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考上又能怎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唐尚珺即便考上了,能不能毕业还是一回事,大龄的精力花在了高中课程,即便考上最好的出来应该也是去做老师。因为这块知识最扎实。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与其反复学习那应试高考的内容,不如直接去川大学习川大相应的专业知识,现在学习大学课程已经是很简单的事情了,并非必须高考录取以后才能学习,百家讲坛、网易公开课等等,只要不求那一纸文凭,什么都能学到,名牌大学的老师讲课也能听到。是学习内容重要?还是那个通过了高考的这个门槛重要?上大学既然是精神支柱,就应当将这精神用在上大学的目的上,而不是求个上大学的名。
既然考了那么多年都不能达到大学录取分数线,说明他不是考试高手。这种精神可嘉,但本人感觉不值得提倡,人生是短暂的,生活是丰富的,每一种经历都是可贵的,这种专一的精神,如果用在其它方面,22年了,或许已经收获丰富了。哪怕每日一日记,都可以出专著了。
当然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每年这样重复参加高考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是一种爱好了,能乐在其中,也是一个很好的爱好,总比无所事事、喝酒打游戏要好。正如庄子所说: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言下之意,世上无所谓好与坏,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高考爱好者记得还看到过类似的喜欢高考的学生,不是考不上,而是每次都能考取一本分数线,每次上了大一后,会退学再次参加高考,第二年又能考上另一所一本大学,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昵?考试机器!记得那个学生考了三次,都是好学校,或许是上了大学以后,对直正的大学生活感觉失望吧,想换所大学重新体验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吧!
这哥们很执着很励志很牛逼,今年都已经50多岁了,二十五次参加高考。
每年媒体都在跟进报道,就逐渐有了一种象征意义,只要愿意可以勇敢追梦。
在古代,有些书生一生考取功名,跟这位老梁大哥,可以有一拼。
只是,这位老梁大哥,早已事业有成。
参加高考是个人一个爱好和自由,考进川大除了高考,还有成人高考。
不管怎么无论如何,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这是一件好事。
与其羡慕嫉妒别人,不如放手一搏,勇敢追梦和努力圆梦。
2002年,我刚20岁,参加当年高考。
十九年时间已经过去了,我当年没有选择上大学,我高考结束以后,就进入社会开始打工。
现在,我靠打工、做生意和创业,事业也略有小成,只是一直没有圆大学梦。
各种商学院,我上过一些课,千万不盲目参加学习,一定要学以致用。
今年,我39岁了,准备45岁退休。
在没有退休之前,我的工作和事业,还主要以赚钱为主。
我退休以后,准备按个人想法,做些自己真正敢兴趣的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圆梦,只要个人付诸行动。
谢邀~
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些名校,相信是绝大部分高考考生的梦想,可望却不可及。而四川有一位传奇人物,通过4次高考,2次被清华大学录取,1次被北京大学录取,1次被复旦大学录取,被媒体称为「高考钉子户」。他的名字叫张非,在14岁那年成为了一名职高学生。但是,因为在学校调皮捣蛋,只读了两年就被勒令退学。随后,张非便开启了他的复读之路。
2002年,张非考入复旦大学,不满意学校选择复读。次年高考,以606的高分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录取。令人惋惜的是,进入北大后,张非终日沉迷游戏,导致大一考试7门功课挂科,被迫离开北大。
张非再次选择复读,2005年高考,以703分被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然而他依旧没有好好珍惜机会,因学分未修满又被劝退了。
2007年,张非经过3个月的复读,以高考677分成绩,再次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但在大三期间,张非再次被网瘾所控制,成绩一落千丈。
2011年,张非大学毕业,因为不想工作,去参加考研。然而这一次,他考研失败了。有网友曾经透露,张非在2016年,仍然在考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张非异乎寻常的智商和考试能力,确实让人羡慕。但各种名校的光环,却没能给他的人生考卷加分,不免让人感到唏嘘,对此你怎么看呢?
你说高考钉子户是一种精神疾病。我有不同看法。我想,那种精神难道那不是一种坚韧?不是一种执着?不是一种不达目的逝不摆休的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抱着异样他眼光去看待他人,去责难他人呢?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各人都有选择自已道路的权力,只要不违背道德,触犯法律。
你看那些高考钉子户怪异,象神精病一样。你再看看那些有非凡成就的科学家,很多难道不象是这种状态。爱迪生试验一个灯丝,试验了1000多次。诺贝尔发明甘油炸药,试验成功,试验室被炸毁,从实验室的废墟中冲出,还高喊“我成功了!”这象不象疯子?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有着和常人迥异的性格和表现。如果苛求人们都千人一面,一样的性格,一样的表现,这既违背了世界丰富多彩的规律,又会无形中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