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易经》,它的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校训,既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也鞭策着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
怎么解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呢?字面上解读是这样的:天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阳刚、强烈、劲健、有力,相应地君子的生命也应该效仿天,效仿自然,力求上进,刚毅卓绝,发愤图强,生无所息。
我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解读是这样的:
一、首先,君子要做到:有志气,有信念,力求上进。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是一个能担当起重任的君子要能吃苦、受饿、耐劳,外加能遭罪,遭磨难。一句话:有志气,吃苦受累不在话下,而且人生追求路上无怨、无悔,积极上进,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历史上,哪些人称得上君子呢?周文王、孔子、屈原、司马迁…逆境中的他们,无不有志气,目标坚定,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二、其次,君子要做到有勇气,有坚强毅志力,刚毅卓绝。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呂不韦、韩非子……除此之外,李白、杜甫、苏轼、颜真卿、岳飞、范仲淹、林则徐、李鸿章、王阳明、曾国藩、周恩来…海伦凯勒、爱迪生、海明威、贝多芬……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论文学、政治、科学、音乐……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人无不有勇气,有坚强意志力,刚毅卓绝,卓尔不群。
三、再次,君子要有学习力,发愤图强。有识之士,无不注重学习。学识渊博,一专多能,视野开阔,如此方可与时俱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有涯而学无涯,君子应该有深度学习的定力和决心,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我。
四、最后,君子更要有意志力,坚持不懈,生无所息。挫折无处不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生如逆旅,失意来临之时,君子更要有超凡意志力,永不言弃。跌到了,爬起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百折不挠。
总而言之,自强不息其实是君子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是一种勇敢的自我担当。天在,地在,山在,水在,树在、万物在、我在……生无所息,自强不息。
万象更新是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这一天到来代表着阳气上升,春意可见,故古人曰:“见龙在田”,意思是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从中国文化史上考证,这个民俗可追溯到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时期。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法,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
我们可以借用〈乾卦‧六爻〉的说法,来描述自我修练的六个阶段。
首先,“潜龙勿用”,意即: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最好先多方充实自己,接受良好的教育,尤其要建立正确的观念,累积各种资源,准备接受社会的考验。
其次,“见龙在田”,意即:龙出现在地上。这时开始崭露头角,表现也可圈可点,像个青年才俊,让大家寄与厚望。不过,仍须继续努力,安于偏下的位置,因为二在六爻里面只是第二步而已。有些人少年得志,成名过早,后来反而一事无成。
第三步,“终日乾乾”,意即:整天勤奋不休。由卦象看来,第三爻是下卦三爻的结束,准备往上接到上卦三爻,这时心中难免戒慎恐惧,不敢稍有松懈。有些人未到中年就饱经忧患,明白命运与遭遇的不可预测,在苦乐感受的冲击之下,对人生终将一死也得到深刻的体验。
第四步是“或跃在渊”,意即:或往上跃升,或留在深渊。人到中年,稍有小成,那么究竟要接受现实呢?还是要往上提升呢?在逆境中自我成长,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也因此陷入困惑之中。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正是典型的成功个案,足以做为我们的楷模。
第五步是“飞龙在天”,意即:龙飞翔在天空。到此地步,总算不负平生的志向,可以大显身手,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必须特别说明的是,这一步绝不仅限于政治界或企业界的成功人物,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在德行上止于至善。
到了第六步,“亢龙有悔”,意即: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恼。这是高处不胜寒?还是无法由炫烂归于平淡?难道人生的最后一步必然是“悔”吗?所以,在此要补充乾卦在六爻之后所加的一句:“见群龙无首”。意即:显示六个阳爻无首无尾。人生回归平凡,而这个平凡却是最不平凡的一往平等的境界。
“潜龙在渊”字面的意思是阳气潜藏在深渊之处,词语的意思是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
具体释义:
①潜龙:典故名,意思是阳气潜藏,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也比喻贤才失时不遇。
②在:存在;生存;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在于;决定于;正在等意思,这里的“在”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
③渊:渊本意指回旋的水,引申指深潭、深水,又指深、深厚。
潜龙在渊的意思是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的时候,我们在低谷的时候不要迷失,而要时刻准备着。
扩展资料:
一、潜龙在渊的近义词
①潜龙勿用:出自《易经》第一卦乾卦的象辞:乾 乾为天,乾下乾上。初九:潜龙,勿用。
白话译文:乾代表了天,由上卦乾和下卦乾组成,初九这天应当隐忍。
隐喻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举妄动。
②或跃在渊:意思是指龙或跃上天空,或停留在深渊,表示只要根据形势的需要而进退,就不会有错误,出自《易·乾》:“或跃在渊,无咎。”
白话译文:留在深渊根据形势的需要而进退,不会有错误。
二、潜龙在渊的反义词
飞龙在天:喻事物处于最鼎盛时期。出自《易经·乾卦》中的第五爻的爻辞,原句:"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白话译文:九五,龙星仲夏出现在正南中天之上时,这时候在君位的人一切通达顺畅,所以好多人去请教他或追随他。
一位养蛇20多年的老师傅告诉我:90%的人都不知道秦岭有一条大蛇,它长达1000米的,一口就能生吞100头牛,因为走蛟失败消失在了秦岭的大山里。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关于“走蛟”的传说,所谓走蛟指的就是蛟变成龙的过程。传闻“走蛟”的时候往往伴随者雷电、暴雨、洪水,走蛟成功则化成龙,扶摇直上九万里。
走蛟是什么?南朝的祖冲之著有《述异记》,是一本专门记载鬼异事情的书,其中就记载了关于“走蛟”的事情。
书上写到:“水虺(hui)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再五百年化角龙,千年化应龙。”
这句话里的水虺(hui)是一种蛇,说的是这种蛇若能活够500年,则晋升为蛟,蛟再修炼1000年则成龙,龙再500年则可长出角成为角龙,再1000年成为应龙。
应龙什么龙?应龙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高级龙,全身覆盖鳞纹,后背长有双翼,能够飞行。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与蚩尤作战,应龙、魃等帮助黄帝,最终蚩尤战败被杀,可见应龙的战斗力之强。
有人说所谓走蛟都是神话故事,但也有人确有其事地说自己亲眼见过走蛟,还确信是龙,那么真的有这回事吗?
民间关于走蛟的传闻民间有一句俗语对应了南朝的记载,这就是“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龙”。
字面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蛇变蟒、蟒变蚺、蚺再成蛟、随后走蛟成龙的故事。最有名的传闻当属98年一件事。
1、长江走蛟传闻。
1998年的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灾。当时就有传闻说巨大的洪水把长江里的蛟冲了出来,然后蛟乘着雷雨,走蛟成功,化成龙。
这件事在当时的长江流域都有所耳闻,闹得沸沸扬扬。据说还有人发现了走蛟后留下的痕迹,但是最终也只停留在传闻阶段,没有确凿证据,至今都是一个迷。
2、民间“亲眼所见”。
对于大蛇或“走蛟”这件事,陕西的居民是有发言权的。
陕西秦岭附近的居民都听老人讲过秦岭里有一条大蛇,体长超过千米,可以呼风唤雨,一顿饭就要吃100头牛。
不过后来走蛟失败后,永远的消失在了秦岭山脉。
我国古代也有关于秦岭有大蛇的记载。在《山海经·大荒北》中记载了一种名叫做烛九阴的蛇,书中写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说的就是这蛇体型巨大可达千里,全是红彤彤的,它闭眼天就黑了,它睁眼天就亮了,从来不睡觉、不休息,有呼风唤雨的能力。
虽然没有人真的见过浊九阴,但不少陕西的朋友也描述过自己见过如电线杆粗的大蛇。
据说秦岭修隧道的时候,经常挖出如水桶一样粗的大蛇,把开挖机的都吓一跳。
有的人小时候还听老人讲天空中炸雷的时候,就是有蛇在渡劫。
蛟要成龙必须经过2次雷劈,第一次雷劈是出角,第二次雷劈则是脱胎换骨,使其具备飞行能力。
走蛟若成功则化成龙,伴随着电闪雷鸣,腾空而起,一跃飞升。
民间传言的走蛟也有失败的时候。走蛟失败后,蛇的尸体或挂于树上,或躺在山间,用不了几日则灰飞烟灭。
农村老人常说,蛇变龙需几千年,这条道路非常坎坷,大多数蛇都只停留在走蛟。
民间关于用走蛟的故事很多,也有网友言之凿凿,如确有其事,但最终都没有真凭实据,很多都是道听途说,大概也只能当个故事说给小孩听。
从科学上讲“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龙”可能吗?蛇、蟒、蚺都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三种生物。蟒跟蚺都是爬行纲蛇目下的亚目。
进一步说,蛇、蟒、蚺是三个不同的品种。
蛇再怎么“修炼”也不会变成蚺,蟒同样不能变成蚺。
再说蛟和龙,都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里的龙类,现实中实际上并不存在。
从这里看,如果真有“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龙”,那何必从蛇开始呢,直接从蚺开始,岂不是节约了上千年的时间?
从生物进化学上讲不通。研究表明:鸡可能是恐龙进化而来的。
虽然恐龙可能进化成鸡,但是这需要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而且需要整个群体出现大规模的基因突变,并且这些突变的基因能够遗传给后代,才有可能。
如果蛇真的能慢慢进化到龙,那这个时间要非常非常长,而且数量一定要多才行。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见过龙,不管是西方的龙,还是东方的龙,都是传说而已,都是指人们对无法解释现象的一种说法或基于某种共同的文化的认同。既龙代表权利和地位。
从蛇类的寿命来讲更说不通。影响蛇的寿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温度。温度能够影响蛇体内催化酶的活性。
当气温较低的时候,酶的催化就慢,蛇类活动减弱,蛇会去找个温暖的洞躲起来了冬眠。
当气温过高,酶的催化变快,蛇类活动就变得频繁。如果温度进一步升高,蛇会出现不适,会找相对凉快的地方躲起来。温度是会影响蛇类寿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危及生命。
蛇类的寿命还跟体长有关:
小型蛇的寿命,一般也就是3~7年,取个平均数也就5年。
体长2米~5米之间的蛇在自然环境下差不多能活10~20年。比如大家熟知的眼镜网蛇,寿命在5~12年之间。玉锦蛇在6~10年之间。
蟒或蚺,普遍长度超过5米,寿命大概在15~20年之间。
从蛇类的寿命来看,根本不可能有寿命长达500年的蛇,然后再变成蛟。
小结:虽然我们传统文化和习俗里有关于龙的传说,也有“走蛟”的传闻,蛇也被称为“小龙”,但是从蛇的平均寿命、进化论、科学上来说“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龙”是根本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
虽然蛇到龙的转换不存在,但是世界上确实存在如水桶粗的大蛇。
世界上最大的蛇?1、亚马逊森蚺。
亚马逊蚺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蛇,其体长可超过10米,体重高达250斤,最粗的部位可以跟成年男子的腰一样,主要生活在南美洲。
2、绿森蚺。
绿森蚺又名绿水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之一,体长最大可达8米,体重可达100多斤,主要在亚马逊河流附近活动
3、网纹蟒。
网纹蟒是是无毒蛇,是世界上最长的蛇类,最长可达12米。最长的网纹蟒是在印度尼西亚被发现,长度可达14.85米。
4、缅甸蟒。
缅甸蟒也是生活在热带雨林的水源附近,平均体长7米,个别可达接近10米,体重90公斤左右。
历史上最大的蛇。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蛇是泰坦蟒,泰坦蟒的平均长度可达12米,体重超过1吨。据说泰坦蟒能吃下半吨重的食物。
万幸的是泰坦蟒早在近58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这是因为泰坦蟒需要在平均气温32度下生存,只有那个时期地球才是偏暖的。地球气温的下降,导致了泰坦蟒灭绝。
“走蛟”如果不是真的,荒野为何见不到蛇尸?不管是蚺,还是蟒,还是普通不到2米的小蛇,其死后尸体会迅速地消失。有的蛇会死在洞里,有的蛇死在野外,苍蝇会迅速下卵,长出蛆虫,加速蛇尸体的腐败过程。
这个过程在热带地区会更快,再加上一些腐肉动物消化,即使是亚马逊森蚺,几天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野外看不到蛇的尸体,并不是蛇“走蛟”了,而是确实野外蛇的尸体消失的就是这么快。
最后:蛇、蟒、蚺本身是三个不同的种类,虽然蟒跟蚺都是蛇目下的亚目,但不存在“升级”一样的晋升关系。
从蛇的平均寿命来看,即使是蚺也没有机会成蛟,更不能走蛟成龙。
所以“大蛇成蟒,大蟒成蚺,大蚺成蛟,大蛟成龙”本身就是过去人们对无法解释想象的一种迷信解释,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不过话说会来,地球那么大,宇宙那么大,也许在某个角落真的会有某种奇特的生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来填补我们认知的空白。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