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衰老细胞又被称为僵尸细胞,一般由健康细胞受伤后转变而成。例如熬夜对细胞来说是一种压力,会导致DNA断裂,而损伤一旦修复失败,细胞就会走向衰老。衰老细胞不具有健康细胞的全部功能,也无法生长、凋亡,更糟糕的是,它们会释放炎症因子,一边给免疫系统
衰老细胞又被称为僵尸细胞,一般由健康细胞受伤后转变而成。
例如熬夜对细胞来说是一种压力,会导致DNA断裂,而损伤一旦修复失败,细胞就会走向衰老。
衰老细胞不具有健康细胞的全部功能,也无法生长、凋亡,更糟糕的是,它们会释放炎症因子,一边给免疫系统添乱,一边“感染”周围的健康细胞。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描述的就是这一现象,而抗衰老要做的,就是清除衰老细胞和改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
原花青素C1是从去年年底火起来的抗衰老剂,因为一篇由中国研究员团队发表在全球知名期刊Nature metabolism上的重磅文章指出,原花青素C1显著改善了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能选择性清除衰老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细胞,使衰老小鼠的寿命延长了64.2%,而且该效果超越了槲皮素和漆黄素,所以一举登上了地表最强抗衰老剂的宝座。
哟,真的那么神奇吗?
可能是,但也可能不是,目前没有人知道该效果能否复制到人类身上,但如果你想先补充点原花青素C1的话,我会推荐一种特别好吃的食物给你。
01 原花青素哪里来?
首先我要纠正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错误概念,他们以为原花青素就是花青素,但事实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花青素本质上属于花色素,存在于黑米、紫薯、蓝莓、桑葚、葡萄皮和黑枸杞等深颜色的植物中,它在酸性条件下显红色,而碱性环境下呈蓝色。
原花青素则是卡其色的,从化学结构上来说,它是由不同数量的儿茶素、表儿茶素通过不同方式结合而成的聚合体。
学术上通常用字母加数字的方式进行区分,并对儿茶素、表儿茶素的总数低于5个的原花青素统称为低聚原花青素。
例如下图最右边的那个分子就是原花青素C1,属于表儿茶素的三聚体,被认为是最具生物活性的一种原花青素。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葡萄籽提取物,由于它含有大量原花青素,很多人以为吃它可以美白和抗衰老。
我也买过不下10瓶,但吃完后心情很复杂,查文献后就更一言难尽了。
一项研究显示[1],即便低聚原花青素总量高达81.7%,但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以及原花青素C1在葡萄籽提取物中的含量分别只有5.3%、3.1%和1.8%。
由于含量太低,就算补充了400毫克葡萄籽提取物,研究人员也无法从志愿者血液中测出原花青素B1,当剂量增加到2000毫克时才在2小时后勉强测到了0.0106μmol/L(这跟没有也没啥区别了)[2]。
这还不是最可恨的事情,2015年一项针对市售21款葡萄籽提取物商品进行的质量分析显示,它们含有的原花青素的量大大低于标准品,其中9款商品的原花青素含量更是连标准品的15%都不到[3]。
如图所示,纵坐标代表原花青素的总量,不同颜色的色块代表不同类型的原花青素,横坐标里不同的标识代表各种产品,最右边的GSE1/2/3是葡萄籽提取物标准品。
由此可见,抽查的商品中就没有几个令人满意的。本就不多的原花青素C1,现在就更少了,当真是吃了个寂寞啊。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商机似乎无处不在,例如最近就有很多人发邮件问那篇文章的作者哪里能买到实验中用到的葡萄籽提取物。
嘿嘿,人家都说这是特供版的葡萄籽提取物了,在商业化布局没有完成之前怎么可能会让你买到呢?
还是老老实实看我文章吧,马上就会告诉你什么食物富含原花青素C1。
02 可可,真超级食品
巧克力(无糖黑巧克力)可能是人类发明的食品中最健康的一种了,它所含有的原花青素在量和质上,都以绝对优势秒杀葡萄籽提取物。
最重要的是,好吃之余还有基于人类的研究证实它有效!
通过食品化学分析[12],我们发现可可制品的原花青素含量贼高,每15克黑巧克力就能提供127.8~297.75毫克原花青素,相当于1~3粒葡萄籽提取物胶囊,离谱不离谱?
可可粉就更牛逼了,仅15克里就含有600毫克原花青素,相当于6粒葡萄籽提取物胶囊,这不是完爆保健品是什么?
还没到最值得欢呼的时刻呢,因为更夸张的是,可可粉里头的原花青素有30%是可被人体吸收的三聚体(原花青素C1),哪是葡萄籽提取物能够比拟的!
在抗氧化性能测试上,可可粉的总抗氧化能力AOC达到了826μmol TE/g,多酚含量排在了100种常见可供人类食用食物排行榜的第四位[13]。
不仅如此,可可粉还是膳食纤维以及镁、钾的良好来源,仅仅15克可可粉就能提供5克膳食纤维、106毫克镁、300毫克钾,而这些营养素恰恰是DASH饮食的降压成分。
对于担心咖啡因的人来说,可可粉其实十分友好,15克可可粉也就含30毫克左右的咖啡因而已,跟喝杯茶差不多。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可可粉才能有接下来研究中提到的那么多好处吧。
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对470名老年男性跟踪随访15年的过程中,可可摄入量最高的群体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了50%[4]。
另一项针对4970名受试者的横断面研究发现,每周吃5次以上黑巧克力,冠心病的风险就会降低57%[5]。
这是不是意味着:有一半的人可能会因为吃黑巧克力而多活好几十年?
如果你质疑这些研究,希望看到更有说服力的随机对照试验,那下面的数据应该会让你很感兴趣。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寿命)的头号杀手,其危险因素涉及慢性炎症、高血压、高胆固醇、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等。
治疗手段通常是围绕危险因素进行的,例如抗氧化、抗凝血、降血压、扩张血管,而不少治疗靶点恰恰是可可粉所擅长的。
脉搏波传导速度是用于评估动脉僵硬程度的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动脉的扩张性越弱、僵硬度越高、弹性越差。
而一项研究发现,每天食用10克75%黑巧克力可以使脉搏波传导速度降低5%,说明缓解了动脉粥样硬化[6]。
在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面,吸烟者食用40克85%黑巧克力后血小板聚集减少[7],压力状态下的人食用50克72%黑巧克力后D-二聚体水平下降[8]。换言之,黑巧克力抵消了氧化损伤造成的血栓形成增加风险。
此外,高血压前期者如果每天食用30克70%黑巧克力,那么15天后血清的一氧化氮水平就能增加54%,代表血液流动和血管扩张得到改善[9]。
一项纳入了19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也指出,黑巧克力增强了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10]。
对了,男性吃的西地那非(俗称伟哥)其实就是一氧化氮增强剂,药企最初发现增加一氧化氮水平与血压降低有关,于是想研制新型降压药,却误打误撞发现增加一氧化氮竟然能促进男性勃起功能,哈哈哈哈。
当然啦,原花青素和西地那非的作用机理有些不同。
在性刺激时,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催化精氨酸合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鸟苷合成增加,继而引起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和小动脉平滑肌的松弛,血液注入后阴茎便能勃起。
另一方面,由于环磷酸鸟苷会被磷酸二酯酶水解,所以抑制磷酸二酯酶就能保持较高的环磷酸鸟苷水平而促进勃起功能,西地那非正是一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可可粉的不同之处在于原花青素是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激活剂、精氨酸降解酶的抑制剂,虽然原理不一样,但也能增加一氧化氮的水平。
也就是说,大家可以把它当作是较弱版本的小蓝丸来用。
不要以为这只是男性的福利,事实上女性食用可可制品的好处更多,因为增加血流实际上是治疗一些宫腔疾病的辅助手段,例如宫腔粘连引起的月经过少。
如果这不够引起你的兴趣,那么皮肤的问题总能了吧?
一项由德国主导的研究指出[11],较高的可可制品摄入量导致皮肤血流量增加、粗糙度下降、水分流失减少,由紫外线引起的损伤会减少25%。
总之,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可可粉真的是值得信赖的超级食品!
03 吃可可粉还是黑巧克力?
如果单纯讨论原花青素的量,可可粉排第一是当之无愧的,所以我推荐每位跟我一样不怕苦的朋友常吃可可粉,用来兑水、豆浆、椰奶、坚果奶、甚至灵芝孢子粉都可以,香味还是很浓郁的哦。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可可粉是指未碱化的可可粉,它含有最多的原花青素,而平时烘焙用的可可粉通常都经过碱化处理,原花青素的量会大打折扣。
不过确实想做烘焙食品的话,就算是碱化过的可可粉也是推荐的,反正里头还是有不少有益于健康的多酚嘛,而且又能让糕点香喷喷的说。
实在吃不了苦就选巧克力吧,但至少得选可可固形物含量70%的黑巧克力,要不然原花青素的量就没有保证了。
最后附推荐量:
1. 可可粉5~15克/天2. 黑巧克力25~40克/天
郑重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作为资讯分享,文章观点不能直接用作医疗诊断或健康干预建议。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前,请与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
参考文献:
[1] Yilmazer-Musa M, Griffith AM, Michels AJ, Schneider E, Frei B. Grape seed and tea extracts and catechin 3-gallates are potent inhibitors of α-amylase and α-glucosidase activity. J Agric Food Chem. 2012 Sep 12;60(36):8924-9.
[2] Atsushi SANO, Jun YAMAKOSHI, Shoichi TOKUTAKE, Koichiro TOBE, Yoshiro KUBOTA, Mamoru KIKUCHI, Procyanidin B1 Is Detected in Human Serum after Intake of Proanthocyanidin-rich Grape Seed Extract,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Volume 67, Issue 5, 1 January 2003, Pages 1140–1143
[3] Villani TS, Reichert W, Ferruzzi MG, Pasinetti GM, Simon JE, Wu Q. 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commercial grape seed derived products to assess quality and detect adulteration. Food Chem. 2015 Mar 1;170:271-80.
[4] Buijsse B, Feskens EJ, Kok FJ, Kromhout D. Cocoa intake,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the Zutphen Elderly Study. Arch Intern Med. 2006 Feb 27;166(4):411-7.
[5] Djoussé L, Hopkins PN, North KE, Pankow JS, Arnett DK, Ellison RC. Chocolate consumption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preval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Family Heart Study. Clin Nutr. 2011 Apr;30(2):182-7.
[6] Pereira T, Maldonado J, Laranjeiro M, Coutinho R, Cardoso E, Andrade I, Conde J. Central arterial hemodynamic effects of dark chocolate ingestion in young healthy people: a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trial. Cardiol Res Pract. 2014;2014:945951.
[7] Carnevale R, Loffredo L, Pignatelli P, Nocella C, Bartimoccia S, Di Santo S, Martino F, Catasca E, Perri L, Violi F. Dark chocolate inhibits platelet isoprostanes via NOX2 down-regulation in smokers. J Thromb Haemost. 2012 Jan;10(1):125-32.
[8] von Känel R, Meister RE, Stutz M, Kummer P, Arpagaus A, Huber S, Ehlert U, Wirtz PH. Effects of dark chocolate consumption on the prothrombotic response to acute psychosocial stress in healthy men. Thromb Haemost. 2014 Dec;112(6):1151-8.
[9] Sudarma V, Sukmaniah S, Siregar P. Effect of dark chocolate on nitric oxide serum levels and blood pressure in prehypertension subjects. Acta Med Indones. 2011 Oct;43(4):224-8.
[10] Petrone, A.B., Gaziano, J.M. & Djoussé, L. Effects of Dark Chocolate and Cocoa Products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 meta-Analysis. Curr Nutr Rep 2, 267–273 (2013).
[11] Heinrich U, Neukam K, Tronnier H, Sies H, Stahl W. Long-term ingestion of high flavanol cocoa provides photoprotection against UV-induced erythema and improves skin condition in women. J Nutr. 2006 Jun;136(6):1565-9.
[12] Gu L, House SE, Wu X, Ou B, Prior RL. Procyanidin and catechin content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cocoa and chocolate products. J Agric Food Chem. 2006 May 31;54(11):4057-61.
[1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ejcn2010221
高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