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1987年12月15日上午,广南县曙光乡的一个小村庄里,满身匪气的陈建军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地点走进了一幢小楼里。在等人的时候,陈建军想起了自己两周岁的女儿。他和女儿约好了,今天晚上要回家给她过两周岁的生日。图片源自网络,与本文无关这次他不能再
1987年12月15日上午,广南县曙光乡的一个小村庄里,满身匪气的陈建军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地点走进了一幢小楼里。
在等人的时候,陈建军想起了自己两周岁的女儿。
他和女儿约好了,今天晚上要回家给她过两周岁的生日。
图片源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这次他不能再食言了,否则女儿可能连他这个爸爸都不认了。
想起女儿,他不禁勾起了嘴角,又被紧张的处境压了下去。
如果可以的话,陈建军还想把一个真相告诉妻子。
很快,交易的人来了。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就在对方称好货,轮到陈建军交钱的时候,陈建军利落地从腰间拔出了枪,砰、砰两声鸣枪示意。
他想先下手为强。
陈建军一心想着干完这一票,如期赴女儿的约。
只是终归天意难测,这次他失算了。
等人再次发现陈建军时,只见他满身是血地躺在血泊里,因为天气过冷,时间过长,他的身上结满了白霜,眼睛也不肯闭上。
终究他还是食言了。
陈建军死后,昔日的上级来到了他家里,向其老父亲陈世富,妻子卿维维阐明了事情的所有经过。
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应是肝肠寸断、悲痛欲绝之事,但不料他的老父亲只是轻微颔了颔首,便背着手独自回房间去了。
“这个儿子我没白养。”陈世富心痛又欣慰道。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到底是死得其所还是如外人看来死有余辜呢?
实际上,曾经是公安干警陈世富早就怀疑过儿子陈建军的真实身份。
他发现也不过才几天时间,儿子就从一个一身正气的人变成了一个满身痞气、脏话连篇的小混混。
陈世富一开始难以接受,只觉得家门不幸,慢慢地他犯起了嘀咕,开始怀疑儿子正在做的极有可能是“那件事”,但考虑到身份的特殊性,为了儿子的安全,他没有声张半分。
果不如然,今天他所有的猜测都应验了。
陈建军做的确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同时也是最光荣的职业,缉毒警察。
说起来,儿子走上警察这条路,再到后来的缉毒警察,多半都是因为他的关系。
退休前,陈世富是云南省麻栗坡县麻栗镇的一名公安干警。平日里他的工作量大,公务繁多。
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会将陈建军带到公安局。
在陈世富看来,公安局对于幼年的陈建军而言,不过就是一个学习、玩耍的地方,但实则在陈建军心里,公安局的分量远非如此。
成年人世界里的是非黑白并不分明,但小孩子不一样,在他们的世界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
陈建军发现,他的父亲和警察叔叔们几乎每天都会玩“捉坏人”的游戏。
由此,陈建军断定,公安局就是一个捉坏人、保护别人的地方。
耳濡目染下,自小陈建军便立志要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穿上警服保护一方百姓的安全。
这种想法在其上小学时更甚。平日里,他没事就会把父亲单位发的公安业务书籍拿出来通读一番。
通读下来,陈建军发现刑侦办案一类的书籍最为烧脑,但也最为有趣。
也正是因为这一经历,陈建军对“刑侦警察”这一职业有了浓厚的兴趣。
在陈建军看来,从事刑侦工作的警察是能替死者发声,定加害者的罪,维护生者的权益的人。
陈建军很喜欢并享受这种“不顾一切站在人前,尽自己所能最终成功为人民维护权益”的使命感。
他也愈发明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刑侦警察。
一腔热血在他心头涌动,他迫切希望尽快加入刑警队。
直到1982年,一个机会摆在了陈建军面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身处缅老泰三国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区毒品交易活动日益泛滥,与之毗邻的中国云南地区也逐渐难逃其害。
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云南地区涉毒案件被查获的数量日益增多。
很快,云南公安部门意识到了需要立即禁毒的必要性,随后将情况上报给了相关上级。
我国禁毒事业开展地如火如荼,陈建军也正翘首以盼。
就在陈建军苦苦等待之际,一则“云南省公安机关招收缉毒干警“的信息传遍了整个麻栗坡县。
细细打听后,陈建军得知,为了响应我国的禁毒事业,中央决定在云南省组建一支素质过硬、战斗力强悍的缉毒队伍。
这不正是自己心心念念的职业吗?陈建军欣喜若狂。
他义无反顾地决定加入缉毒干警支队。
但很快,一盆冷水泼了下来。
原来,缉毒队伍只要一千人,分配到麻栗坡的名额根本没有几个。
再者,据他所知,整个麻栗坡报名参加缉毒干警的就有八百多人,自己要在这八百多人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沮丧归沮丧,陈建军还是决定搏一把,毕竟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陈建军自小就熟读侦探类书籍,在基础文化课方面完全没有问题,再就是体力。
为了加强自己的体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陈建军早上和太阳一起起,晚上和一身臭汗一起入睡,长跑、耐力、擒拿,一应俱全。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陈建军凭借着优异的体能和完备的刑侦知识,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进入了缉毒队伍。
陈建军的成功入选,标志着我国第一支经由中央批准的专业缉毒队伍正式成立,也标志着我国禁毒事业的第一枪就此鸣响。
成功入选缉毒队本应是好事,可在这之后,他却开始畏手畏脚了。
“入选缉毒队到成功走上一线,开始缉毒之间竟然有着如此远的距离。”
这是陈建军正式成为一名缉毒干警后最为直接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也一直贯穿了他缉毒生涯的始终。
原因不在其他,而在于,他怂了。
让他“怂”的不是前方那群穷凶极恶之徒,而是自己身后的家人。
陈建军坦言,在这件事的选择上,他是自私的。
缉毒警察,一个光听名字就足以让家人日夜牵肠挂肚的职业。
父亲担任国安干警期间,母亲一年到头有多担心他不是没见过。
好不容易熬到父亲退休了,心才刚安定了没几天,如今又要因为他而再次重走这条煎熬的老路。
他实在是于心不忍。
权衡之下,陈建军决定,暂时先不把真相说出来,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告诉家里人。
陈建军第一次顿悟到,原来,有时候英雄是需要“偷着当的”。
1982年,陈建军被分配到了砚山县缉毒队。
1983年7月,因为工作需要,陈建军又再次被调到了砚山县的平远街缉毒小组。
平远街,是通往老山的必经之地。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因着这一历史因素,自那时起,平远地界就发生过数起军用物资被盗案件。
军火被盗,总归是有去处的。
最后经查明,这些被盗的军火一部分到了当地混混的手里,而另一部分则流落到了毒贩手中。
这两伙人秉持的都是“枪杆子里出霸权”的原则。
从1980年到1982年,就发生了数起较大的暴力抗拒执法事件。
而这部分毒贩,他们则利用枪支武装自己的势力,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地进行毒品交易,蚕食中国百姓的身体,赚取中国百姓的钱财。
之后再用赚得的钱,在当地修建各种富丽堂皇的豪宅,反过来再用豪宅储存源源不断运进来的粮食和弹药。
以此循环,无穷无尽。
更为致命的一点,金三角大毒贩坤沙也盯上了这个地方。
坤沙向国内售卖他双狮地球标海洛因的时候,必然会经过平远街,同时也是第一个售卖地点。
黑暗、恶势力、毒贩、毒品,这些本应该离老百姓十万八千里远,甚至并不应该存在于世界上的东西充斥着整个平远街的上空。
为了将这一切彻底清零,上级决定派专业的缉毒队伍秘密进入平远街,将平远街毒贩的行动轨迹,以及他们内部的防控情况一一调查清楚。
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做出相关规划将其一网打尽。
执行命令的,便是陈建军所在的缉毒警队伍。
到了平远街后,陈建军等人分了两拨行动。
他们先是立刻在当地摆设了哨卡,利用哨卡对毒贩以及当地人围堵、辨认。
晚上他们会化好妆,秘密进入平远街地区的“风暴中心”,暗中观察毒贩的一举一动。
陈建军更是在数月间就学会了从越南到广东不同地方的数种方言。
为的就是在和这些毒贩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随时转化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套出对方的话。
盯梢毒贩的过程中,陈建军还会注意观察周边的地形,甚至会随时在脑海里演练整个抓捕过程。
1985年11月,一项更为紧急的任务下达到了陈建军所在的部队。
为了稳中求快,进一步了解毒贩内部的活动,决定安插一名卧底到毒贩窝点中,通过里应外合的方式,尽快将案件侦破,还当地老百姓一篇安宁。
说实话,陈建军在知道这一消息时,内心是有过犹豫的。
固然他们所干的职业再神圣,但终归他们也是一介肉体凡胎。
他们也有家人,也要为家人考虑。况且,他的女儿刚出生,他也才刚做了爸爸。
煎熬、痛苦、犹豫,但最终通通都败给了责任和担当。
陈建军举了手,他决定独自去闯这个老口。
得到许可后,为了尽快打入毒贩内部,陈建军一改往日常态,开始抽起了烟,喝起了酒,满口脏话,成功变身成了一个整日混迹于毒圈的买货大佬。
陈建军第一个接触到的对象叫冯育焕。
此人于1968年8月第一次被云南缉毒警察盯上。
这次,警方得知冯育焕会通过金三角地区,经过云南,从境外向国内贩卖一大批毒品。
当下,他手上的毒量很多,但急于没有买家。
陈建军作为一名广东老板,自然是应景出现。
双方见面后都极为谨慎,冯育焕为了确定陈建军的真实身份,对其反复盘问,但都被陈建军一一完美挡了回去。
最终,冯育焕成功卸下防备心理,拿出毒品和陈建军做了交换。
就在其拿出毒品准备交易之际,突然警方破门而入,一举将人赃并获冯育焕抓获,首战告捷。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后,随后陈建军又数次执行了卧底侦探工作。
最后经统计,光是1986年前后,他就24次打入到毒窝内部。
在和队友的密切配合下,陈建军共查获违禁毒品案件八起,将19个犯罪分子捉拿归案,荣立三等功一次。
这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顺利持续到了1987年12月15日。
1987年12月15日,陈建军在和毒贩陶顺明周旋的过程中,不幸腹部被击中两枪,最后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陈建军牺牲时,到底经历了怎样激烈的战斗,没有人知道。
只是队友再见他时,他睁大双眼躺在血泊之中,身上已经结上了一层白霜……
就这样,陈建军成了新中国成立后首位牺牲的缉毒民警!
他牺牲后,国家授予了“国家公安战线一级英雄”的称号。
逝者已逝,死后的光荣对他来说也无法体会了。
不过他没有任何的迟疑与后悔,因为在他走向毒场的那一刻,他就早已料到了今日的结局。
他一直信奉着一句话,有些事情终归是有人要去做的,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像陈建军这样为了人民不惧牺牲、奋勇战斗的英雄值得被永远铭记!
向陈建军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完-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记住他!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牺牲的缉毒民警陈建军》
金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