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英语单词的积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各自的特点,学习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大家在学英语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然后找到对应的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
小学学习的1100词、初中学习的2200词和高中学习的3500词都是英语的基础单词,他们的关系是相互嵌套。小学的1100词包含在初中的2200词当中,初中的2200词也包含在3500词当中。
这个阶段的单词记忆适合用分段记忆的方法:
● 先背小学的1100词,记忆水平达标了以后再背初中的2200词,达标以分数作为标准,一般以本地英语小升初100分的卷子能考95分以上为达标。
● 接着背初中的2200词,做本地120分的中考模拟卷,能拿96分以上,或者150的卷子能考到120分以上为达标。
● 最后再背高中的3500词,背完高中3500词做本地中考模拟卷,120分的卷子,通常能考到108以上,做高考难度的试卷,150的卷子,通常能考到80~110。
基础阶段单词记忆的本质就是重复。这就像我们一年级学写字,不会写就是多抄几遍。但是,英语的图像特征没有汉语那么明确,抄写不太容易记住,所以,我们要多用嘴巴拼读,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最快的方法就是每天背100个,背完一个阶段,就每天复习200个,再复习两轮。小学1100词用11天背完,然后每天复习200个,再花11天复习两轮,测试分数通过以后,马不停蹄,继续背初中的2200词。因为,初中的单词包含着小学的单词,在背初中单词的过程中就是在复习小学单词。以此类推,花22天背完初中2200词,再花22天复习两轮,然后继续背3500词。
如果背100个单词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就学习一下高考英语单科145分学霸廖唯伟发明的“睡眠记忆法”。掌握好“一背四复习”和“机关枪式的读单词方式”,平时英语不及格的背单词困难户,都可以做到每天只花一小时就记住100个单词。这个方法是公益方法,无偿公开,分为4000字的文本和7个要点视频,通常花20分钟在线自学就能够学会了。
背到高中3500词这个阶段,不要继续马上背四六级的单词,在日常表达中,使用频率是:3500词>1.5万词组短语>四六级2800增量词。英语口语中40%的表达是3500词相关的词组短语,在书面语中35%的表达是词组短语,词组短语就相当于汉语中的成语,但是在英语中词组短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中的成语。
3500词相关的词组短语,可以参考《高中英语1.5万考点》的整理方法,这个资料是把2000多页的牛津高阶词典,压缩到只有72页的记忆资料,但是仍然可以连续10多年保持对高考真题中出现的词组短语98%的命中率。用这样的方式减少记忆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成功率。利用作者公开的整理攻略以及每年发布的命中率分析报告,我们就可以自己整理词组短语笔记了。
我们可以根据攻略去整理,然后再根据作者发布的命中率分析报告,去验证我们自己整理的笔记是否能够达到同等的命中率。如果命中率差不多,并加以记忆,就能够解决这部分最让人头疼的词法问题。
第3个阶段学习的单词就是在四六级阶段我们要学习的2800个增量单词。大学四级单词是4300个,它包含着高中的3500词和800个增量词。大学六级单词,是在四级单词的基础之上增加2000个增量单词。加起来就是2800个增量词。
我们可以找两本四六级的乱序词表,用手盖住词表的中文部分看着英文说中文,发现不会的单词,就整理到word文档里面,按照每页100词的方式排版。最终我们就会得到一份28页的单页大容量乱序四六级增量词表。然后,再用睡眠记忆法,一天100个,快速背完就可以了。能够学到这一步的同学,背单词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词汇量达到“单词6300+词组短语1.5万”的水平,四六级分数基本上都在550分以上,已经具备了使用英语进行日常工作的基本能力。如果你有幸从事涉外的工作,这个时候你已经不需要再像在校阶段那样死记硬背单词和短语了。
通过日常的听说和阅读,你还会接触到和自己行业相关的专业词汇,以及随着实事不断推陈出新的时效性单词,比如:drone(无人机)、ChatGPT(智聊)等等。
这类单词你通过阅读相关的英文解释,或者通过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外国人口头上的解释,你就可以迅速的积累,不需要再死记硬背。
学语言就是这样,一开始机械性的重复积累,经历一段比较痛苦的时期,但是词汇积累到一定数量级以后就会引发质变,越到后面越轻松。
/z/或/s/
如:
boys/bɔiz/ n 男孩,yes /jes/ n. 是,yesterday /'jestədeɪ/ n. 昨天
1、在清辅音后读/s/,在浊辅音及元音后面读/z/。
2、在单词结尾时是以e字母结尾的读/iz/。
2、对于辅音字母加y结尾加s,改y为i之后再加es读/z/。
4、对于s,sh,ch,x后面加es,读/iz/。
Y字母在单词最前面读发/j/, 例如:
yes /jes/ n. 是
yard /jɑːd/ n. 院子
yellow /'jeləʊ/ adj. 黄色的
young /jʌŋ/ adj. 年轻的
you /juː/ pron. 你;你们
yesterday /'jestədeɪ/ n. 昨天
yacht /jɒt/ n. 游艇
youngster /'jʌŋstə/ n. 年轻人
yolk /jəʊk/ n. 蛋黄
Y字母在其它位置,和不同字母组合有不同的发音
1. Y字母在单词尾,重读音节读/aɪ/, 例如:
fly /flaɪ/ v. 飞行
by /baɪ/ prep. 通过
cry / kraɪ/ v. 哭
apply /əˈplaɪ/ v. 申请
2. Y字母在单词尾,非重读音节读/i/, 例如:
family /'fæmɪli/ n. 家庭
slowly /'sləʊli/ adv. 缓慢地
ability /əˈbɪləti/ n. 能力
duty /ˈdjuti/ n. 职责
country /ˈkʌntri/ n. 国家
Y字母与a,e,o字母组成可以构成双元音, 例如:
1. ay组合读/eɪ/, 例如:
play /pleɪ/ v. 演奏
clay /kleɪ/ n. 粘土
Monday /'mʌndeɪ/ n. 周一
away /əˈweɪ/ adv. 离开,远离,消失,在远处
say /seɪ/ vi. 讲话
2. ey组合读/eɪ/, 例如:
they /ðeɪ/ pron. 他们
survey /sə:ˈveɪ/ v. 调查
obey /əˈbeɪ/ v. 服从;遵守
弱读念/ɪ/,
volleyball ['vɒlɪbɔːl] n. 排球
3. oy组合读/eɪ/, 例如:
enjoy /ɪnˈdʒɔɪ/ v. 喜欢,享受...的兴趣
toy /tɔɪ/ n. 玩具
employ /ɪmˈplɔɪ/ v. 雇用
Part I: 香港研究生类型
香港的高校采用的制度是英制或者美制,整体上分为本科生(Undergraduate)和研究生(Postgraduate)。其中香港研究生主要分为研究型和授课式两大类,具体有:
研究型研究生(Research Postgraduate),通常提供奖学金
PhD,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博士学位,可涵盖各专业,另外医学博士MD。
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哲学硕士,硕士学位,可涵盖各专业。
(我读的就是第一种,哲学博士,PhD,研究型研究生)
授课式研究生(Taught Postgraduate),以自费为主
MSc:Masterof Science,理学硕士,硕士学位
MA:Master of Art,文学/艺术硕士,硕士学位
另外还有:Med (教育学硕士) MFM(家庭医学硕士)MSW(社会学硕士)等等也是授课式研究生学位
在此强调一点:很多朋友经常听到读研就混淆了概念,把读研究生=硕士!!! 研究生是相对于本科生的更高阶段的高等教育,本科生顺利毕业后获得的学位就是学士学位,而研究生学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硕士学位,更高的阶段是博士学位。现在很多学校流行硕博连读,就是硕士读完接着读博士;另一种是直博,就是直接读博士,硕博连读是可以拿到硕士文凭和博士文凭的,但是直博就是最后拿到一个博士文凭,中途不会发硕士文凭的(我就是属于直博的情况)。大陆直博一般是5年,香港是4年(当然说的是至少四年,很多学科都不能按时毕业,博士延期很正常,比如香港科大官网明文规定就是5-7年毕业)。
Part II: 研究型研究生 VS. 授课式研究生l 研究型研究生(Research Postgraduate),顾名思义就是主要做研究了,上课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因此无论是研究型硕士还是博士,能否毕业取决于你的研究工作是否达标,你的毕业论文是否值得学习授予你相应的学位,而不是和本科或授课式一样修满学分即可。研究型研究生的定位是学术教育,旨在培养高级的研究人才,为人类的学术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l 授课式研究生(Taught Postgraduate),这类研究生是像我们本科一样,是要修课修学分的。而且学费也是依据每一学分来收取的。这类的申请相对研究型研究生较容易。简单直白地说就是:你付钱给学校,学校教授你知识培训你。授课式研究生的定位是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成专业的实用人才而非学术人才。
对于授课式研究生,有人质疑一年能学到什么?大陆会认可一年制的硕士文凭吗?就个人一年的工作经验看来,社会认不认可你的不是看学校也不是看读了多少年,而是看你是否有真本事,一年能学到多少完全取决于你了;对于研究型的同学,香港毕业后大多回内地高校任职(要想留在港校很难很难,大多数港校老师都是欧美海归博士)
Part Ⅲ:修读期限通常情况下,港校的全日制(Full-Time)研究生授课期限如下:
研究型博士研究生:对于没有硕士学位的,一般3年;无硕士学位的,一般4年。但是实际情况很多专业需要延期,5-7年才能毕业。值得注意的是延期后的学年是没有奖学金的,所以在研究生们压力很大啊。
l研究型硕士研究生:2年
授课式硕士研究生:大多数专业1年,部分专业1.5年,极少数专业2年(比如中文大学MSSc社会科学硕士)
以上所说的都是全日制(Full-Time)修读,如果是兼读(Part-Time),时间通常会加一倍。但是一般情况下内地学生不能修读Part-time的课程。
申请难度:Msc/MA(授课式) < PhD < MPhil(因为现在很少有学校招哲学硕士了), 申请授课型的一般GPA 高于3.0比较有把握;申请研究型的一般要求GPA 3.5 以上比较有把握,有论文最佳,另外港校还是比较青睐985/211学校毕业的学生,非985/211学生申请特别是研究型的学生在本科背景方面估计会被减分。当然也有部分二本甚至三本本科学校毕业的同学成功申请到授课式(甚至研究型研究生),毕竟哪个学校都会有优秀的学生。
Part IV: 学费及生活费用学费:授课式研究生的学费一般在 每年8万-12万港币之间,具体看每个专业;研究型的研究生政府资助的421000港币一年(如果是自费的学费7万2左右一年)但是相对于欧美澳洲,其实这个学费都还是划算了;
生活费用: 香港作为全世界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生活费当然不能和在大陆的比。在香港读书主要是房租很贵---我住的是校内(吴多泰博士国际中心)双人间22平每个月将近4000港币,但是校内宿舍是优先给研究型研究生和研究学者的,所以绝大多数授课式同学要在外租房,目前价格基本上在3000-6000港币之间,平均4000港币左右吧;剩下交通和吃饭,每个月大约也是4000左右,外加其他零花钱,每个月在香港平均要9000-12000港币的生活费。
但是相比欧美澳洲等国家,香港性价比更高,而且港币现在越来越不值钱了。另外现在香港政府允许大陆学生毕业后继续留港一年,也就意味着有一年的时间给你在香港继续生活找工作,寻求发展机会。
Part V: 奖学金对于授课式的同学,基本上都是没有奖学金的,某些专业或提供少量奖学金(比如我知道中文大学2年制的社工硕士最高可以提供免除2年学费的),但是种类很少,金额也较少。因此对于想到香港读授课式研究生的同学,做好15-20万港币的开销准备啦。这一点在办理学生签证的时候就可以体现出来---因为学生签证需要提供财产证明,虽然香港入境处没有明文规定要多少钱的存款证明,但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是10-20万的存款证明,对于研究型的研究生可以直接用奖学金做财产证明。
研究型研究生, 因为要做研究,相当于给导师“打工”,所以会有奖学金,每个月大约14000港币的奖学金(具体数目依学校和专业而不同),基本上可以涵盖了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
除了各校基本奖学金,有意申请博士的优秀学子可以考虑申请HKPFS(HongKong PhD Fellowship Scheme)这个由香港研究资助局自从2009年推出了香港博士奖学金计划,持续三年 每月HK$25100的奖学金;持续三年每年HK$10000的学术相关交通补助
HKPFS因为是RGC(Research Grants Council 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RGC也就是一个政府机构,因此HKPFS俗一点的翻译“香港政府博士奖学金”,但是它的大名还是HKPFS。这个奖学金计划在全球来说还是挺有竞争力的,自从2009年首次有全球115人获奖到今年的223年获奖,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申请的人就越来越多(香港政府每年都聘请专业公司到全球各地做宣传),当然过半数是来自大陆的学生。但是香港政府为了提高这个奖学金的国际性,每年似乎有意压低内地学生的比例,第一年是62%到降低到近年来的5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中国学生和一个外国学生同样的优秀,很可能会优先把奖学金发给外国学生(个人猜想)。今年全球来自140个国家或地区的6000多申请者提交了申请,申请者需要经过申请项目所在系审核,然后推荐给院里,院系审核后再推荐给研究生院,最后研究生院再筛选推荐给香港研究资助局,8所大学推荐出400名左右学生最终选出200多个授予HKPFS。申请者在提交申请后需要经历系审核推荐—》院推荐—》学校推荐—》研究资助局审核四次严格筛选,PK掉来自世界各地的强敌,最后才能拿到。当然有时候,运气成分也是存在的(比如小生我就运气好有幸拿到了HKPFS)。
Part VI: 香港研究生申请流程申请香港研究生和欧美大致类似,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网上直接申请(中文大学除了要求网上申请还要求申请者寄送纸质版的文件)现在很多学校鼓励使用网上申请系统,并且给予一定的申请费优惠,推荐使用网上申请方式。但是申请香港绝大多数专业不需要像美国一样需要GRE,都是网上申请,
1. 申请材料。
提交材料都有:
A. 大学中英文成绩单
一般国内各大学的教务部都可以开具中英文成绩单,并且购买学校专用的成绩单信封,因为如果香港学校要求你的学校寄送成绩单原件,你可以把成绩单封在信封里和其他材料一起寄送。另外建议大家开具一份排名证明—如果你的排名不错的话。
B. 学术推荐信2-3封
学术推荐信就是你的大学教授给你写的关于你的学术表现的推荐信。记得最好请你的大学老师用学校专用的邮箱作为联系地址。
如果有非学术的推荐信,建议作为其他材料上传。比如我今年申请就使用了2封非学术的推荐信:一封是来自加拿大MITACS的--2012-2013做了一年的MITACS-Globalink项目的宣传大使,加拿大还真厚道,很自觉地给我发了推荐信, 赞一个;另外我还请慈恩基金会帮我写了一封推荐信,这两封非学术推荐信主要是介绍我在学术之外的德行,虽然我不确定在申请过程中这两封学术外的推荐信是否起了作用,但是至少不会减分啦。
C. 雅思/托福 英语成绩单
香港学校比较好的是不要求申请者寄送原件,扫描复印件即可(如果在国内考的雅思现在可以免费寄送前5份,但我的雅思在加拿大考的,寄送费要80刀(将近500人民币啊!),第一年申请我就被坑了,傻乎乎寄了原件)。香港大部分理工科专业雅思要求总分6单项不低于5.5托福79即可,文科要求高点,比如中文大学新闻系雅思要7.0以上,浸会传理学院雅思要7.5以上。具体专业请看官网说明,一般来说语言成绩过线即可。当然越好的英文成绩谁也不会嫌弃。
D. 大学获得的奖状和其他各种证书
写入简历的奖项都要最好有个证明。虽然一些学校要求申请者翻译中文证书(要找专业机构翻译和公证)但是我只在学校的时候在教务部翻译了毕业证和学位证,其他中文奖状都木有翻译,其实也没有问题,毕竟香港学校老师大多数是华人,都懂中文的。最后直接扫描上传。
香港学校只有中文大学要求寄送纸质申请材料,其他学校都是网上申请(偶有学校要求推荐信纸质寄送)。对于网上申请的,有学校有文件大小限制,务必保证你上传的文件清晰,因为学校那边都是要打印出来给教授们审核的;对于纸质寄送,自己可以包装好点,这样小秘拿到你的申请材料就不需要再帮你装订了,教授看到了也会看到你的诚心。给别人省麻烦就是给自己机会。
E. 其他材料: 比如下文会谈到的research proposal 研究计划等。
2. 面试
提交申请并且缴纳申请费(150-300港币不等),提交后等待学校的审查通知,一些学校或专业会有面试要求,面试一般是视频面试(Skype)和 现场面试(多半会在深圳);
面试的内容不会很刁难,不需要担心会不会有高深的专业题,对于研究型的面试,我学计算机的,考的专业题都是很简单的,毕竟是面试又不是笔试。面试的主要目的是核查你的申请信息(会问简历中的相关问题,所以请不要弄虚作假),问问你为什么想读这个专业,考考你的英文等等
3. 录取
最后就等学校通知了,一般正式录取的时候从次年1月开始到4月,有些学校或专业发offer早,有些比较晚(我就是今年4月底才收到浸会大学的正式录取),有些研究型的博士录取甚至是7,8月份(有些学校会分批接受申请,比如港大,第一轮申请如果你没有被录取但是感觉还比较不错的话会把你放在第二批次再次审核),但是大多数的录取还是在4月底前发放的。另外奖学金,在香港,研究型研究生的奖学金是不需要单独申请的,只要收到offer基本上都会有奖(除了极少数自费的),只有HKPFS因为不是学校发的奖学金才需要额外在UGC网站申请,HKPFS奖学金的录取通知是3月份。
4. 后续手续
收到录取通知后,记得回复学校你是否要接受录取,如果不想去就乘早拒绝了,把名额给其他人; 如果要接受,就按时交纳留位费(各
学校和专业不等,有的要4万港币,有的几千就好,我当时要求的是1万多点港币,当然留位费在入学后会抵消学费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留位费是不退的。之后就开始办理学生签证,这点我在后续的文章会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签证,去香港的学生签证还是很容易办理的,耗时6-8周,然后学校寄给你后,你需要把入境处给你发的签证贴在港澳通行证上,再去户口所在地出入境办理逗留签就可以多次出入香港了。持有香港学生签证到港校报道后,记得去申请“香港居民身份证”。
总结
研究型和授课式研究生申请流程大致相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之处:
1. 申请时间不同: 各港校一般9月份就开始开放申请了,而对于授课式的一般11月以后才开放申请;另外现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近两年都会在更早的时间(4月份就开始)到内地的高校进行宣讲,抢夺优秀研究生生源,然后在6-9月份在深圳或上海或北京等地进行面试,这算是提前录取目的在于抢夺优秀生源申请之前提到的HKPFS香港政府博士奖学金。如果通过面试,学校会协助你的申请,比如指导你如何写research proposal。 就我所知,能通过提交批次选拔的学生最后基本上都能拿到HKPFS, 当然如果没有通过提前批次的选拔,也不必灰心,可以9月开放申请后通过官网继续申请。
2. 另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研究型研究生申请材料还必须提交research proposal(研究计划)或作品,研究计划体现的是你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潜力, 而授课式部分专业要求写personal statement (个人陈述)
3. 最后,申请研究型的研究生最好需要“陶瓷”(或“套磁”)。香港大学等甚至在申请指南里明文指出申请Mphil / PhD的学生要先查看喜欢的项目,然后联系相应导师。教授的资料、研究领域和电子邮件可以在学系的主页找到,一般会在People或者Faculty里面。套磁的目的就是找到导师帮助你写研究计划。据我所知,被录取的同学都是事先套磁的,对于没有套磁裸申的成功率很低!
作者:史启权,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博士。本文来自史启权科学网博客。足智多谋,谦虚谨慎。我是《三观纠正器》,欢迎向我提问,给你专家意见。
最后附上8大港校申请官网,任何信息都要以学校网站为准,申请中不明白的地方就发邮件或打电话问学校:
1. 香港大学 HKU
https://www.gradsch.hku.hk/gradsch/prospective-students/how-to-apply
2. 香港中文大学CUHK
https://www.gs.cuhk.edu.hk/admissions/
3. 香港科技大学HKUST
https://pg.ust.hk/prospective-students/admissions/how-to-apply
4. 香港理工大学Poly U
https://www.polyu.edu.hk/web/en/admissions/admissions_polyu/index.html
5. 香港城市大学City U
https://www.cityu.edu.hk/pg/research-degree-programmes
6. 香港浸会大学Baptist U
https://gs.hkbu.edu.hk/prospective-students/how-to-apply
7. 香港教育大学Eduhk
https://www.eduhk.hk/acadprog/postgrad.html
8. 岭南大学Lingnan U
https://www.ln.edu.hk/reg/info/pgrad/admission.php
另: 香港政府博士奖学金计划Hong Kong PhD Fellowship Scheme
HKPFS : https://cerg1.ugc.edu.hk/hkpfs/index.html
通过留学-就业-申请移民的途径拿到枫叶卡,无疑是在走加拿大的经验类移民项目。
经验类(CEC)
1. 过去3年中有1年加拿大的、NOC 0、A、B类的工作经验,可以不连续
2. 如果是NOC 0或者A类的工作,要求语言达到CLB 7级,如果是NOC B类的工作,要求语言达到CLB 5级
如今的经验类移民采用的都是EE(快速通道)的方式进行运作。简而言之,EE系统是一个在线注册的系统,申请人首先要注册EE,成功注册EE后会进入候选池,EE下是择优录取,分数高的会被优先选中。被选中的申请人会收到签证邀请,有资格申请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
Express Entry 申请流程是什么?
1)准备申请材料(包括雅思,学历认证等)
2)在线填写EE profile,并提交
3)在联邦候选池子里等待邀请(每月定期邀请2次,有效期1年,达到邀请分数后即可被邀请,若1年后仍未挑选上,可重新进入)
4)分数达标后获得移民局邀请(ITA - Invitation to Apply)
5)90天内准备移民资料
6)收到移民资料后,会经历扣款、复审、转具体使馆(北京和香港)、背景调查、体检等阶段,6个月内,移民局给出获签或拒签的决定。
那么现在题主你的问题在于1)进修一个硕士学位;2)读本科CS的第二学位 哪一种能获得更高的加分,更快地进入EE的邀请阶段。
EE的打分方法是什么?
移民局将对进入申请池的申请人根据四个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满分1200分
1)核心/人力资本因素(年龄、教育、语言和加拿大的工作经验);
2)配偶因素(教育、语言和在加工作经验)(optional);
3)迁移能力(教育、国外工作经验和资格证书)和
4)附加因素(雇主工作信,省提名证书,加拿大教育背景)
申请人需判断好自己所属的类别,准备好移民局认可的语言成绩(例如:雅思,思培等和ECA学历认证),确定自己满足基本申请条件后,根据移民局给出的CIC-CRS评分系统大概估算自己的分数。具体评分标准,可点击:
https://www.canada.ca/en/immigration-refugees-citizenship/services/immigrate-canada/express-entry/eligibility/criteria-comprehensive-ranking-system/grid.html
题主年龄不大,有加拿大学习经历,并且将来一定会在加拿大就业,分数不会太低。现在需要做的取舍就是
a. 研究生学历会获得额外至少30的加分;而两个本科学历也无法取代一个研究生学历
b. 学习CS无疑比商科更有助于就业,能找到薪水更高、待遇优厚的工作,并且job-seeking的时间也会缩短。
如果题主喜爱商科并且性格乐于社交,有较强的规划能力,那么再进修一个研究生学历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题主本身是理工科出身,想今后从事IT相关行业,那么可以再读一个CS学位。
我该如何提升自己?
“任何一个行业,不断学习都是不变的真理。但你也许忽略了度,很多事情过犹不及。”
记得几年前,一位很有前途的教练为了学习,一年间一下子学习了十几门健身课程,有康复的,有普拉提的,有功能训练的,有销售的。满以为他会提升很多,结果一年下来,业绩和口碑不升反降了。很多人奇怪,你怎么学了那么多课程,反而越来越不受会员欢迎了?他自己也开始怀疑,怎么学了那么多,反而不如刚入行的教练了?而且越着急越影响工作。久而久之,得不到认同感,慢慢就放弃了健身教练这个行业。等他出去兜了一圈,看过别的行业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又回到了健身行业,重新做一名私人教练。这一耽误,就是三年。
我们来帮他分析一下原因。首先就是学习太多了,而且学的不是同一领域的知识,每个课程吸收率在第一次听的时候,最多也就吸收40%,需要在学习后通过工作中的实践不断总结知识点,这个时间最少需要4-6个月。结果他一个课程还没吸收,就学习了第二个课程,而且又是不同领域。很容易学乱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学习课程多了,面向顾客或会员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像说哪个都可以,但哪个自己又都不擅长。这可就麻烦了;
其次,当你学习多了以后,基础服务就不愿意做了,因为每天你接触新鲜事物,就会觉得很多最基础的东西不要了,比如给会员写计划,上课给会员带毛巾和水。以至于有些教练认为每天擦跑步机都会影响自己私人教练的「身份」。这种畸形的思维认知,是被太多人蛊惑造成的。最后,因为没有出国看看发达国家的做事方法和态度,花过多钱在国内学习,造成视野的不开阔。
目前健身行业的市场行情仍然是以减肥塑形为主,改善人群亚健康为辅助。市场逐渐细分化时代。作为私教的你,一定掌握市场脉搏。不是你喜欢什么,就学习什么。而是看市场未来需要什么,我们学习什么。当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的时候,再深造自己喜欢的课程。
2018年新年伊始,很多教练都做好了提升自己技术水平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我到底学什么可以提升自己更快一些,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那么我该如何学习?
1.首先,学习次数。
一年不超过两次证书类课程,两次国内或世界级的健身交流盛会。如果你只有不到一万元,那么比较建议出国参加健身交流会,因为可以更好的开阔眼界和确立发展方向。
2.学习种类
选择课程时,建议优先选择以运动训练为主的内容。因为现在67%的健身人群希望通过健身减肥塑形;99%女性都希望瘦腿提臀。这一大市场足够我们发掘。而像改善亚健康,改善康复也很好,但我们建议作为辅助项目发展。因为同样的医疗机构、物理治疗中心,同样可以做康复。会员更相信医疗机构。所以,建议大家把精力放在能减肥塑形上。
3.地点
本地学习的效果不如外地学习;外地学习的效果不如出国学习。当你换了一个环境学习,虽然路上的成本变高,但学习效率明显提升,关键是视野的开阔。你会发现,原来别人是这样做的。原来很多东西还可以这样。本地学习,还总是因家庭琐事,工作朋友的影响不能够专心学习。
4.训练和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每一次自己的训练和上私教课都会发现老师所讲的以前的不明白点,在上课中一下子豁然开朗,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几大问题:
1.没学对最重要的事项,很多时候,大家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不是会员喜欢的课程。是先赚钱还是先实现自己梦想?很多人没搞明白。
2.网络课堂适合非动作类课程,如英语、交流、营销等课;不适合运动类课程。
3.切忌学得杂了,不在一个系统,人很容易分神。在学习艾扬格体系瑜伽的时候,老师就说,一定要在一个体系内学习,位的是保持思路的清晰。
什么是最好的学习:
看书和旅游,是最好的学习。如果有时间,每周给自己一个任务,看完一本书。
如果有时间,每天给自己一个任务,学习英语一个小时。
如果有时间,一定要见识一下发达国家的健身市场。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学习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不仅是随着我们的课程脚步,更多是出去看一下,看看其他地方的人和事,对我们的发展一定会有积极的作用。
关于学习的一些小贴士:
1.学习每个课程,单独有个笔记,是记录问题及疑惑点。
2.课程重要知识,要以电子版表格化记录。
3.课程切忌拍照摄像,因为会影响记忆。大多数人一拍照摄像,反而脑子不转了,拍下来的照片和视频又不整理,最后一事无成。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