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最近俄乌两国关系持续紧张,双方也是集结了重兵,大有一言不合就开战的架势。而众所周知,乌克兰是俄罗斯之后我国第二大武器和技术来源国,从乌克兰引进的装备和技术对我国国防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俄罗斯真的对乌克兰动武,对我国与乌克兰的军工
最近俄乌两国关系持续紧张,双方也是集结了重兵,大有一言不合就开战的架势。而众所周知,乌克兰是俄罗斯之后我国第二大武器和技术来源国,从乌克兰引进的装备和技术对我国国防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俄罗斯真的对乌克兰动武,对我国与乌克兰的军工合作会有影响吗?下面我们来简单聊一聊。
我们来盘点下我国与乌克兰在军工领域的合作
前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3590家前苏联军工企业,占到了前苏联国防工业的大约30%。这其中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生产的企业超过700家,有多家更是在前苏联时期便享誉全球的顶级军工企业。凭借前苏联的这份馈赠,乌克兰迅速成为了世界军火市场的新贵,一度成为全球第六大武器出口国。最多时乌克兰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保持着军事领域的关系,这其中与我国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名列榜首,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列举下历年来我国与乌克兰的合作。
1.我国与乌克兰马雷舍夫工厂合作为MBT-2000(哈立德)适配6-TD2E9型发动机。6TD系列柴油发动机曾被称为是世界上最轻巧的主战坦克柴油发动机,功率为1200马力,重量仅200千克,整体性能基本和德国的MTU MT883一个水平,领先大国的UDV8X 1500发动机。装备6-TD2E9型发动机的MBT2000坦克最大时速达到了72公里/小时,最大越野时速45公里/小时,机动性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从2008年开始,马雷舍夫工厂向我国提供了超过400台6-TD2E9发动机。有意思的是,我国曾向秘鲁推销MBT-2000型坦克,哪知乌方为了推销自己的坦克而从中阻挠,导致秘鲁放弃了进口MBT-2000坦克的计划。而也正是由于乌克兰这种短视行为,葬送了马雷舍夫工厂唯一能糊口的发动机业务,最终在2019年宣布破产。
2.在2000年~2001年之间,乌克兰进出口总公司下属子公司普洛格拉什公司向中国出售了6枚Kh-55空射型核巡航导弹。网上有说法认为这6枚Kh-55推动了我国长剑-10巡航导弹的研制成功,不过笔者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Kh-55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其圆概率误差高达150米,这个精度对于使用核弹头的Kh-55来说可以接受,但是对于使用常规战斗部的长剑-10来说显然是有问题的。购买Kh-55其实可以理解是我国对俄罗斯战略武器的一种情报收集。这一点从事后俄罗斯的反应可以看出,据当时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披露,“俄罗斯国防部指责乌克兰政府偷偷的向中国和伊朗提供了12枚装备核战斗部的空射巡航导弹”。
3.乌克兰的南方设计局向我国提供SS-18洲际导弹技术,有消息称这些技术对中国研制东风5B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方设计局是前苏联时期的顶级设计局之一,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洲际导弹——SS-18“撒旦”液体洲际导弹,以及采用列车机动发射的SS-24洲际导弹,都是出自该设计局,并且这两种导弹至今仍是俄罗斯陆基核反击力量的主要装备。此外,南方设计局和我国在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方面也有着深入的合作。
4.乌克兰黄玉国家股份公司在2000至2002年间向我国提供了4套“铠甲”被动式反隐身雷达。“铠甲”雷达本身不发射电磁信号,而是通过接收飞机辐射的电磁信号来实施探测。“铠甲”利用三角测量法对空中目标进行定位,整套系统能够探测纵深600公里、宽150公里范围内的空中情况,最多可同时跟踪40个目标。隐身战机虽然能够吸收并反射雷达波,但是其机载通讯、导航、控制及其他电子设备工作设备工作时都会泄露微量的电磁波,因此能够被“铠甲”发现。
5.1992年11月6日,我国和乌克兰正式签署关于购买一艘尚未完工的“1596”综合补给舰的协议。这条未完工的船被拖往大连进行后续改造,1996年5月8日正式进入我国海军的南海舰队服役,编号为南运953,后来改为“青海湖”号(舷号885)。在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服役前,它是我国最大的水面舰艇。在2017年9月1日,我国海军901型综合补给舰首舰“呼伦湖”舰服役前,它是我国最大的综合补给舰。
6.1998年我国从乌克兰购买了“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当初美国为了阻止我国购买“瓦良格”号可谓是“费尽心机、用尽手段”,期间中美两国的斗智斗勇堪比一部007谍战大片,这里也就不再赘述。“瓦良格”号经过我国长达数年的改建,成为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自此,我国走上了成为航母大国的道路。
7.随后我国又从乌克兰引进了苏-33舰载机的第T-10K-3号原型机和一架苏-25UTG舰载教练机。通过对T-10K-3原型机的研究,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再加上我国研制歼-11B的经验,我国研制出了性能比苏33更为先进的歼-15“飞鲨”。而通过拆解研究苏-25UTG舰载教练机,也后续国产舰载教练机教练-9GH 的研制提供了参考。另外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乌克兰还帮助我国建造了与“尼特卡”地面训练系统相类似的设施,用于舰载航空兵飞行员的训练教学,并向我国出售了4套阻拦索。
8.中乌两国在1993年签署了《UGT-25000燃气轮机生产许可证及单机销售合同》,由乌克兰曙光机械厂向我国出售10台UGT-25000/DA80燃气轮机并转让相关技术。首台国产化UGT-25000燃气轮机于2004年完成试制,国产化率达到60%以上,经过长时间测试与考核,达到了设计要求,各项性能与乌克兰原产机组相当,表明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先进舰用燃气轮机的制造技术。自此唯一限制我国海军主力水面大吨位舰艇的瓶颈被打破,052C/D,055驱逐舰开始了下饺子,极大提高了海军的远海作战能力。
9.我国于2009年7月2日与乌克兰特种装备出口公司签署了出售四艘“野牛”气垫登陆艇的合同。由当时尚属于乌克兰的“大海”造船厂负责前两艘登陆艇的建造工作,并向中方提供包括发动机在内的该艇全套技术资料,之后,中方将在乌方专家的协助下在国内自行生产其余两艘。作为全球吨位最大的登陆用气垫登陆艇,野牛最大载荷达到了150吨,可以携带三辆96A主战坦克,或130吨物资,或360名士兵。在岛屿登陆作战中,“野牛”气垫船的战斗力是不可小视的。
10.我国于1995年从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引进了AI-25TLK和AI-222-25/322-25两款小推力涡扇发动机。前者用于K-8系列中级教练机,后者则用于新一代高级教练机L-15。此外,还有带加力的AI-222-25F,计划用于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教练机L-15B。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没有研制小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基础,这两款发动机也成为少有的需要从乌克兰持续进口的军工产品。例如2019年乌克兰便向我国出口了45台AI-322涡扇发动机和22台AI-25TLK涡扇发动机。在2021年初,马达西奇公司曾与中航国际公司达成了一项400台AI-322-25发动机的合同,整笔交易金额将高达8亿美元。
11.在2011年,我国以4478万美元的价格从乌克兰购买了3架二手的伊尔-78加油机,它们全部从乌克兰空军第25运输机旅抽调,在尼古拉耶夫航空修理厂完成整修和内部设备升级后交付我国。
我们再来看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对我们的影响
假设俄乌真的开战的话,俄罗斯从本身的战略考虑来说,必然会选择彻底解决乌克兰问题。而从目前西方国家的动作来看,北约是不会派兵参与俄乌战争的。这意味着乌克兰现政府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战败,国内的西方代言人会下台并被清算,亲俄势力会重新上台。一个亲俄的乌克兰新政府对中乌军工领域的合作是有好处的,比如很多西方怂恿乌克兰政府设立的障碍将被取消。
至于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后对中乌军工领域合作的负面的影响,自然也是有的。首先是可能会影响中乌军工合作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中乌两国不接壤,因此以往乌克兰对向我国出口武器和相关技术放得很宽,航母、核巡航导弹,以及洲际导弹相关技术都卖给了我国,甚至中乌还就出售图-160战略轰炸机和“乌克兰”号巡洋舰进行过相关的接触。这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是中俄军售比不了的。很显然,一旦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肯定会对中乌军工合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涉,毕竟相比乌克兰而言,俄罗斯与我国接壤,就算中俄关系再好,也会有所顾虑。
但是乌克兰保有的苏联高技术武器很有限,卖一件少一件,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而且随着我国军工技术的大踏步发展,军工领域长期停滞不前的乌克兰也基本拿不出太多我们看得上的产品和技术。也因此中乌之间的合作绝大部分都只是一锤子买卖,该引进的都已经引进、消化和吸收完毕,甚至有了更好的国内同类产品。暂时不能替代的也都在俄罗斯找到了替代方案。因此这种影响对我国而言会小很多。
其次就是可能会影响我国大涵道比发动机的研制。俄罗斯可能会通过收购等手段来控股部分乌克兰核心的军工企业。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减少国际军贸中俄罗斯遇到的竞争,另一方面也能补齐俄罗斯在某些领域的不足。比如乌克兰的安东诺夫设计局和马达西奇公司,前者是大名鼎鼎的安-225和安-124战略运输机的设计单位,后者则是这两款战略运输就的发动机的研发和制造单位。安-225和安-124依然是世界上运输能力的前两名,其中安-124更是俄罗斯空天军核心的运输机,但是俄罗斯目前不能生产安-124,通过对这两家的控股,俄罗斯将恢复制造和改进安-124的能力。
但是这也意味着我国天骄收购马达西奇公司将会彻底没戏。虽然考虑到中俄之间的关系,俄罗斯肯定积极解决由此造成的我国的巨额经济损失。但是我国借收购马达西奇公司推进我国大涵道比发动机的计划显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最后,可能对于我国后续出口L-15高级教练机也会有一定影响。俄罗斯有可能会限制装备该发动机的L-15出口,以避免对雅克-130构成竞争。当然我国自用不会受影响,中乌去年签订的L-15发动机合同也不用担心,相信被俄罗斯控股的马达西奇会保质保量完成相关合同。当然不利的因素也会有,一是400台的合同完成后可能会涨价。
总的来说,如果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的话,对中乌在军工方面合作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不过也不算大,更何况俄乌之间大概率是打不起来的。
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