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众所周知,古代银锭是常用的货币,相信大家从影视剧中已经有所了解,今天笔者和大家一起走进银锭的世界。金银锭最早出现在三国及南北朝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银锭铸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国时因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床铸造技术,开始统一规范标准的铸造
众所周知,古代银锭是常用的货币,相信大家从影视剧中已经有所了解,今天笔者和大家一起走进银锭的世界。
明清时期是我国银锭铸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国时因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床铸造技术,开始统一规范标准的铸造银元,像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大清银币”、“袁大头”就是那个时代取代了银锭的宠儿。
俗称的袁大头银元
主要包括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等等,而根据形状的不同对其叫法也不相同,包括有宝银、中锭、小元宝以及多见的碎银子。例如云南省铸造牌坊锭,形似古时候的牌坊因此而得名。
除此之外还有少见的方形银锭。正如这枚道光六年方锭,印有工匠:万成(这个的作用其实就是责任到具体的个人,后续有纯度不够的情况方便追责),标记是万载县所铸,基本上官银都是五十两的。(小生网上查得:在盛唐时期,一两银子价值现在人民币2-4千元,那么50两银子价值10万-20万元)。在古代这种大额银锭多为军饷、大宗商品交易所用,平日里百姓日常开销都是用铜钱或是碎银子基本上用不到这么大面额的。
我们最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多为这种带翅锭。这种造型其实和它的铸造工艺有关。
首先将提前称好的50两碎银倒入预热好的坩埚中。
其次看碎银杂志多否酌情加入紺片、硝石用以纯化银液。
之后用铁条将银液表面杂质刮清,沾附在铁条上的银子就是银匠的外快又称之为火耗。银匠得在银液未凝固时将其吹向模具两侧这一吹就有了银子高高的两翅出现。
最后银匠在银锭表面盖上刻有他姓名及州府和年号的银戳,待到冷却一枚银锭就此诞生。
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上述铸造流程就是官铸银锭铸的流程,其上有银局名称、银匠名字以及当地州府,而私铸大多情况下是散碎银子融后重铸并没有标注,其中有的私人钱号铸银会标明,往往这类有标注的私银其整体银子的纯度还是较高的。
民间交易常用的都是这种私铸银锭,克数少,便于买卖付款。在交易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整数,也常常会把银子剪开用这个小银秤来秤取合适的克数用以支付。(像不像民国时期的药秤啊)[尬笑]
不单单得称好克数还得验明银子的纯度,正因为再实际操作中颇为劳心费事,所以在清末民国时期有统一标准的银元一经问世就深受百姓的喜爱与支持。
当然是银锭中银的含量越多,纯度就越高,相对来说质量也就越好。我们看影视剧就会听到这么一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真正上好的银子都是泛着雪白色,并且较为柔软,这就是“雪花银”的由来。如果掺了其他杂质,其颜色就会较暗或者是散发出来其他的杂色。例如含铅多就是黑色,红铜多就是红色,黄铜多就是偏黄色。影视剧里常见到店小二拿到银子后习惯咬一咬。其实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如果较软的话,那就是纯度较高,质量较好,如果较硬的话,那就是纯度不太高,质量也相对较差。
银锭官铸与私铸其价格相差很大,官铸银锭的标价往往是私铸银锭的数倍甚至十多倍。品相好的金银锭升值速度较快,有史料价值、存世量较少的金银锭收藏价值明显要高许多,尤其是税银及刻有金融史料性文字的金银锭更是比普通的品种升值空间大。
2011年在北京诚轩以23万元成交的明代早期素面束腰五十两银铤。
13年在北京诚轩以3200元成交的河南“邓县”五两腰锭
笔者只找到了早些年的成交记录,但近几年金银锭的成交价格是逐年上涨,部分品种价格甚至出现了翻番情况。
在如今二三线城市房价下降,股市基金风险颇大的时代,金银锭不乏是一个良好的投资方向,毕竟俗话说的好“乱世黄金,盛世古董”。
近些年随着金银锭成交价格水涨船高,市场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少金银锭赝品。一是假造清代金锭,其是在白银或铜胎上镀金或包金叶。鉴别时可掂试分量,黄金(205,-2.61,-1.26%)的密度大,比重为19.3,显着重于白银或铜等金属,关于相同体积的金属物,金锭的分量要重得多,掂在手里有沉重感,太轻的金锭必是伪品。二是假造明清期间银锭。具体方法是在假银锭外表鎏银,中间掺铅锡,这种赝品表面呈青黑色,较简单辨认,且假银锭虽体大而分量轻,手掂也可以区分;较难辨认的是用新白银铸老银锭,这种赝品的分量和体积虽和老银锭类似,但细细调查会发现这种新银锭的色彩泛白而僵硬,包浆、铭文等都没有老银锭的风韵。三是看银锭底部的蜂窝状空洞,这些为铸造时气泡逃逸留下的气孔,真银锭会有底挂金珠的现象,就是这些气泡孔里泛着金色光泽,赝品少有且缺乏神韵。
黄金、白银它们是贵金属是财富也象征着财富,愿看过本文的读者老爷们都能在今年里收获满满的财富[灵光一闪]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此对图片主人表示感谢[作揖]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欢迎收藏,点赞,转发。关注小樊谈古泉,带你了解更多古泉知识。
丁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