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一路顺风“滕王阁”
——《常用熟语由来》
熟语,以特殊语言结构形成的生活中常用的固定短语,是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和格言的总称。一般具有结构稳定、意义深刻、语言精练、使用广泛的特点。
比如,“学问”、“一路顺风”、“三十大板”“恭喜发财”等等,这些熟悉而且“出镜率”极高的短语,它们的来历是怎样的呢?它们的背后故事又有怎样的趣味和意义?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本书《常用熟语由来》。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李鹏和张茗馨。
恭喜发财
“恭喜发财”是人们在拜年时必说的一句吉祥语。它反映了人们向往富裕生活的良好祝愿。
“恭喜”二字表示恭贺、祝愿,“发财”二字源出何典?为什么在过年的时候要“恭喜发财”呢?
“发财”是指获得大量的钱财。《礼记·大学》中曾有“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之句,可见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发财”已成为人们口头流传的词语了。
这么说来,“发财”的历史悠久啊!不论是官贾绅商,凡夫俗子,甚至于文人墨客,哪个不想发财? 所以,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虔诚地朝拜财神爷赵公元帅,祈求他保佑人们发大财。
还有不少人家在墙壁和门上张贴“招财进宝”“财源茂盛”之类的对联,亦不过是表达一下发财的愿望而已。
过年,本是年末岁首送旧迎新之日。人们祈求送走穷鬼、迎来财神,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交上发财的好运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文中描述人们“三揖穷鬼而告之曰,日吉时良,行利四方。”意思是说:“穷鬼,今天是良辰吉日,请你快点走吧!你走了对四方百姓都有利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常用的俗语,原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最早见于《孟子·离娄》,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说,即使有离娄的好眼力,公输子的技巧,如果没有规矩,也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来……
那么,何谓“规矩”?它与“方圆”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要想弄清这一问题,还要从“规矩”的最初含义说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著名的学者都谈到过“规矩”这个词,他们所说的“规矩”,指的是两种(类)制图工具:规,画圆用的圆规,矩,画方形等一类直角图形所使用的角尺类工具。故而有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具有因果关系的俗语。
稍后一段时间,另一位学者尸佼,写了一本名为《尺子》的书,其中写道:“古者,垂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文中所云之“垂”,传说是距今4500年左右黄帝或唐尧时代的能工巧匠。从尸佼的著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在4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己经有了测量和作图的工具,懂得了“圆、方、平、直”等概念。
人们发现,在流传至今的汉代武梁祠的浮雕像中,有伏羲手执“矩”,女娲手执“规”的造型,而且不止一处发现过这种造型像。
据此可以推断,“规矩”一词的产生的历史,比“发财”还要久远,这是不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啊!
一路顺风
说起俗语“一路顺风”的由来,还与唐代诗人王勃有关呢。
唐朝有个官吏姓王名福畴,原籍太原祁县。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名叫王勖、王励、王勃,皆因文才出众,人称“三株树”。
王勃由于才华横溢,年来及冠便被聘为沛王府修撰,但因作《檄英王鸡》而遭厄运。后来,到虢州任参军,又因“恃才傲物、凌辱僚吏”险些丢了小命。其父也以“教子不严”被贬到交趾。
唐高宗上元二年(676年),王勃乘船南下去探望父亲,途中遇上风浪,只好停泊上岸暂歇。
王勃来到一座古庙前,见庙宇虽旧,但气势轩昂,情不自禁而吟:“马当下山泊独舟,岸侧芦花簇翠流。忽睹朱门斜半掩,层层瑞气锁清幽!”他刚吟罢,忽闻背后传来一声“好诗!”只见一白发老翁手持竹杖,笑吟吟望着他。
“你就是王勃吧?”王勃拱手施礼:“贤翁是谁?怎知晚生姓名?”那怪叟晒曰:“吾乃中原水神是也,因久居此地,世人很少知道。今幸逢才子路过并留下佳句,小神这块边远之地,定将与才子的这首《七绝》扬名四海了!”水神接着又说:“明日是重阳佳节,洪都阎都督欲作《滕王阁记》,王才子怀玉抱珠,乃一代俊彦,何不前往献赋,以博千古之誉?”
王勃举目长江,叹曰:“洪都南昌路途甚遥,晚生这木橹小船,一夜之间何能赶到,真乃鞭长莫及也。”
那水神微微一笑,对王勃说:“才子倘欲赴会,老朽助你一袖清风!”旋即用手一招,云端隐隐现出一叶扁舟,眨眼间降至江面。王勃上船后,只觉得耳畔风声呼呼,眼底白云滚滚,很快抵达洪都。
打那以后,神州百姓每逢送别亲友,常用“一路顺风”这句话寄予祝愿。久而久之,便成了人们口头的一句俗语。
一段传说,成为人们心中对亲情、友情的美好祝愿与期许。
好了疮疤忘了痛
从前,有三个割芦柴的年轻人结拜为把兄弟。
这天晚上,老三跟哥儿们说了一段新闻:
他上街买米,忽见大路口围了一大堆人。他好奇地挤进去一看,原来是贴了张皇榜。上面说,国母得了不治之症,危在旦夕,只有服白乌鱼汤,才能转危为安,献白乌鱼者,有官的加官三级,无官的封做大官。
第二天一早,三兄弟照例撑船向芦苇荡深处。将近中午时分,老三从芦苇深处跑出来:“哥哥,你们来看哪!”只见他举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边走边喊:“你们看,这是白乌鱼啊。”
三兄弟忙把白乌鱼放好,老大高兴地说:“哈哈,看样子我们要发财啊。我们先吃饭,再去献鱼。
老大将篙子插在水里压住船,尔后,把一只盛有熟黄豆的瓦罐端出来。谁知刚放下,篙子倒下来,正好砸坏了瓦罐,豆和汤洒了一地,他一边急急地拾黄豆往嘴里放,一边叫老二老三快拾着吃。谁知老二老三拾的豆还没放到嘴里,老大就“啊”地大叫一声。老二忙问:“哥哥咋啦?”老大眼泪都流出来了,喉咙也失了音:“有根硬草棒卡在喉咙里了。”
三人一时都慌了手脚,老二忽想出个主意,掐了片青菜叶,包了几粒黄豆,“快把它整个吞下去”。老大接到手,眼一闭,眉一皱,牙不嚼,整个咽下去,这才保了命。
老大说:“我们把白乌鱼献给皇上,如果谁做了官,决不能忘记仁兄义弟啊。”老二老三连连点头。
“那谁去献鱼呢?”老大的眼睛在老二老三的脸上扫来扫去。“哥哥,还是你去吧!”老二老三同时说。“还是你们去!”一番谦让,推来让去,最终老大去了。
这白乌鱼汤果然灵光,国母服下不几天,病就好了。献鱼的老大也真的做了大官。谁知,老大升官后,只顾吃喝玩乐,早忘了共患难过的弟兄。
有一天,老二对老三说:“唉,老大这家伙,当了官就忘了我们!真不是好东西。明儿我找他去。”
一见面,出乎老二的意料,老大热情地设宴招待。宴席间,老二已有几分醉意。他笑着说:“大哥,还记得我们割芦柴的时候吗?”话音未落,老大脸就变了色。是啊,宴席上坐着那么多官员,怎能当面揭他的底呀?老大猛擂桌子,号叫起来:“好个大胆的匹夫,原来是个割芦柴的,我何时有你这么个弟弟?来人,拖下去,三十大板。”
老二挨了三十大板,瘸手跛脚地回到家。老三问:“哥哥,怎么啦?”老二从头至尾告诉了他,气得他火冒三丈,愤愤不平地说:“明儿我找他去!”
这天,老三一进官府,老大也忙着设宴招待。席间,老三忽然说:“大哥,还记得吧?”说到这里,老大心里咯噔一下。老三慢悠悠地喝了一口酒,说道:“还记得当年我们三军杀进芦花荡的时候吗?那天,遇到高(蒿)将军,打破砂罐城,溜掉汤元帅,却捉到豆将军;可在进军时,又遇到草寇王把守咽喉关。在这万分危急之际,多亏蔡(菜)将军破了关,才救出大哥。要不然……不然,哪有大哥富贵荣华的今天啊”,
老大听了,满面笑容,得意洋洋地大喊一声:“来,干杯!”
第二天,老大送了许多金银财宝给老三。老三不要。一到家,老三就从头至尾地说了一遍。老二叹了一口气说:“唉,老大为什么‘好了疮疤忘了痛’呐!”
那为何,不管是军中还是衙堂之上总说“三十大板”?
三十大板
三十大板!这一古代词语从何而来呢?
我国唐代制定了一部刑律叫《唐律》。根据《唐律》规定,对犯人施刑共有五种:
一、答刑:用鞭、杖或竹板责打犯人,分为10、20、30、40、50共5等。
二、杖刑:是比答刑加重的刑罚,分为60、70、80、90、100共5等。
三、徒刑:分为1年、1.5年、2年、2.5年、3年共5等。一般是审讯终了时判的刑罚,相当于现代的有期徒刑。
四、流刑:即流放,分为2000里、2500百里、3000里共三等。
五、死刑:分为绞死和斩首两等。
所谓“三十大板”,就是《唐律》答刑中的第三等刑罚。有时,还有罪加一等或刑减一等的情况,也是据此而来的。
学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种学习方式。王充说:“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只有好学爱问,你才能有“学问”。
关于“学问”这一俗语的起源,还得从《列女传》中的一则故事说起。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宁戚的学者,想求见于齐桓公而不得。一次,他趁齐桓公外出之机,击牛角而歌。
宰相管仲前去询问究竟,宁戚却只吟了一句“浩浩乎白水”的诗句。管仲听后不解其意,一连五天没有上朝。后来,他请教于地位卑微的妾婧,才解开了这句诗意,从而使齐桓公得到一个得力的辅僚。
这说明,人微未必学浅。有的人,对胜于自己者可以问,自以为不如己者就不屑于问了。“入泽问渔夫,进山问樵子”,就是聪明人的聪明之处。
唐代诗人杜牧说过,“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做学问不能走马观花,要追根求源,弄清来龙去脉,求得真知。
那么,“学问”一语,为何“问”应在“学”之下呢?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爱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使能够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之下。”
清人魏际瑞在《伯子文集》中也说过:“有疑要思,到上下四旁寻路不出,然后可问,受过困惑,闻言则迎刃而解。”
由此,我们在学习中,应是“百思不得其解”而后问。其实,就是要学会思考,方能真才实学。不知读者朋友有何见解?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此。
金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