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现代化:上海被GaWC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评为“世界一线城市”。上海在科尔尼发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排名世界第19位,第3位。在2019年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暨百强城市排行榜中,上海排名世界第48位,第4位。2019年10月31日,上海入选首批5G商用城市名单。2.国际:友好国家和地区至1973年横滨成为第一个与上海发展友好关系的城市,随后逐渐遍布五大洲。至2013年10月,上海已与世界上53个国家的75个市(省、州、大区、道、府、县或区)结成友好城市或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在上海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已达62个。大多为总领事馆,并服务于华东地区。上海合作组织1996年4月26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自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2001年6月15日,6国的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17年6月9日,在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成立以来首次扩大。3.大都市(大城市):大城市是官方划分城市规模的分类之一。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00至500万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至300万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上海的人口如下:年度 1930 1949 1959 1969 1978 1990 2000 2010 2018 人口(万人) 315 503 1028 1094 1104 1334 1609 2303 2424 当然,以上证据只能从分析角度来讲上海是不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因为现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为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五大城市。
黄歇开黄浦”只是传说 “浦东”作为地域概念,追溯这个名称,首先要从黄浦江谈起。上海简称“申”,黄浦江又名“春申浦”,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黄歇。文献记载,战国初期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以后,上海地区处于楚国控制之下。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楚国贵族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区十二县,“后十五岁(公元248年)……改封于江东,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史记·春申君传》),上海与春申君算是正式结缘。而“黄歇开黄浦”一说,在明《松江府志》中即有战国时四大公子之一黄歇小传,说在楚烈公即位时封黄歇为春申君。后改封江东,“因城故吴墟,治水松江,导流入海,今黄浦实业。因其姓以名之,一曰春申浦”。其实,“黄歇开黄浦”并无确凿的证据,只是后人附会。其一,黄歇在公元前248年改封江东,到公元前238年被李园所杀,他在江东的11年,没有提到开浦的事;其二,黄浦江在战国时期还未形成。 “江浦合流”成就浦江东西 “浦西”“浦东”的格局出现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自宋代起东江、娄江、吴淞江逐渐淤塞,太湖排水不畅、苏松地区时遭水患。到明初,“每逢积雨,众水奔溃”,造成上海地区乃至浙江嘉兴一带的低地全为湖水所淹,田无收获。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华亭县叶家巷人(今闵行区浦江镇正义村人)叶宗行上书任江南治水的夏元吉,提出放弃吴淞江下游一段淤塞的河道(一说今虬江路),加深拓宽黄浦(相当于今闵行区浦江镇闸港以北至十六铺段的黄浦江),同时疏浚上海浦北边的范家浜(相当于现外滩至复兴岛南端),使范家浜上接上海浦、黄浦、泖湖,下和吴淞江合流后,从南跄浦口入海。在叶宗行的指导下,前后不到两年半,黄浦江和吴淞江合流直泻大海。为进一步充沛黄浦江水量,叶宗行调东江之水浙北冲入黄浦,如此一来,太湖之水和东江、吴淞江之水合在一起。明嘉靖元年(1522年)巡护都御史李允嗣又开展对吴淞江的疏浚和改道工程,决定废弃吴淞江下游故道。另外拓宽宋家浜70余里河道,引吴淞江水至陆家嘴,与黄浦江汇合,这样黄浦江变支流为主流,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故有“黄浦夺淞”之说。从此,黄浦江不但没有淤塞,而且河床越冲越深,水面越刷越阔,最终成了不浚自深的自然河道,成了太湖下游的主要泄水道,并逐渐形成了黄浦水系,堪称是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明代的这次“江浦合流”,使黄浦江成为上海地区主河道。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浦江东西的格局,也就出现了“浦西”“浦东”之地域。 “浦东”的广义和狭义 浦东作为区域名称,最早见于明嘉靖年间的《上海县志》:“……由闸港而下,若盐铁塘、沈庄塘,若周浦、三林塘,若杨淄溇,此为浦东之水也。”清初叶梦珠的《阅世编》中说:“上海赋役,大半出于浦东”。雍正《分建南汇县志》有“鸡,产浦东者,有九斤黄、黑十二之名”等记载。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不断变动,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不同的历史时期,浦东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泛指黄浦江以东的大片地区,包括上海县高昌乡和长人乡以及嘉定县高桥乡等所辖的浦东中南部地区,即上述三乡的土地。到雍正初年,析长人乡置南汇县,析嘉定县东北境置宝山县,后又析上海县东境置川沙抚民厅以后,“浦东”广义是指上海、南汇、宝山三县和川沙抚民厅在黄浦江以东的土地。但狭义则指相对于浦西的黄浦江东岸沿江地带。 浦东的第一个行政区划名 虽说“浦东”是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地名。但到1958年8月才第一次用作行政区划的名称——浦东县。1958年是上海市行政区划大调整的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属江苏省松江专区所属的奉贤、南汇、川沙、金山、青浦、崇明、松江、上海、宝山、嘉定10县从江苏划归上海市。原属上海市的东昌区和东郊区合并为“浦东县”。县域面积158.8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4.32平方公里,农村144.53平方公里,人口521424人(1959年底数据)。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当时的范围是黄浦江、川杨河、长江口围成的三角地区。使川沙县和川沙镇分隔两部分。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浦东新区,其地域范围包括黄浦江以东、长江入海口南侧的一块三角形地块。行政区划既包括了原杨浦区、黄浦区、南市区的浦东沿江地区,也包括川沙县全境和上海县的三林乡。土地面积约为522.75平方公里。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浦东大道141号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历史上范围最明确的“浦东”行政区划。2009年4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合并后浦东新区面积为1210.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8.60万人。浦东新区土地面积占上海市总面积将近五分之一,至2015年底常住人口547.49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313.1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234.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将近四分之一。乡音基本相近,民俗基本相同,历史上是一家人。先后从“上海县”析出南汇县、川沙县,又聚成一个行政单元——从此“浦东”地域概念和行政区划真正实现了统一。
上海市的简称是沪或者申,一般都称为沪。
上海:沪开封:汴宁波:甬南宁:邕[yōng]重庆:渝南京:宁武汉:汉天津:津北京:京
上海(简称:沪、申)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