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在这世上,究竟什么样的宝贝才可称得上是“奇珍异宝”?关于这个问题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意见认为,一项物品若沉淀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因子,可算珍宝。例如历代出土的青铜重器、古代大家创作的书画作品以及一些重要出土文物等等都可算入此类。除此之
在这世上,究竟什么样的宝贝才可称得上是“奇珍异宝”?
关于这个问题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意见认为,一项物品若沉淀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因子,可算珍宝。例如历代出土的青铜重器、古代大家创作的书画作品以及一些重要出土文物等等都可算入此类。
除此之外,还有些意见认为,一些集山川精华于一身、由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力创造出来的天材地宝也可称作奇珍。此类宝贝的典型例子有和氏璧、东坡肉石、夜明珠等等。
东坡肉石
以上这两种看法应该说都对,只是从绝对数量上看,前者远远大于后者,毕竟后者是钟天地灵气而成的天材地宝,可遇而不可求,尤其是到了现代,此类物品几乎已经绝迹。
但“几乎绝迹”并不等于完全没有,在2014年一支科考队对贵州一处洞穴的考察中,就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此前从未见过的“奇宝”,以至于此物现身后,当地政府立刻派人把守洞口直至今日。
科考队究竟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事物?
一切都还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第一、贵州武陵山区里的传说
受张家界旅游景区的名声影响,在很多人印象里武陵山区属于湖南。其实武陵山区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严格来说它横跨了湖北、湖南、重庆以及贵州四省市,贵州北部铜仁市德江县境内的山区同样属于武陵山脉的一部分。
在德江县境内这片茫茫群山中,有一个叫作洋山河的大峡谷,此处自古以来人迹罕至,谷内百洞丛生,一直保持着极其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
但凡是罕有人至的神秘之处,总会有各式各样传说流传,洋山河峡谷自然也不例外。
譬如在当地的土家族同胞里就一直流传有一个传说,称谷中那不计其数的洞穴里有一处叫作“藏金洞”,洞里埋藏着一个叫作“金扁担”的宝贝,传闻中此物通体由天然黄金构成,金光闪闪、举世无双,足可称得上是天下至宝。
这个传言在土家族里已流传了数百年,在当地几乎是人尽皆知。
一根由天然黄金构成的“金扁担”?
坦率地讲,这事怎么看都不太可能。
要知道扁担这种东西可不是什么小物件,虽然中国各地的扁担规格不太一样,但长度基本都在1.5米左右,宽一掌上下。天然黄金就是狗头金,扁担这么大的狗头金世界上还从未发现过,至于扁担这种奇怪模样的狗头金那更是闻所未闻。
不过德江县的一些群众却对此深信不疑,并称“金扁担”一事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当地人的祖上曾有人亲眼见过,言之凿凿,仿佛确有此事。
为搞清楚事实真相,2014年由央视牵头,邀请成都理工大学地质专家万新南教授共同组织成立了一支科考队,并在之后特意赶往贵州省德江县,对村民口中的“藏金洞”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
但让考察队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这一去还真的在洞内极深处发现了一样这几千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奇特物品,若论其价值,恐怕较之慈禧最爱的翡翠白菜、东坡肉石等物也不遑多让!
第二、入洞
经过马不停蹄地赶路,科考队抵达了洋山河大峡谷所在的高山镇(原高山乡)。
洋山河峡谷当时还是原始森林,为安全着想,科考队联系了当地向导,由向导领着去往传说中的“藏金洞”。
经过3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科考队终于抵达了峡谷东侧崖壁下方处的一个洞窟。
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溶洞穴,洞口处杂草丛生,往内一点则是乱石遍地,种种迹象显示,此处“藏金洞”以前并无人来往,所有的一切都还保持着千万年来形成的原始风貌。
科考队随即进入洞中。
此处洞穴从行进方向上看,是一路往地下深入的。
走不多久,科考队便发现此处山洞的洞壁与其他溶洞穴那种单调的灰白色截然不同,上面呈现出红、橙、白等各种颜色,共同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五彩斑斓的画面,这让科考队员们颇为讶异。
这种色彩斑斓的洞壁表明,此处洞穴除一般溶洞常见的碳酸钙等物质外,还富含有其他多种元素,如此它才会形成洞壁上这种多彩的景象。
此后考察队就在这番奇异景象中前行了1个多小时,在走过一段狭窄的“洞中峡谷”后,两个分岔洞口赫然出现在了队员们的眼前。
这两个洞一个是继续往前行的主洞,另一个则是垂直向上的支洞。
科考队见状立刻商量,最终决定先去支洞看看。接下来队员们用携带的工具攀上了距离地面20多米的支洞洞口,行不多远便发现了一片异常美丽的石膏花海。
石膏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硫酸钙,这时队员们终于恍然大悟洞壁上那鲜明的红、橙等色彩是如何形成的了——此洞中蕴藏有丰富的硫磺物质。
不过就算有硫磺物质,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种矿藏,和“金扁担”更是没半毛钱关系,所以队员们还得继续寻找。
第三、果然有宝藏
此处支洞并不大,队员们在其中寻了一圈,除了石膏花海外并未找到其他特殊之物,于是又一一退了出来,继续向主洞深处进发。
然而令科考队没想到的是,他们仅仅在主洞走了一小段路,就有了个大发现——前方洞段上竟密密麻麻地遍布着天然水晶原石。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水晶的价格都不算低,如此一片天然水晶矿自是价值不菲,那么这处水晶矿是否就是当地人传说中的宝藏“金扁担”呢?
很快科考队就否定了这一猜测,水晶无色透明且呈晶体状,无论是颜色还是形态都与当地人口中“金光闪闪的扁担”差距甚大,很明显此处水晶矿并不是那根传说中的“金扁担”。
虽然这片水晶矿并非“金扁担”,但这样有价值的发现还是令科考队员们兴奋不已,因为这处原生水晶矿表明了两点:
一是此处洞穴基本没人来过,否则这些水晶早被开采殆尽了;
二是外界传说的宝贝为“金扁担”而并非此水晶矿,这充分说明那根“金扁担”的价值还在这片水晶矿之上。
接着队员们兴奋地越过这片水晶,继续往洞内深处寻去,而这一去,他们果然有了更加惊人的发现!
第四、奇宝出世
水晶矿的发现,令随行的地质专家万教授有了些新的猜测。
事实上进洞之前科考队并不认为洞里会有什么“金扁担”,只因此事概率太小,但水晶矿的发现,却表明此处洞穴有大量天然矿物结晶存在,那么当地传说的“金扁担”,是否也会是某种贵重矿物形成的天然结晶呢?
不得不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事实真相如何,终究还是要找到实物亲眼看到后才知道。
此后队员们继续前行,在走过一段极崎岖的路段后,科考队几乎已到了该洞的最深处,若“金扁担”真实存在,那么必在此处无疑。
此时队员们也开始紧张起来,一边缓缓前行,一边用手电四处搜索。
没过多久,一个相当匪夷所思且极其不符合常理的东西突然映入了队员们的眼帘,让现场所有的科考队员目瞪口呆,有的人甚至还有一种时空错乱之感。
这是一个绝不应该在原始洞穴深处出现的东西,虽然它很常见,上至八十老翁下至三岁孩童都认识它,但它在此情此景下出现,只会让人产生无与伦比的荒谬感。
因为队员们在一块万年钟乳石上,看到了一颗已经煎到七分熟的荷包蛋!如下图。
荷包蛋?
而且这颗快要煎熟的荷包蛋下面既没铁锅,更没烧火。
如此超现实的一幕令队员们有些恍惚,不过随着队员们纷纷走近,这颗荷包蛋也逐渐显现出了真正的模样——它确实是荷包蛋,只不过它是由洞中石块天然生成的。
它直径为约15公分左右,和真煎蛋的大小几乎一般无二,它的四周是一圈圆形的“蛋白”,若凑近了看,还可看到“蛋白”周边镶嵌着大大小小的孔洞,与真蛋白被油煎了后形成的气孔完全相同。
在它的中间则是黄色的“蛋黄”,而且这“蛋黄”颜色与真煎蛋一样,中间最黄,周围一圈的黄色最淡,整个“蛋黄”从中间向四周呈现出自然的由“黄—嫩黄—黄白”的渐变颜色状。
连大小和细节都和真荷包蛋分毫不差,实在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队员们越是观察,越是啧啧称奇,此物和真正的荷包蛋相比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连随行的万教授在见到后也极为惊讶。
第五、这个“荷包蛋”究竟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经过对荷包蛋的现场检测,随行的万教授表示该物品的成分并非黄金,它的“蛋黄”部分主要是由硫化物构成,而它周围的“蛋白”则是溶洞中常见的碳酸钙沉积物。
同时万教授还猜测,这个荷包蛋很可能就是当地世代传闻的“金扁担”。在几百年之前,当地群众的先祖可能曾进入洞中看到了荷包蛋,出洞之后便称洞里有个“金扁蛋”,之后一传十、十传百,又经过数百年时间的口耳相传,最终传成了当地人尽皆知的“金扁担”的说法。
至此科考队算是彻底揭开了“金扁担”之谜,虽然科考队并未找到那根传说中的“纯金扁担”,但若要论这个荷包蛋的实际价值,却是远甚“金扁担”多矣。万教授在现场兴奋地讲到:
这个东西可算是价值连城,全世界很可能就这么一个。
据万教授介绍,这个荷包蛋不但珍惜无比,而且它本身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研究此处溶洞的生成以及地层变迁的重要地质标本。
万教授口中的“价值连城”当然只是个形容词,但这个荷包蛋的确已可算作是天材地宝的行列。
众所周知,台北故宫博物院里保存有一块“东坡肉石”,它不但历史上是清宫收藏的最顶级的珍宝之一,即使在今天也堪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东坡肉石”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天然石块形成,但形态样貌却和东坡肉几乎一模一样,足可以以假乱真,而“藏金洞”里的这颗荷包蛋,若论惟妙惟肖的程度则丝毫不下于东坡肉石,更重要是它还未曾被开采下来,而是被一直完整地保存在此处天然洞穴之中。
在科考队发现荷包蛋后,当地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正式将该洞命名为“傩(nuo )仙洞”,又安排了守洞人对该洞进行24小时不停地长期看护,避免洞中的荷包蛋遭人破坏。
时至今日,洋山河大峡谷几经开发,已成为旅游景区,游人可谓是络绎不绝。但由于荷包蛋地处傩仙洞洞穴的最深处,后半段洞道对普通游客而言危险甚多,以至于能真正进入洞中亲眼看到荷包蛋的人仍是寥寥无几,或许随着将来该洞的进一步开发,能有更多人能一睹荷包蛋的绝世真容。
文/梦醒锦官城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