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一九七七年八月四日至八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八月六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
教育部将方案送出上报中央。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对,纷纷揭露这种办法的弊病,并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推迟当年招生时间。这些意见得到的支持,他要求教育部立即把报告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
扩展资料
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纪念恢复高考制度41周年意义重大,一方面回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回顾高考41年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和改革的未来。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03年的高考,注定是要载入历史史册的:有两个第一,第一次把高考由每年的7月份提前到6月份;第一次又带着口罩、测量体温才能进考场,对就是因为非典。简单一算,我的高考距离今年已经整整13年。我的高中在南方的一个小城,刚过完春节,正准备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高考的备考中,忽然听说非典来了。2003年,便在全国蔓延,尤以北京为烈,紧邻北京的天津所受的影响自然也很严重。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APP和朋友圈,报纸是每家每户都必读的刊物。每天打开报纸,第一眼先看今天北京感染几例,死亡几例,天津感染几例,死亡几例……恐慌的气氛越来越浓。口罩成了大多数人的必需品,金银花板蓝根供不应求,体温计也成了大家每日必用品。我们那虽然远离北京,但是也有几个同学冒死从北京的大学校园里回了老家,一时间,小县城也气氛可怕。我们每天都要测量体温,上报数据,一旦有体温不正常,就如临大敌。学校还有个硬性规定,学生每天从家出门前都要量一下自己的体温,填一个当日体温记录表,体温正常才能去学校,到学校像交作业一样,把体温表教给班委。学校对疑似感染或者可能会感染非典病毒的学生非常警觉,毕竟学校人太多,一人感染就意味着很快有更多人感染。现在想来,那段时间虽然学业很紧张,身体也很紧张,但是高考悄无声息就到了。6月的南方已是炎热无比。高考的两天,都是烈日当空。现在对考题都已经有些恍惚记不得了,但是却清晰地记得母亲打着一把小花伞在校门外顶着烈日等我的样子。那时还是估分填志愿,一心想进京求学的我,把所有的第一志愿都写满了北京的高校,其余的志愿也是乱填一气。我们班一个女生想去上海,她把第一志愿写满了上海的高校。放榜了,阴差阳错,我没能去北京,她也未能去上海,我们都通过第二志愿调剂到了武汉的一所高校,又成了同班同学。那一年,这所高校在江西招收了4名文科生,其中3名是新闻专业,我俩便是其中之一。
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1977年恢复高考的原因如下:第一,的冲击给高等教育很大打击,为了挽回高等教育,挽回知识分子,更好体现国家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而恢复高考。第二,恢复高考是因为要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是为了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是为了更好推进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第三,恢复高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要在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从这个角度来看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起点。
高考恢复时间是1977年。1977年,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教育,也挽救了整个。1977年10月21日,头版头条《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将恢复考试,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1977年冬天,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分为文史与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高考是在1977年恢复的。1977年,由于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选拔人才上大学。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