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2020年11月29日,《听琴经》首发研讨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行视频加载中...ARTHEADLINES2020年11月29日文化评论(记者陆文华发自北京)数千年来,琴以其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的姿态,高踞琴、棋、书、画之首,并由乐与礼构成
视频加载中...
ART HEADLINES 2020年11月29日文化评论(记者 陆文华 发自北京)数千年来,琴以其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的姿态,高踞琴、棋、书、画之首,并由乐与礼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历经战乱、动荡和浩劫,再次遭遇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苦难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崛起,社会趋于和谐安宁,琴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物质载体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朱慧鹏所著的《听琴经》应运而生,并将中国琴学推向新的高度。
2020年11月29日,《听琴经》首发研讨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行。陈学政将军,中国著名收藏家刘文杰,著名古琴家、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杨青,著名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二代传人刘扬,著名古琴鉴赏家、收藏家马俊昌,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家、新中国70周年纪念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成卫东,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东晓,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魏育林,中国知识产权报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原总编欧剑,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楼开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异议审查五处处长张笑蕾,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数字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泊乔,故宫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专家闵俊嵘,国家图书馆学者黄张活,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著名昆曲艺术家侯广友,昆曲传人、音乐家侯菊,国家一级(武生)演员李红宾,九如雅学馆馆长、广陵琴派第十三代传人孟慧莲,行走华夏中国百城文旅宣传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制片人苏春丽,新开明书社总编辑盛澜,优美文总经理李东峰,光大金控战略规划部经理吴朝云,北京艺狐在线全球拍卖业务经理李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军界、文化艺术界、教育卫生界、金融投资界等社会各界50多位嘉宾参加研讨会;魏育林主持研讨会。
此前,2012年1月,朱慧鹏所著《斫琴法式》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引起业内关注。
《听琴经》将中国琴学史推向新的高度
在中国历代琴学书籍、文献中,迄今尚未出现一部专题研究、阐述听琴的琴学专著。作为中国第一部听琴专著,朱慧鹏耗时10余年之久,潜心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琴学思想史,并结合自己数十年习琴、斫琴、抚琴、听琴等长期探索实践,梳理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及其发展脉络,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自己的琴学思想体系,填补了中国琴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并将琴学思想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听琴经》创建了一个以琴学思想为核心,涵盖琴学理论、琴人修行、琴乐养生、琴乐美学等内容的较为完整、独具己见的琴学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深植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沃土之中,传承、创新并发展中国琴学思想,对于从事琴学理论、美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喜爱研修琴道、琴乐养生特别是热爱古琴文化、习琴、抚琴、听琴的社会各界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听琴经》全书36章,以“本宗法用”为琴学思想核心,系统阐述道与琴道、德与琴德、琴人修行、琴乐五要、得心应琴、听琴八法等琴学各个层面的问题。作者将琴道定义为“载道于琴,以宇宙万物含道为其类”,并进一步说明“抚者考天地自然之声以应于琴,通于万物,化生于心,顺自然而道自生,感其存而知不见”,这种关于琴道的独特观点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琴学理论。
朱慧鹏在《听琴经》中强调正心明德与德、琴德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对于抚琴者、听琴者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文明素养、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琴学史上迄今尚未建立琴乐养生领域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听琴经》第14章,作者汲取中医养生思想,论述琴乐养生的原则、方法、肌理和效果,形成独特的琴乐养生思想,堪称“琴乐养生经”。这对于当今社会抑郁症、自闭症、狂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日益增多,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等原因导致人们亚健康、身心紧张以及失眠症、焦虑症等普遍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舒缓和指导意义。
在研讨会上,陈学政、刘文杰、杨青、刘扬、魏育林、马俊昌、王大伟等发言时高度评价《听琴经》出版发行,被誉为“中国琴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020年11月29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魏育林主持研讨会。当日,《听琴经》首发研讨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
魏育林说,二战后,西方以现代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创建音乐治疗学,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受到追捧;但是,中国古人推崇为“道器”的古琴及其修身养性作用,却鲜为人知,我国中医药大专院校开设中医养生专业也没有琴乐养生的内容,民间传承人更是凤毛麟角,鲜有人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近年来,我们以《听琴经》为琴学理论基础,建立中医新学术流派——止乐学派,组建多学科研究团队,计划在理论方面开展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研究;在临床应用领域开展睡眠亚健康居家琴乐综合调理的临床研究,从实践中验证《听琴经》的思想理论。
20多年来,魏育林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将琴乐养生作为研究方向,取得一些成效。2015年,魏育林听到朱慧鹏的琴声后,感到这是她梦寐以求的琴声。此后,她拜师习琴,释义《听琴经》,并开展临床医学研究。
礼乐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当代意义
琴高踞琴、棋、书、画之首,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耐人寻味的是,琴作为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与礼并列,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的基本社会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琴乐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特别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愈来愈显示其现实性、迫切性和重要性,亟待社会各界加以重视。
琴承载着人与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等各种关系之间的精神纽带,可以沟通人们的精神情感,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距今2000多年前,礼乐射御书数列为谦谦君子必学的“六艺”,并建立影响至远的中国礼乐制度。《礼记·乐记》深刻认识到乐与礼之间的关系,揭示乐与礼、社会、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乐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朱慧鹏在《听琴经》中进一步阐明琴与道、琴与德、琴与大美、琴与养生等各种关系,揭示琴道、琴德、琴乐审美、琴乐养生等丰富内涵,引导人们通过习琴、抚琴、听琴等琴学实践活动,修身养性,安神静心,身心愉悦,倡导博学广听、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战争频仍,种族之间冲突不断,资源争夺此起彼伏,尤其是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音乐成为沟通人类精神情感,疗治人类心灵创伤,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这个大国崛起的时代,在这个全球化加速的时代,源远流长的古琴是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基因及其物质载体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听琴经》将成为中国琴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并对于中国向世界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提供一种具有东方精神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未来更好地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本文仅代表个人立场、观点与本人所供职的新闻机构无关
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