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作者简介:杨维中(1966-),男,陕西千阳人,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佛学、佛教史、儒道佛哲学比较研究。摘要:李华的生卒年,由于传世资料记载模糊,众说纷纭。2019年5月12日,有人在网络公布了《唐李华墓志
作者简介:杨维中(1966-),男,陕西千阳人,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佛学、佛教史、儒道佛哲学比较研究。
摘 要:李华的生卒年,由于传世资料记载模糊,众说纷纭。2019年5月12日,有人在网络公布了《唐李华墓志铭》的录文和拓片的一部分,于是,围绕李华和萧颖士生平若干疑云就此可烟消云散。加之李华之父李虚己(669—741.12.2)、李华之弟李苕的墓志都已经出土,李华生卒年和家世也随之更加清晰。《唐李华墓志铭》明确记载,李华卒于大历九年正月十二日(774.2.26),享年六十一,生年是开元二年(714)。李华最初的字是叔文,于天宝年某时候,改字为遐叔。依据李华及其父、弟的墓志,我们对李华的家世及其家庭情况的认识都会获得细化。
关 键 词:《唐李华墓志铭》;李华生卒年;李虚己;李苕;萧颖士
文学史乃至唐代思想史上,萧颖士和李华并称为“萧李”,二人为友且年龄相若,关系非同一般。文学界一直以“李萧古文集团”来界定李华的地位。可惜的是,学术界未能就李华的生卒年达成一致意见,笔者一度亦难于抉择。突然,2019年5月12日,有人在孔夫子网站兜售拓片,号称有保存完好的与李华有关的墓志铭一套共四张拓片,后又有网页发布了《唐李华墓志铭》的录文和拓片的一部分。笔者惊喜之余核读铭文,发现围绕李华和萧颖士生平的若干疑云就此可烟消云散,遂撰此文以报告学术界。
一、问题的缘起
李华的生卒年,由于新、旧《唐书》均未明确记载,因此而成为众说并起的疑案,学者撰文很多。李华的生年,主要有景龙元年(708)、景龙二年和开元三年(715)、开元五年两类四种说法。李华的卒年,有大历元年(766)、大历五年、大历九年等三种说法。数说相较,笔者早先以为由尹仲文提出,汪晚香、陈铁民先生加强的大历九年的说法最为妥当。现存《唐文粹》卷33所载梁肃所撰《为常州孤独使君祭李员外文》的首句说:“大历九年五月日,朝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某,谨以清酌之奠,祭于故尚书吏部郎赵郡李遐叔三兄之灵”。而《文苑英华》卷982的文字是:“维大历元年五月日,朝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某,谨以清酌之奠,祭于故尚书吏部赵郡李遐叔三兄之灵”。二者有三字之差,其中,大历九年与大历元年之差别,关系重大。尹仲文提出,“‘元’‘九’字形相近,传抄、版刻,都容易混同。《文苑英华》和《全唐文》的编者们可能失于比勘,以讹传讹,误‘九’为‘元’,使后人错以为李华卒于‘大历元年’。姚铉《唐文粹》尽管本于《文苑英华》,然而在去取别择方面,却比《文苑英华》《全唐文》等书略胜一筹。因此,编者在《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中,正确处理了‘元’与‘九’的问题,避免了鲁鱼亥豕之弊,从而保留了梁文的原貌,为后人研究李华的卒年问题创造了条件。”而谢力特别是陈铁民之文详细地证明,李华不仅在大历元年继续撰文,且在大历五年后也有数篇文章存世,尤其是《与外孙崔氏二孩书》是李华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之后接近四十岁时所作,作于大历六年至八年。由此种种可以确定,李华卒于大历九年。
现今李华之父李虚己(669—741.12.2)、李华之弟李苕、李华本人的墓志都已经出土,此中之疑点随之清晰可解,幸甚!署“检校仓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刘迺述”的《唐故吏部员外郎李府君墓志铭并序》(下文简称《唐李华墓志》)中明确记载李华的家世及其生卒年,而署“兰陵萧颖士叙、天水赵骅铭”的《唐故蒲州安邑县令李府君墓志》(下文简称《唐李虚己墓志》)记载了李华其父的事迹,弥足珍贵。新出土的《唐故殿中侍御史趙郡李公墓铭》(简称《唐李苕墓志》)即是虚己之第五子李苕之墓志。
二、《唐李华墓志》的撰者刘迺
《唐故吏部员外郎李府君墓志铭并序》署“检校仓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刘迺述”,文中有“刘永夷”的自称。刘迺,《旧唐书》卷153有《刘迺传》。
刘迺(725—784),字永夷,洺州广平人。“天宝中,举进士,寻丁父艰,居丧以孝闻。既终制,从调选曹。”后“补剡县尉,改会稽尉。宣州观察使殷日用奏为判官,宣慰使李季卿又以表荐,连授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转运使刘晏奏令巡覆江西,多所蠲免。改殿中侍御史、检校仓部员外、民部郎中,并充浙西留后。”大历十二年(777),刘迺回到朝廷,为司门员外郎。刘迺在泾原兵变中尽忠。建中四年(783),“泾师作乱,驾幸奉天。乃卧疾在私第,贼泚遣使以甘言诱之,乃称疾笃。又令其伪宰相蒋镇自来招诱,乃托喑疾,灸灼遍身。镇再至,知不可劫胁,乃叹息曰:‘镇亦尝忝列曹郎,苟不能死,以至于斯,宁以自辱膻腥,复欲污秽贤哲乎?’歔欷而退。及闻舆驾再幸梁州,乃自投于床,搏膺呼天,因是危惙,绝食数日而卒,时年六十。德宗还京,闻乃之忠烈,追赠礼部尚书。”《旧唐书》卷12《德宗本纪上》记载,建中四年十月三日(783.11.2),“泾原军出京城,至浐水,倒戈谋叛”,德宗当年仓皇出逃。兴元元年二月丁卯(784.3.21),德宗“车驾幸梁州,留戴休颜守奉天,以御史中丞齐映为沿路置顿使”。至三月一日(3.26),德宗到达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在德宗离开关中,到梁州后,刘迺自感绝望,不愿降贼,自杀殉国。
刘迺任殿中侍御史、检校仓部员外、民部郎中并充浙西留后之时,浙西道观察使治所在苏州。根据《唐李华墓志》所叙,李华卒于其小弟李苕的官舍。李苕时在丹徒(今属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任职,可见,李华晚年在其弟所丹徒居住。丹徒属于润州,时属浙西道辖地。在其兄去世后,李苕及李华之子李羔请求刘迺为李华撰写墓志,很合适。刘迺撰文说:“悲噫,丹徒悌悌也。其孤羔碊纯,孝之地,欧血嗷嚎,告哀于永夷,池綍将行,而文友皆远。以永夷词朴,且近碑铭,诸旒旍永夷之间,扭捏媿文之辱。”刘迺在文中也表达自己对于李华的哀悼:“刘永夷闻之出涕曰:天之即丧元龟也,吾无舆为善矣。”刘迺所撰的“墓辞”为:“公生不辰,逢世荡倾,云物浊乱,夏寒日青。天子西狩,百官霄零,惴惴遐叔,纲罗是婴。结客啚歒,裂帛表诚,迹虽沉泥,行实鲜清。朝即昌矣,戢翼辞荣,浮云无蒂,幼士寓形。四大吾家,神翔八滨,稽首琳公,谁灭谁生。来应期运,去随化并,德辉不泯,永世作程。”
三、李华生卒年和字
关于李华的生卒年,《唐李华墓志》明确记载:“委和待尽,季弟苕,適宰丹徒。公爰居官舍,春秋六十有一,以大历九年青龙甲寅正月辛亥,终于正寝。”这是说,李华最后一段时间是在其弟李苕丹阳官舍中度过的,最终也卒于官舍,终年六十一岁。如此可知,李华的生年是开元二年(714),卒于大历九年正月辛亥即大历九年正月十二日(774.2.26)。《唐李华墓志》说:“是月丁卯,定于朱方,北原速也。传曰:圣人不出其闻,必有命世者,公包元精之醇,德踲夷皓之逸,轨正辞端,委有补于朝,岂近是乎?”大历九年正月丁卯即正月二十八日(774.3.14),葬李华于洛阳龙门北原。据《赞皇县志》记载,鲍家滩村有李华墓,早年均有墓碑,现已无存。似乎是,李华后代有归葬李华遗骸于故里的举动。
关于李华的字,《旧唐书》卷190下《李华传》记载:“李华,字遐叔。”《新唐书》卷203《李华传》记载:“李华,字遐叔。”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也说“华字遐叔”。《唐李华墓志》:“唐吏部员外郎李公,赵郡赞皇人,讳华,字遐叔。”四者一致。然而,《唐李虚己墓志》却记载:“府君中子华,字叔文。”这是说,李华是李虚己排行中间的儿子,字叔文。《唐李虚己墓志》记载,李华之父李虚己在“开元廿九年岁大荒落越十月戊寅朔廿日丁酉处顺归真,奄捐私馆于东都鼎门之外第,享年七十有三祀矣。”李虚己卒于开元二十九年十月二十日(741.12.2),生于高宗总章二年(669),享年七十三岁。李虚己的入葬时地为:“以其年十二月戊寅朔十九日丙申权窆于河南龙门之北原”。如此可以断定,李华最初的字是叔文,于天宝年某时候,改字为遐叔。
四、李华的家世
李华家世显赫,为赵郡李氏之分支。关于赵郡李氏包括李华的家世谱系,已经有许多研究,新发现的碑记仍然有补益和纠谬之功。
萧颖士叙、天水赵骅铭《唐李虚己墓志》记载李华之家世说:“昔者韩信尊师,广武悬其胜负;且渠傲礼,高平制其逆顺。迁洛而骍旄与盟,涉河而黄龙配极。”所谓“广武”,乃楚汉相争时赵国谋臣李左车,是赵郡李氏诸房支追述之共同先祖,为李牧之孙。李牧之祖父为秦司徒李昙,李牧之父李玑,为秦太傅。李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北史》卷33记载:“赵郡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牧。当楚、汉之际,广武君左车则其先也。左车十四世孙恢,字仲兴,汉桓、灵间,高尚不仕,号有道大夫。恢生定,字文义,仕魏,位渔阳太守。有子四人,并仕晋。平字伯括,为乐平太守;机字仲括,位国子博士;隐字叔括,保字季括,位并尚书郎。兄弟皆以儒素著名,时谓之四括。”李机之子李楷,“字雄方,位书侍御史,家于平棘南。有男子五人,辑、晃、、劲、叡。辑字护宗,晃字仲黄,字季黄,劲字少黄,叡字幼黄,并以友悌著美,为当世所宗,时所谓四黄者也”。李晃“位镇南府长史,其子李义。义南徙故垒,世谓之南祖”。李楷第五子李叡曾任高平太守,李叡有二子,勖、充。李劲曾任书侍御史,有四子盛、敏、隆、喜。李勖“兄弟居巷东,盛兄弟居巷西。世人指其所居,因以为目”。《新唐书》在《北史》所记之上有些补充,“辑与弟晃共称南祖”。李叡→李勖为东祖,李华则为东祖李系一支。
《元和郡县图志》卷17赵州平棘县(今河北赵县)记载:“赵郡李氏旧宅,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后汉、魏以来山东旧族也,亦谓之‘三巷李家’,云东祖居巷之东,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又同卷赵州赞皇县(今河北赞皇):“百陵冈,在县东十里。即赵郡李氏之别业于此冈下也。冈上亦有李氏茔家甚多。”新出土的《唐李虚己墓志》明确记载:“府君讳虚己,字并同,赵郡赞皇人也。”显然,赞皇也是赵郡李氏一处世居之地。李华在《送观往吴中序》中说:“在昔,兰陵府君、平棘公、柏人懿公兄弟三人,有重名于天下。巨鹿,兰陵之穆也,故扬州孝公后之,观之世父也;高平,平棘之嫡也,吾后之;宣成文昭公,柏人之嗣也,故中丞苏州后之。”史载,李勖“生赵郡太守颐,字彦祖。颐生勰、系、曾”。李华文中的“兰陵府君”为兰陵太守李勰,“平棘公”即后魏平棘令李系,“柏人懿公”即李曾,三人都是东祖李叡的曾孙。由此可知李华为东祖房“李系”的后裔。李勰一支从其七世孙李知本一代始入唐朝,李观为其后裔;李系一支从其七世孙李德璋始入唐朝,李华为其后裔;李曾一支从其六世孙李玑衡一代始入唐朝,李丹为其后裔。李华《送观往吴中序》与其父《墓志》中所说的“高平”即高平宣公李顺。
《北史》卷33《李顺传》记载,李顺之父为李系。“父系,慕容垂散骑侍郎、东武城令。道武定中原,以为平棘令。卒,赠赵郡太守、平棘男”。李顺,字德正。“顺博涉经史,有计策。神瑞中,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从征蠕蠕,以筹略,赐爵平棘子”。后被太武帝所杀。“皇兴初,顺子敷等贵宠,献文追赠顺侍中、镇西大将军、太尉公、高平王,谥曰宣王。妻邢氏曰孝妃。顺四子”。李顺之长子李敷,字景文。“敷弟式,字景则,学业知名。位西兗州刺史、濮阳侯。式自以家据权要,心虑危祸,常敕津吏,台有使者,必先启然后度之。既而使人卒至,始云南过,既济,突入执式赴都,与兄俱死”。高平王李顺之子李式为濮阳侯。
对照现存其他文献所记,新出土《唐李虚己墓志》所说“至濮阳文侯,希礼生遂州总管孝威”之间,不知何故,隔除了一代李宪。《北史》卷33记载,李式有子李宪(470—527)。李宪,字仲轨,“清粹善风仪,好学有器度。太和初,袭爵,又降为伯。拜秘书中散,雅为孝文知赏。后拜赵郡太守。赵修与其州里,修归葬父母也,牧守以下畏之累迹,宪不为屈,时人高之。后以党附高肇,为御史所劾。正光五年,行雍州刺史,寻除七兵尚书。孝昌中,除征东将军、扬州刺史、淮南大都督。及梁平北大将军元树等来寇,宪力屈而降。因求还国。既至,敕付廷尉。宪女婿安乐王鉴据相州反,灵太后谓鉴心怀劫胁,遂诏赐宪死。永熙中,赠仪同三司、尚书令、定州刺史,谥曰文靖”。清朝末年,曾在赵县段村发现北魏扬州刺史李宪墓及其家族墓地,出土李宪墓志一合(现藏赵县文物保管所)。其中,《魏故使持节、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尚书令、仪同三司文静李公墓志铭》叙述其生平事迹详于正史,可参看。《墓志》称宪有五子,即李希远(?—?)、李希宗(501—540)、李希仁、李蹇(508—549.6.6)、李希礼(511—556.9.11)。1976年,在赞皇县南邢郭村发现李氏墓葬五座,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五座墓葬自西向东为李宪第二子、东魏司空李希宗及妻崔氏合葬排在第一位;李宪第三子、东魏国子祭酒兼给事黄门侍郎李希仁墓排第二位;李宪第四子、东魏给事黄门侍郎李骞排第三位;李宪第五子、北齐瀛州刺史李希礼排第四位;北边一排为北魏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李宪墓。根据《李宪墓志铭》所载,李宪长子李希远,为州主簿,早卒,夫人广平宋氏,吏部尚书宋弁女。李希远有长子李祖牧(511—569.6.4),其墓志《故大鸿胪卿赵州刺史李君墓志铭》于1975年出土。李华的先祖李希礼(511—556.9.11),字景节,“性敦厚,容止枢机,动遵礼度。起家著作佐郎,修起居注。历位太常少卿,兼廷尉少卿,行魏尹事,豫州刺史。仍居议曹,与邢邵等议定礼律。卒于信州刺史”。《齐中军将军、大鸿胪、瀛州刺史李公铭》:“以天保七季八月二十二(556.9.11),薨于府舍,时季四十六。”由此可见,《唐李虚己墓志》所记表达不清,或者文字书丹时落下有关“李宪”的字句。
关于李希礼的后代,《故大鸿胪卿赵州刺史李君墓志铭》记载:“长子孝贞,字元操,司徒府参军事,娶都官尚书博陵崔昂女。次子孝基,字仲菏,仪同开府参军事。次子孝仪,字叔异。次子孝威,字季重。次子孝平,字幼安。长女字元淑。次女字满相,适清河崔瞱,字公华。次女字宝妙,次女字宝仪,次女字楚容。”这与其他文献所记有些差异。
李华对自己的出身大感自豪,他在《无疆颂八首》序中说:“臣自曾祖至臣,备国家职员。”刘迺所撰《唐李华墓志》中则叙述:“高大父孝威,隋尚书左丞。曾大父太冲,我祠部郎中。大父嗣业,同州司户参军。显考虚己,蒲州安邑县令。世滋丰懿,有干木之遗风焉。公即安邑府君第三子。”李华的高祖即李孝威(?—?)。《北史》卷33记载:“孝威,字季重,涉学有器干,兄弟之中,最为敦笃。位太尉外兵参军,修起居注。仕隋,礼部侍郎、大理少卿。”《唐李虚己墓志》:“希礼生遂州总管孝威,衣冠推邺下之盛,姻族擅山东之美。”此志补充了孝威不见于传世文献的职务——遂州总管。根据《李华墓志》则可知,孝威曾任隋尚书左丞。《唐李虚己墓志》又说:“遂州生我祠部郎中太冲,祠部生同州司户参军嗣业,先朝论姓氏者,曰太冲无兄,言赵李之冠,难其古也。”李华的曾祖就是李太冲,祖父即李嗣业。
李太冲,生卒年未知,两《唐书》也未列传记。新、旧《唐书·李知本传》叙及李知本之父孝端与太冲。《旧唐书》其文说:“初,孝端与族弟太冲俱有世阀,而太冲官宦最高,孝端方之为劣。乡族为之语,曰:‘太冲无兄,孝端无弟’”。《新唐书·李知本传》删去了“孝端方之为劣”一句。《新唐书》卷203《李华传》中也提及:李华“曾祖太冲,名冠宗族间,乡人语曰:‘太冲无兄。’太宗时,擢祠部郎中”。贞观(627—649)中,太冲曾出任祠部郎中。萧颖士所撰《唐李虚己墓志》有文:“先朝论姓氏者,曰‘太冲无兄’。言赵李之冠,难其右也。”这与两《唐书》所说也有微妙差别。萧颖士所写文字更为明确,也就是说,在唐初议论氏族的时候,李太冲无论是官位还是婚姻之门第,在赵郡李氏之中,都是无与伦比的。两《唐书》中的“孝端无弟”恐为粉饰之辞。关于李太冲,目前所知就此而已。
关于李华之祖父李嗣业(?—688),史料记载很少。从若干资料中细心考究则可知,李嗣业至少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新唐书》卷72上《世系表》记载,嗣业有虚己、恕己二子。虚己,“安邑令”;“恕己,典设郎”,可见,恕己曾经在朝廷任职典设郎一职。李华撰《与外孙崔氏二孩书》中称:“吾逮事裴氏、郑氏、崔氏诸姑、于氏堂姑,皆贤明淑哲,为内外师范,意欲与汝言之。裴氏姑恩慈,见吾一善,未尝不流涕祝吾成立。见吾伯仲书题,诲责疏略,话及旧事,云无此例;吾伯仲书题比今日中外书题,其间疏密不啻百十也。吾小时犹省长幼,每日两时栉盥,起居尊行,三时侍食,饮良讫然后敢食,犹责不如礼。”文中所说的“裴氏、郑氏、崔氏诸姑”应该是出嫁后夫家的姓氏称呼。由此可知,李嗣业有二子三女。
关于李嗣业的官职,新出《唐李虚己墓志》与《新唐书》所记一致,都是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司功参军。《唐李虚己墓志》也提供了新材料:“琅耶王之莅博州也,属侵阳表,沵王吕干朝。武圣后初议乘拥,越敬王将规反正。”对照史书可知,这一段文字是叙述赵郡李氏家族被琅琊王和越王谋反事变的牵连。垂拱四年(688),武则天称帝之心愈来愈显著,琅琊王李冲等密谋反抗。垂拱四年“八月壬寅(688.9.16),博州刺史、琅邪王冲据博州起兵,命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为行军总管讨之。庚戌(9.24),冲父豫州刺史、越王贞又举兵于豫州,与冲相应。九月,命内史岑长倩、凤阁侍郎张光辅、左监门大将军鞠崇裕率兵讨之。丙寅(10.10),斩贞及冲等,传首神都,改姓为虺氏。曲赦博州。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元嘉子黄国公譔、灵夔子左散骑常侍范阳王蔼、霍王元轨及子江都王绪、故虢王元凤子东莞公融坐与贞通谋,元嘉、灵夔自杀,元轨配流黔州,譔等伏诛,改姓虺氏。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诛其亲党数百余家”。《唐李虚己墓志》载:“府君从父昆弟为博部参军,实曳裾之上客,陪入幕之嘉话,盖响之师不振,翟义之族将湮”。《唐李虚己墓志》中的这一句是说,李嗣业从父昆弟为琅琊王部之参军,参与谋划。事败,族几被灭,“司户府君初放湘南,卒为酷吏淫刑所害”。李嗣业被流放至湘南,不久被酷吏酷刑致死。
兹将上文所述李华的世系以最简化形式标示如下:
李左车→十四世孙李恢→李定→李机→李楷→李叡→李勖→李颐→李系→李顺→李式→李宪(470—527)→李希礼(511—556.9.11)→李孝威(?—?)→李太冲(?—?)→李嗣业(?—688)→李虚己(669—741.12.2)→李华(714-774.2.26)
五、李华之父李虚己兼及其母
从新出土《唐李虚己墓志》所载推知,其父嗣业被害时,虚己年方十九。虚己乃嗣业之嫡子,这是《唐李虚己墓志》所言“府君盖司户之元子”之义。嗣业全家被流放湘南,虚己等家属跟随。《唐李虚己墓志》说:“会皇明作解,品物昭苏,太夫人春秋已高,司户君松槚未复,板舆即路,丹旐遄飞,契阔台头之川,言从亶甲之邑,聿来别业,焉依外氏。”唐中宗李显于神龙元年(705)复位,越王李贞获得平反。《旧唐书》卷76《李贞传》记载:“神龙初,侍中敬晖等以冲父子翼戴皇家,义存社稷,请复其官爵,武三思令昭容上官氏代中宗手诏不许。开元四年(716),诏追复爵土,令备礼改葬。”如果神龙二年(706)是李虚己举家扶棺归葬的时间,此时他才十七岁。《唐李虚己墓志》说:“邴根矩之弱岁,尚苦躬耕;魏阳元之大才,方期宅相。”邴原,字根矩。“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少与管宁俱以操尚称,州府辟命皆不就”。魏舒(209—290),字阳元。《晋书》卷41《魏舒传》载,魏舒,字阳元,“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西晋太康初,拜右仆射。萧颖士用了两个典故来赞颂虚己以年幼柔弱之躯支撑家庭于湘南之地,而真正恢复家园则在三十六七岁之后。史载,魏元阳“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除渑池长,迁浚仪令,入为尚书郎。”上引“从亶甲之邑,聿来别业,焉依外氏”之语,暗示重建的家园在邺城。这就与李华在安史之乱中于邺城接护老母的记载相合。
萧颖士所撰《唐李虚己墓志》并未明确记述碑主出仕的时间,仅仅言“与孤弟、处妹候意承颜,竟于婚还,爰求筮仕”。引文第一句当是就孝养其母而言的。从文中可知,其有弟、妹至少各一人。其弟就是《新唐书》误载为李华之父的李恕己。引文第二句是说,虚己结婚未久,就打算择日去应考。如此理解不误,则可知虚己在湘南其父流放之地未曾结婚。这也可以理解,赵郡李氏的高门不愿低就,而其他高门大族自然避之唯恐不及。虚己以及二子所娶都是高门卢氏女子。
李华之母,《唐李虚己墓志》中未曾多写,仅有“竟于婚还”四字。而李华撰有《李夫人传》,专门记述其外祖母李氏(664—713)。《李夫人传》说:“夫人赵郡李氏,讳某,字某,号惠日。自后魏义丰懿公璨,七代至明经君元福。……年十三,归于贵乡丞范阳卢公善观。姑崔夫人,待子妇甚严,年高多疾,自夫人奉养,体气日和。姑视夫人,爱子如也;夫人奉养姑,慈亲如也。……卢公为宕州司法参军,夫人随之官。……开元元年(713)终,春秋五十。无子,有女一人。孝慈明惠,如夫人之德,归于安邑令赵郡李公。”李华《与表弟卢复书》也说:“八月八口,外兄李华敬简卢十五弟则之处。”如此可知,李华之母为卢姓望族。这位“李夫人”十三岁嫁至卢家,生有一女嫁给虚己。至于李华之母嫁给李虚己的时间,推演起来稍显复杂,不能确知,兹从略。
李华之母的卒年未见史载。李华《祭亡友扬州萧功曹公文》起首说:“维乾元三年二月十日(760.3.1),孤子赵郡李华,以清酌之奠,敬祭于亡友故扬州功曹兰陵萧公之灵。”李华之父早已去世,由“孤子”的自称可知,李华之母此时已经去世。而《祭刘评事兄文》中说:“维乾元二年岁次己亥六月乙未朔三日丁酉(759.7.1),赵郡李华祭于刘三兄之灵。”后文又说:“去岁季冬,将膺使檄,……持酒欢酣,忧怀顿释。”将二文所叙相参照可推知,李母当卒于乾元二年七月至乾元三年正月之间。此外,李华《云母泉诗序》云:“上元中,俱奉诏微。”此时,李华应该母丧已除,上元年号(760—761)从庚子年闰四月开始至辛丑年八月结束。守丧两年余(25月左右),正好可以推算出其母于乾元二年七月去世的结果。
关于碑主的仕宦经历,《唐李虚己墓志》仅仅一句:“家以明经高第,历陈州司兵、濮州司户参军,于潜、安邑二县令。”虚己以“明经”及第而进入仕途,具体年代无考。虚己曾经做过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司兵、濮州(今山东省鄄城及河南省范县及濮阳市南部地)司户参军以及于潜(今属浙江杭州临安区)、安邑(今山西夏县)两县县令。由此记载可知,虚己未曾入朝为官,作为地方官员,跋涉于南北各地,而终于安邑县令。《唐李虚己墓志》曰:“其从事也,反躬以率下,由恕以逮情。王丹之机杼屡空,声子之弦歌不倦。吴俗换其轻秋,魏风纾其祸口。理于潜而灵雨应祈,宰安邑而神芝恭化,皆布在谈议,垂之永久,而惕惕焉,恂恂焉,谦卑自牧,如不足也。前后振一邦、君两邑,远姻罔禄购之。及中馈受饥寒之弊,又广营,旁迨期功,且终季路之养,克用周公之礼。至性弥深,艰疚累集。既心表过制,而首疾终身。大名厚望,由其夭阙。”《墓志》的这一大段话,以文学笔法,使用了许多典故,将事实糅合其中,称赞虚己为国、为家所展现出来的德政。
对于虚己之卒年,萧颖士《唐李虚己墓志》写道:“开元廿九年岁大荒落越十月戊寅朔廿日丁酉(741.12.2)处顺归真,奄捐私馆于东都鼎门之外第,享年七十有三祀矣。於戏!本于孝,资于仁,葆光而终吉,全德而施后。虽混茫当世,高位弗隮。若古之贤人,有班叔皮、陈仲弓、陶元亮,皆名重海内,位裁下邑,抑天爵有余,而人之望矣。”李虚己卒于东都鼎门之外第,也就是自己的私宅。
六、李华之兄、弟及其子嗣
学者早已指出,《新唐书》卷72上所列虚己、恕己之子有误。《新唐书》在虚己下注出三子,“万,莱州仓曹参军。韶,延陵令。苕,越州录事参军”。在恕己下注出,“华,字遐叔,吏部员外郎。”新出土《唐李虚己墓志》更明确地证明,必须修订《新唐书》的记载。
《唐李虚己墓志》:“悲夫!尝闻君子之教其子也,授之礼,使知忠孝友爱之节;授之诗,使知文章风雅之道。府君中子华,字叔文,前邢州南和尉。蹈百行之极,函六义之精。未冠而名极登科,及亲而欢从奉檄。华之兄曰万、曰歆;华之弟曰韶、曰苕,咸继五常之名,聿光万石之训。季羔执丧,哀毁几灭。父若有后,风流弗亡。以其年十二月戊寅朔十九日丙申(742.1.30)权窆于河南龙门之北原,宜也。”如此可知,虚己之子有五,长子李万,二子李歆,李华为三子,四子李韶,五子李苕。刘迺述《唐李华墓志》中明确记载李华“即安邑府君第三子”,而李虚己之第五子李苕的墓志《唐故殿中侍御史赵郡李公墓铭》(此下简称“唐李苕墓志”)早在2003年8月已经出土。
李苕(730—781.12.14),字季茂。《唐李苕墓志》记载:“官婚人物,为山东首族五百年矣。焕于国史,备于家牒,故不书。隋尚书左丞孝威,其高祖也。皇尚书祠部郎中太冲,其曾祖也。同州司户参军嗣业,其大父也。公即安邑府君虚己之幼子,尚书吏部郎华之季弟。”此文说,李苕是李华最小的弟弟。而此文与《唐李虚己墓志》都竭力称赞李华的风采,说明李华在赵郡李氏家族中名声最显。
关于李苕仕宦经历,《唐李苕墓志》叙述说:“自结绶至于捐馆,凡八命:为盖佐理二县,司辖壹州,壹宰通邑,壹掾天府,践宪台者二,膺使檄者三。其禄廪之奉,冬裘夏纟希,束薪筥米,以赒亲戚,以煦孤贫。而所止之邦,无壹亩之宫、壹壥之地,斯又古人之清也。”碑文并且说:“朝廷方以仙署俊选待公,而不永厥命,事用中废。”这是说朝廷本已经要提拔他进入朝廷出任郎官,可惜命运不济。《唐李苕墓志》载:“有唐建中二祀龙集辛酉冬十有壹月己卯(二十五日,781.12.14),殿中侍御史李公终于洛师之劝善里,享年五十有二。”可以推知,李苕最终的官职是殿中侍御史。建中二年十二月丙申即十二日(781.12.31),“窆于龙门之北原,礼也。遣车壹乘,尧典壹篇,鱼菽之奠,瘗藏之制,有遗俭焉。以奉先大夫之清业也”。《唐李苕墓志》突出了其为官清廉,因此,丧葬也从简。李苕“夫人范阳卢氏,盛门懿德,光配于公,孀嫠之痛,哀可知矣。有子曰俭,孝嗣贤胤”。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李虚己和李苕的《墓志》揭示了两个相同的问题:一是都卒于东都。《唐李虚己墓志》写“奄捐私馆于东都鼎门之外第”,《唐李苕墓志》记载李苕“终于洛师之劝善里”。查阅东都里坊载记可知,劝善坊位于东都定鼎门街第三街,自南向北第六坊。二者参照可知,李虚己所创置的私宅,至李苕时其家眷仍然在此居住。二是都葬于龙门北原。《唐李虚己墓志》记载,虚己“窆于河南龙门之北原南龙门之北原”;《唐李苕墓志》记载,李苕“窆于龙门之北原”。
关于李华的子嗣,《新唐书》卷72上在 “华”下注出:“骘。肇,大理评事。”谢力《李华生平考略》已指出,李华长子名羔,其根据是孤独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所说:“自监察御史已后所作颂赋、诗歌、碑表、叙论、志记、赞祭,凡一百四十三篇。公长子羔字宗绪,编为二十卷,号《中集》。”新出土的《唐李华墓志》记载“孤羔碊纯,孝之地,欧血嗷嚎。告袁于永夷,池綍将行,而文友皆远。以永夷词朴”等说辞,请求刘永夷为其父撰写墓志。根据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则可知,李华有女嫁给崔氏。此文曾经是学者确定李华和萧颖士生卒年的重要文献。在《唐李华墓志》出土的情形下,此文应该重新解读。《与外孙崔氏二孩书》起首说:“八月十五日,翁告崔氏之子两孩省:吾出身入仕,行四十年;晚有汝母,已养汝二人矣。”此文是李华入仕四十年之后所写。李华从“开元二十三年(735)中进士下数四十年,正大历九年,是此书写于去世前不久”。陈铁民先生理解为:“华自开元二十三年(735)登第释褐至大历九年(774),为四十年,此云‘行四十年’,当作于大历六年至八年。”谢力以为,《与外孙崔氏二孩书》作于大历九年,“按华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至大历九年,略计四十,故曰‘行’”。有学者为了考据李华生年而强调李华入仕接近四十年与“晚有”女儿之间的时间关联,在李华生卒年已然确定的情形下可知,前句的所云的“行四十年”与“晚有汝母”之间未有时间的对应关系。此处所说的“晚有”似乎与“出仕”之开端——进士及第间有些许时间性的关联,因此。“晚有”只是表明进士及第为官之后的某时有女儿之出生。
来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6期
马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