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刚好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我做菜为什么从味精换到鸡精,最后又换味精的文章,里面阐述了鸡精和味精的区别,在这里就发出了一起分享吧!
关于做菜放不放味精的争议,似乎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味精有害论也一直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池田菊苗泉下有知,不知道是该感到高兴还是悲哀。
味精究竟对身体有没有影响?这个问题总让吃瓜群众一头雾水,其实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只要百度一下就能查询相关科学数据,食用味精是否有害一目了然,但吃瓜群众往往更相信的是小道消息,包括我,也曾经担心味精有害而从使用味精调味改成用鸡精调味,不过现在又换回了味精。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宣传为味精升级替代品的鸡精开始走入了大众的视线,鸡精的名称加上包装上面大大的母鸡图案,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一种用鸡制作成的调味品。想想炖的老母鸡汤,加点盐就鲜美无比,用它的提取物作调味品,可以说是真正全天然的材料-天然就意味着健康啊,而且鸡精广告不也在说-“某某鸡精,吃了放心,”那相比起味精这种所谓的化学物质,我们该选择谁,结果不言而喻。
就这样,我家里不再买味精,调味一律用鸡精代替。后来由于经常看美食视频,发现一些美食博主在做菜调味的时候,常常都是说:“添加88粒鸡精,再加88粒味精。”很不喜他们这种调侃的解说,毕竟很多搜索美食视频看的人群都是不懂才来学习,这样的调侃会误导某些习惯用量化标准做西式甜点的美食爱好者,这不,百度上面还有人求助88粒盐是多少克,容我捂脸思考一会。
回归正题,正是看他们做一个菜,又放味精,又加鸡精的,不禁让我动了好奇之心,味精和鸡精不都是用来提鲜的吗?为什么同一个菜需要放两种相似材料调味?莫非它们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本着求证的精神,我花时间查询了大量相关文献和权威资料,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两者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要说区别就是鸡精比味精添加了更多增鲜成分及淀粉、香精做材料,属于复合调味料,而且让我一直以为比味精放心的鸡精,甚至还不如味精。
下面就把我查到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也就是谷氨酸的钠盐,在身体内参与蛋白质的正常代谢,最早是从海藻里面提取出来的,现在多数是用大米和玉米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就像我们常见的养乐多、酵素等,都是靠酶这种分子发酵而成。本来谷氨酸就是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之一,在鸡鸭鱼肉,西红柿蘑菇这些食材里面都有它的存在,而且人体自身也会合成。
味精的生产有着极其严格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2009年后国家还强制淘汰了质量不好控制的纯度80%的味精,只保留了标准为99%纯度的味精,所以我们对于使用味精的安全性大可放心。
那再来看一下鸡精的组成成分,不同厂家鸡精标明的成分略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含有味精、盐、白砂糖、鸡肉粉、呈味核苷酸二钠、色素、淀粉。其中我最关注的鸡肉含量在一篇评测里面就有说明,实验者购买了15种不同品牌鸡精拿进实验室检测是否含有鸡的DNA,竟然有半数鸡精里面没检测出含有鸡的成分,也就是说半数鸡精品牌生产的鸡精里面根本不含任何鸡肉,鸡骨头或其它鸡身上的提取物,所谓的鲜味也只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增加了香精成分。
再说一下生产标准,在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里面查询才发现,鸡精竟然到目前为止没有生产国标,只有一个发布于2004年1月9日的商业行业标准(SB/T10371-2003),起草单位和乳制品一样是行业知名企业,难怪某些小品牌敢堂而皇之的虚标成分。
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又换回味精做调味料了吧,味精不仅是天然提取物,价格也比鸡精便宜很多(1000克的味精价格不到20元, 1000克鸡精却要40元左右),我为什么放着更安全,更实惠的味精不用,而去用售价更高,成本更低廉的鸡精。
最后,无论我们习惯用鸡精还是味精调味,使用的时候都应该掌握好量,毕竟再好的调味品,使用过量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而且对于一些本身就很鲜美菜肴,也不用再添加任何提鲜的调料,更别在同一道菜里即加味精又加鸡精,让人贻笑大方。
1、姓名:即填写自己的名字,须与身份证、户口本一致。
2、本人成分:即填写自己的职业信息,比如农民、个体、教师等。
3、文化程度:即填写自己的学历信息,比如大学本科等。
4、出生年月:即填写自己的出生日期,要和身份证保持一致。
5、民族:比如汉族、壮族等。
6、工作时间:即工作开始至今的时间,没有工作的话可不填。
7、政治面貌:比如中共党员、群众等。
8、籍贯:即户口所在地的省市信息。
9、家庭住址:即户口所在地的详细住址。
10、户籍关系所在地:即户籍所在地的省市信息。
油炸,要看核心的食材是肉类(红肉/白肉)还是果蔬类,或者是水产品(河鲜/海鲜)。接下来就要准备挂浆的调料和辅料(一般是淀粉、白胡椒或黑胡椒粉、鸡精或味精、花椒盐等)。当然,想要在家烹制象日式天妇罗那样的炸物料理,还要提前准备腌制料(味淋)和日本酱油等特殊的调味品。
你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面对个性不同的同事或者朋友,总是无法很好地和他们交流甚至相处沟通,导致了一些误会和不愉快。原因就在于,人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那么不同性格类型的人都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人的性格是怎么来的
人的性格塑造通常在青春期,之后慢慢趋向稳定,并随着自身成长慢慢更加完善。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一旦成型,则很难在发生变化。而某个时间段性格呈现与之前大有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环境和自身经历等因素,使性格将之前没有呈现的一些功能发挥出来。性格类型的分析
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落在相应的类型上,越靠近哪个点,则性格越接近这个类型的偏好。内向还是外向,以我们自身来看,有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分,外向的人注意力更集中于外部世界,外在的人、物和环境,内向的人则更关注自我的情感、内心状况。这两种性格在自己偏好的世界里会充满活力和干劲,反之出现在另一端则会不安、烦躁等,所以我们平常从内、外向人群的表现就明显看出。
外向人性格特征:喜欢跟他人相处沟通,而且希望成为注意的焦点,说话比倾听多,经常是想着就说出来了。为人热情,反应快,乐于与他人分享事情,朋友圈广泛。
内向人性格特征:喜欢与自己相处,不太希望成为别人的焦点,思考问题多而表达少,倾听多于表达。为人稳重,习惯慢节奏,相对比较封闭。 我们每天都在源源不断接收外界信息,不同类型接收信息的方式就不同,感觉型的关注事情本身和细节,注重事实依据;直觉型注重事情的含义和关系;感觉型的人做事更按部就班,要有清晰的数据;直觉型的人喜欢多尝试,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感觉型性格特征:重视和着眼于现实,做事遵循规律,对各种新想法要求有实际意义,重视细节描述。
直觉型性格特征:重视想象力与创造力,做事天马行空,对各种新想法乐于尝试,相信灵感和推断。不一样性格的人思考方式不同,做出的决定也不同,这可分为思维型和情感型。咋一看可能会觉得思维型是理性的,而情感型是感性的,其实两类人都有理性的思考成分。
具体来说,思维型更注重事实,遵循规律而不太变通人情,有时候做出决定让人不是很舒服。情感型注重自我观念,善于变通,也注重他人的情绪,人情味就比较浓厚。以上就是对不同性格类型的人都有哪些特点的介绍,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类型中的某个特点,所以了解性格特点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同时每天与人打交道,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当我们了解了别人的性格,就能找到更合适的方式去跟别人沟通与合作,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的不愉快了。好啦,上述介绍就说这些,欢迎大家关注支持与评论,期待分享您的意见!2019.07.14.本人成分一般是指一个人在某段时间的工作性质,可以是学生,农民,工人,干部,党员,团员等。
如你工作前,一直在读书,可填学生,参加工作是医务工人员可填医生,是党员,身分还可填党员。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