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2018年底,辉瑞宣布:将从2019年1月15日起上调41种药物的价格,3种药品上涨3%,1种上涨9%,其他37种增幅均在5%左右。约占其总投资组合的10%。随后,艾尔健、百时美施贵宝、礼来、百健跟进,均在2019年1月1日宣布提高一系列药
2018年底,辉瑞宣布:
将从2019年1月15日起上调41种药物的价格,3种药品上涨3%,1种上涨9%,其他37种增幅均在5%左右。约占其总投资组合的10%。
随后,艾尔健、百时美施贵宝、礼来、百健跟进,均在2019年1月1日宣布提高一系列药品的价格。
然后,1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Twitter上开怼:“制药企业没有履行定价承诺,对消费者、对国家都不公平!”
一边是药企的“零收益”声明,表示涨价赶不上通货膨胀;另一边药企依赖涨价获得营收增长;美国政府及FDA对于药价上涨展开各种抵制。博弈大戏在新年开演!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原研药企在全球占有重要市场,一旦提价,不只是美国,其他国家市场上同种药物也必将面临巨大涨价压力。
2019年关键词:药企涨价
除了辉瑞宣布上调41种药物的价格外
不久,默沙东宣布提高五种药物的批发收购成本,包括其最畅销的癌症免疫治疗药物Keytruda和HPV 9价疫苗 Gardasil 。
现在,随着2019年初的到来,艾尔建、百健、BMS、礼来、GKS等30多家药企也纷纷效仿。
与其他药企相比,
除了艾尔建这样的原研药企外,部分仿制药企也同样上调了药价。在调价幅度较大的仿制药企中,Hikma Pharmaceuticals将其止痛药吗啡的价格上调了10%,麻醉剂克他命涨了20%,血压药物依那普利拉则上调了30%。
“这些都是小幅涨价,这让我们能够继续经营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为医院、医生和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物服务”,Hikma Pharmaceuticals的发言人 Steve Weiss表示,这三种药物的价格涨幅每小瓶不到1美元,每小瓶吗啡的价格仅上涨了20美分,且Hikma还降低了一些药物的价格。
涨价背后:各执一词的真相
药企:委屈!涨价后还是零净收益
艾尔建作为这场涨价的激进者,一共提升了51种药物的价格,其中
然而,艾尔建在其声明中表示:“艾尔建预计不会从涨价中获得任何净收益,因为支付给PBMs(处方福利管理)、保险公司、政府项目越来越高的折扣,完全抵消了涨价所带来的收益。” 艾尔建表示其投资组合中所有药品的平均价格涨幅约为3.8%。
这种“委屈”在药企中很常见。许多药企都强调,即便提升了药物价格,净收益增长缓慢甚至下降。
这主要与美国药品的定价机制有关。在美国,药品定价时,药企首先会设定一个较高的定价,然后再与中间商(如PBMs)协商药品售卖的折扣和折价,以获得其产品的优惠保险。
百健的发言人也表示:“我们将与PBMs和支付者密切合作,以帮助将涨价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百健的多发性硬化症的投资组合中,年净收益涨幅低于2%,比通胀率还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美国通胀率为2.2%)。”
药企在依赖价格上涨获得增长?
Leerink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2017年间,美国45种顶级产品的营收增长了28%,约合230亿美元。其中超过140亿美元的新增来自于价格上涨,即美国45种顶级药物营收的增长约有60%来自价格上涨。
对于许多老牌畅销药来说,近年来价格上涨一直是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例如,
提高药品价格一直是药企的核心战略,药企依赖价格上涨来推动增长。尽管受到激烈的批评,但制药公司仍坚持涨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显出大型制药企业对于通过涨价来实现增长的依赖。
同时,这也表明,对于许多大型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来说,增长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未来几年,许多企业还将面临与其顶级药物的仿制药进行竞争。一旦将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从营收中剔除,就会揭示出一些公司的处境是多么危险。
政策抑制药价上涨
尽管1月份提价已成为制药行业的常态,但今年已成为一场考验,未来,立法机构以及特朗普政府是否会通过干预推迟这一波的药物涨价,还是个未知数。有迹象表明,政府的压力可能会改变大型制药公司涨价的算盘。
例如,2018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指责辉瑞,导致这家制药巨头罕见地撤出市场,扭转了7月初辉瑞对数十种药品提价的局面。随后,包括拜耳、诺华、阿斯利康、安进在内的6家以上的大型制药公司已承诺在2018年剩余时间内不涨价。虽然这个有效期仅限半年的承诺看起来并不那么令人欣慰。
根据一份投行发布的报告:从去年12月1日到今年1月1日,制药商的提价幅度总体上低于去年同期。
FDA也在试图对抗不断上涨的药价——通过增加创新药对应仿制药的数量。专家们一直预测生物仿制药将在未来几十年里,为美国节省数百亿美元的医疗开支。
在FDA局长 Scott Gottlieb的领导下,FDA继续加大对仿制药和生物仿制药的批准力度,同时推进监管灵活性的边界。虽然这是一种间接的影响,但更快地批准低成本竞争对手可以成为降低价格的强大力量。例如,FDA的研究发现,一种品牌药物的第二种仿制药获得批准后,平均价格下降了近一半。
成本与盈利之间的平衡
制药行业研发回报率逐渐趋于归零!
制药公司的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来讲,是通过有效的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多利益而创造价值。稳定的研发效率和正数的投资回报率形成可持续的增长,由此制药公司能够将营收重新投入到研发中,形成正向循环。
然而,根据德勤的一份报告显示,制药行业的研发回报率近年来却在持续下滑:从2010年的10.1%下降到2016年的3.7%,并预计在仅仅2到3年后(约2020年)就将趋于归零。
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信号。毕竟商业的本质在于盈利,一旦制药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趋于零,那么制药企业是否会放弃进行更多的研发和创新?我们是否会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呢?
但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药价过高,患者无力支付,那么再多的创新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制药企业必须在成本和盈利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
追踪数据显示,从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药企累计对108种药品进行提价;而去年同期为197种。这108种药物增幅的中位数为6%,低于前一年的8.1%。分析师认为,“不少公司采取了观望态度,因此,预计在未来几周还有有更多的药物价格上涨。”
除了辉瑞将在今天(1月15日)提高美国市场41种药品价格外,诺华也计划在1月提高超过30种药品价格,上涨幅度在4.5%-9.9%之间,包括多发性硬化症药物Gilenya、银屑病药物Cosentyx,以及白血病药物Tasigna等。约占美国市场产品的14%,平均增幅为4.7%。
根据监测数据,截至1月1日,新基、安进、吉利德的主要药物尚未出现任何涨价。而他们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马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