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公务员考试报考所需的一些基本条件
(一)考生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考生必须满足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
(三)考生必须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考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考生必须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考生应该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考生一定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八)考生应当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北方民族大学目前没有保研资格到本校。大学要能保研到本校读研究生,最起码的资格必须是该校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目前北方民族大学还不具备招收研究生的资格,所以不可能保研到本校读研究生了,只能报考其他学校研究生,相信未来北方民族大学能取得招研资格。
必须是本科毕业,法律专业或者有法律工作实务的非法律专业。在校生不可以考! 现在该考试叫做全国统一司法
考试,考取证书是法律职业资格证,考取后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后可以申请律师执业证书。2002年全国平均通过率为6.68%,2003年为8.75%,2004年为11.22%,2005年稍有提高为14.39%。
一、 报名条件
(一)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5、品行良好。
依据《司法部关于确定国家司法考试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方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自治县(旗),各自治区所辖县(旗),各自治州所辖县;国务院审批确定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藏自治区所辖市、地区、县、县级市、市辖区,可以将报名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学历。
前述高等院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68条的规定,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持港澳台地区和外国高等院校学历的人员,其学历经认证后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能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已经办理报名手续的,报名无效:
1、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2、曾被国家机关开除公职的;
3、曾被吊销律师执业证的;
4、依照《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第18条的规定,被处以2年内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期限未满的;或被处以终身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
(三)已经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以及已经取得B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尚未取得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毕业学历的人员,不得再次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自学考试
报名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学历、身体健康状况、居住地等限制,均可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报考,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专业,能遵纪守法、接受改造、积极学习的劳改、劳教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也可申请报考。
目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允许18周岁以上外国公民报考。
报考人员可在本地区的开考专业范围内,自愿选择考试专业,但根据专业要求对报考对象作职业上必要限制的专业除外。
首次报名手续
首次报考的考生,要持本人身份证或乡以上政府证明(军人凭军人证或团以上单位证明)到户口所在地的市、县自学考试办公室(报名站)办理报名手续。
报名时须按规定缴报名费,填写《报考登记表》或《机读报考卡》,并交一寸同底免冠正面半身近照两张。
首次报考各专业本科的考生,须持相同专业或符合规定的同类专业专科毕业证书办理报名手续。
目前由于各个省市报名规定有所不同,新考生要注意,照片最好携带4 张。同时携带2B铅笔、橡皮,蓝黑色钢笔,签字笔等文具填涂机读报名卡。
无论是法学名校和普通大学,第二学士学位报考和调剂都没有阻碍。至于有些学校说不可以,应该没有分清楚辅修双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因为报考法律硕士(法学)不是法本是受到研招网报名限制的,报名无法通过。而法学类(法学,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报考法律硕士(法学)不会受到网报限制!
规定的培养内容、环节和要求,通过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即可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授予博士学位。学位申请人应当在申请学位时提交学位论文、学位申请书和其他规定的申请材料。
第十五条 学位论文的一般要求
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应当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创造性的见解,在理论或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或本门学科发展有较大的意义,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已经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领域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具体标准为:
(一)选题新颖,观点创新;
(二)论述充分,论证有力;
(三)资料翔实、广泛,表明申请人充分掌握学术界对本题目的研究现状;
(四)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五)写作及引文、资料标注符合学术规范。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学位申请人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不少于学习年限的三分之一。博士生学习阶段的科研工作,如果是硕士生学习阶段科研工作的继续和深入,其硕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可以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引用,但是在博士生阶段应有新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学位论文撰写应当符合《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论文形式要求》。
第十六条 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
学位申请人应当在答辩前2个月提交学位论文,填写《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申请书》,向有关二级培养单位申请论文答辩。导师应当根据本办法有关条款的规定审阅论文,若同意所指导的博士生答辩,须写出详细的推荐意见(包括学术评语)。有关二级培养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审查确认申请人符合本办法有关要求的,批准其申请并安排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
第十七条 二级培养单位可以实行预答辩制度。预答辩于论文评阅前进行。预答辩委员会由3至5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具有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
预答辩应当公开进行。具体程序如下:
(一)申请人介绍申请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二)预答辩小组成员针对申请论文进行提问;
(三)申请人回答问题;
(四)预答辩小组对申请论文进行评议,针对其不足提出意见。
导师应当参加预答辩小组。导师因故不能参加的,应当将对申请论文的书面意见提交预答辩小组。
预答辩小组根据申请论文及预答辩中出现的问题,出具书面意见,告知申请人、导师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预答辩小组的意见对于申请人是否进入评阅、答辩程序,不具有约束力,但申请人和导师应当参考预答辩小组的建议。
第十八条 学位论文评阅
(一)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前应当由3名本学科具有正高级职务的专家评阅,其中2名应当是校外专家。评阅人一般应当拥有博士生指导经历。
(二)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评阅人名单由二级培养单位根据公正、诚信和保密的原则确定。
(三)学位论文评阅人应当对学位论文就以下各项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并对学位论文是否达到所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及可否提交答辩提出意见:
1.论文的选题意义;
2.作者对本研究领域文献资料掌握的程度及所用资料与计算数据的可靠性;
3.作者通过论文所反映出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水平程度;
4.论文的独到之处及有否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5.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及语言的逻辑性等。
论文评阅应当全面、客观、公正,保障学术自由。
第十九条 学位论文答辩
(一)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或7人组成,主席由本专业拥有博士生指导经历的导师担任;成员一般应当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其中应当有半数以上者拥有博士生指导经历,必须包括2位校外专家。
论文指导教师不得参加答辩委员会。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位。
(二)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审阅学位论文,组织论文答辩,作出是否建议授予学位的决议。
(三)经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表决、三分之二(含)以上委员同意,论文答辩通过,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同意票不足三分之二,论文答辩不通过。处理方式有两种:
1.建议修改论文后,延期再答辩;
2.建议不授予博士学位。
延期再答辩不通过的,只能建议不授予博士学位。
不授予博士学位的,申请论文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而申请人又未获得该学科硕士学位的,经申请人申请,可以授予硕士学位。
建议延期再答辩、不授予博士学位的,答辩委员会应当在答辩会后以书面形式将理由和修改意见通知申请人。
延期再答辩应当在半年后、2年内进行。
禁止进入答辩程序不表决;禁止通讯投票。
(四)学位论文答辩必须有详细的记录,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必须详实,能够反映出论文及论文答辩的情况,并应当有学术评语及表决结果;答辩委员会主席应在审核答辩记录无误后签名。
(五)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秘书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答辩的有关材料(包括学位论文及中、英文提要,导师推荐意见和评阅人对论文的评阅意见,论文答辩会原始记录、表决票及答辩决议等)送交有关二级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六)学位论文答辩后,申请人必须针对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过程中专家所提出的原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对学位论文作出认真修改,填写《修改情况表》。导师应对论文修改情况严格把关,并在《修改情况表》上签字确认。《修改情况表》经导师和二级培养单位主管院领导审核通过后,申请人方可提交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表》由各二级培养单位存入学位授予档案。
第二十条 二级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作出的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和学位申请人的其他有关情况,逐一进行全面审核并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授予意见。
第二十一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建议和二级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结合导师推荐意见、专家评阅意见等,作出授予学位或不授予学位的决定。
第二十二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决定授予博士学位者予以3个月的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