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2021年,春节临近的时候,传来了音乐人赵英俊先生不幸因肝癌病逝的消息。这位不简单的潇洒哥,最后留给大家一句“希望你们别那么快地将我遗忘”,难免让人感到非常伤感。而在2021年春节过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演员吴孟达,也被爆出患上肝癌,接受手术
2021年,春节临近的时候,传来了音乐人赵英俊先生不幸因肝癌病逝的消息。这位不简单的潇洒哥,最后留给大家一句“希望你们别那么快地将我遗忘”,难免让人感到非常伤感。而在2021年春节过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演员吴孟达,也被爆出患上肝癌,接受手术治疗。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肝癌相关的诊疗技术,其实获得了不少的进步。但是,很可惜,我国肝癌患者的总体5年净生存率,仅从2000年至2004年间的11.7%,提升到2010年至2014年间的14.1%。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有太多肝癌患者,被发现时,已经是晚期!
而这些医疗技术方面的进展,往往对早期肝癌患者的治疗,更加有效。比如,对巴塞罗那分期0期或A期的早期肝癌患者,进行根治治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可以超过70%。因此,在人群当中,识别出哪些人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并对他们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早期肝癌病变,及时处理,是我们当前对付肝癌,最有效的方法。
这些病因,决定肝癌患病风险
在临床上,超过90%的肝癌患者,其实都可以找到比较明确的病因。最常见的主要病因有,肝硬化、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以及,长期食用含有黄曲霉素、马兜铃酸等致癌物质的食物。
首先,肝硬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肝癌危险因素。其实,在不少人心中,肝硬化本身就属于“绝症”的范畴,是致死性肝病的一种。然而,它与肝癌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上,80%以上的肝癌发生时,是具有肝硬化背景的。这也是为什么,肝癌一旦进入晚期,就很难挽救的原因之一。因为,致死的,不光有癌症,还有肝硬化。
而引起肝癌和肝硬化的第一大病因,则是大家都非常熟知的,乙肝病毒感染。医学研究已经证明,只要是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哪怕只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阴性的隐匿性感染,肝癌的患病风险也会明显升高。而对于乙肝感染者而言,如果家庭中,有一级亲属患上肝癌的家族病史,那么,肝癌的患病风险,可以大大增加。好消息是,一线抗肝炎病毒药物,恩替卡韦以及替诺福韦等,可以显著降低乙肝感染者进展为肝癌和肝硬化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还无法被药物给完全消除掉。
除了乙肝病毒以外,丙肝病毒也常常引起肝硬化与肝癌,尤其是在欧美国家。丙肝感染者的肝癌,主要都是源于丙肝所引起的肝硬化。在我国,乙肝感染者数量远高于丙肝感染者,但是,存在不少,同时被乙肝病毒以及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
喝酒伤肝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喝酒所引起最常见的肝病,就叫做酒精性肝病,常常由酒精性脂肪肝转变为酒精性肝硬化,再到肝癌。而能够引起肝细胞脂肪化和硬化的,不仅仅只有酒精,饮食、遗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也可以引起肝脏病变,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而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当中,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的这些患者,肝癌的发生风险更高。
国际癌症研究署,明确定义了两种肝癌的1类致癌物质:黄曲霉素B1以及马兜铃酸。黄曲霉素不少人都清楚,主要来自于发霉的谷物等食品;而马兜铃酸很多人并不熟悉,这种物质多存在于马兜铃属及细辛属等植物当中,是很多中草药的常见成分。所以,经常需要服用中草药的朋友们需要注意,应该对药物中含有的成分进行甄别。
上面提到的这些,就是主要会引起肝癌的病因。如果说,您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情况,日常饮食中也未接触到肝癌的1类致癌物质,那么,您的肝癌患病风险,就属于最低的那一类。然而,对于存在某一种或几种上述情况的人群,就必须要警觉了!需要搞清楚,自己的肝癌发病风险,是高,还是低。
哪些情况,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
2020版《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根据个体所具有的,肝癌风险因素的数量与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肝癌的低危、中危、高危以及极高危人群。
首先,低危人群,是预估肝癌年发病率低于1%的人群。低危人群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医学术语叫做“免疫耐受期乙肝感染者”,其实,就是大家常说乙肝病毒携带者。这部分人,肝癌患病风险高于正常人,但仅为低危人群。第二种,医学术语叫做“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的人群”。这类人群指的是,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的抗病毒治疗结束后,半年到一年以上的时间当中,疗效维持不变,病毒长期处于阴性状态,没有明显复发的迹象。这很好地告诉我们,即便是曾经发生过病毒性肝炎、小三阳甚至大三阳,肝癌风险也不一定就很高,关键是看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只要效果足够好,还是可以让肝癌风险大大降低的。而第三种,主要是针对酒精性肝病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只要抽血检查,转氨酶ALT以及血小板水平都正常,也仍属于低危人群。
再来看中危人群,中危人群被认为是预估肝癌年发病率在1%~3%的人群。以下这些情况,属于中危人群:
第一,年龄不到40岁,患有乙型病毒肝炎或丙型病毒肝炎,但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又或者是进行了抗病毒治疗,但抽血化验依然可以长期检测到低浓度的病毒。
第二,抗病毒治疗尽管让病毒长期处于阴性,但是,依然出现了乙肝或丙肝相关肝硬化的患者。
第三,酒精性肝病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如果出现了转氨酶ALT的异常升高,那就变为了中危人群;而如果转氨酶ALT正常,但酒精性肝病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经进展为肝硬化,则也该被视为中危人群。
再说到高危人群,高危人群被认为是预估肝癌年发病率在3%~6%的人群。达到以下条件,应该被视为高危人群:
第一,没有经过抗病毒治疗或抗病毒治疗后,仍可检测出低浓度病毒的,乙型或丙型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
第二,酒精性肝病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经进展为肝硬化,并且还同时合并有糖尿病,或者一级亲属中有肝癌家族史的,这部分患者。
第三,男性,40岁以上;或女性,50岁以上。患有乙型病毒肝炎或丙型病毒肝炎,但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最后,极高危患者,这部分患者被认为预估肝癌年发病率超过6%,是风险最高的人群。这类人群主要是通过肝脏彩超、肝脏CT或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已经发现肝脏内存在性质不明的肝脏结节,或者探查出病毒性肝硬化结节。以及,对肝脏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为低级别或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这些患者。
这一部分内容,可能大家理解起来需要花一些功夫,但是,对于确实存在一定风险因素的朋友们,还是很值得花一些时间,弄清楚的。因为,您所处于的风险分层等级,决定了,肝癌的早筛需要采用怎样的检查手段,以及频率的高低。
肝癌按不同风险分层进行早筛,该怎么做?
在确认了患者的肝癌风险分层之后,2020版《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也给出了各个风险分层人群的监测策略。
对于低危人群,建议每1~2年做一次肝脏彩超以及甲胎蛋白的检测。这个标准,其实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基本上,作为福利,很多单位都会年年组织健康体检,而肝脏彩超和甲胎蛋白都是常规项目了。对于中危人群,也基本上只需要做到每1年做一次肝脏彩超和甲胎蛋白的检测。而对于高危人群,只需要把监测频率提升至每半年一次,即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极高危人群,极高危人群的肝脏彩超以及甲胎蛋白的监测频率,提升到了每一个季度就要开展一次。不光如此,还需要每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次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检查。
这里,对这些监测所使用到的检查手段,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肝脏彩超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是最基础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手段,肝脏彩超足以及时发现1公分左右的肝硬化结节了。
甲胎蛋白,英文简写AFP,是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当肝癌形成时,往往通过抽血可以发现甲胎蛋白的升高。
而相较于肝脏彩超,肝脏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检查,是更为精准的影像学检查。这里提示一下,必须是增强型的CT或磁共振,而不是普通的平扫,检查的过程当中,需要注射对比剂到身体里,可以帮助早期肝癌组织显影。而比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检查还要更准一些的,是使用一种肝细胞特异性的磁共振对比剂进行的磁共振检查。这种对比剂有一种特殊的成像原理,可以发现毫米级别的早期肝癌。
一般来说,如果肝脏超声发现了1公分以内的结节,应该在3~6个月内再次复查肝脏彩超。如果说,结节增大至1~2公分,那就建议直接做肝特异性磁共振增强检查了。
李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