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鹰城七月,绿肥红瘦。一日,从平安大道经过,仰头忽见路边枝头簇开着黄绿色的小花儿。闭目轻嗅,一丝丝淡淡的清香隐隐浮动。哦,国槐开花了!不知怎的,看到国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开封来,想起与开封有关的人和事儿…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学习进修,我曾数
鹰城七月,绿肥红瘦。一日,从平安大道经过,仰头忽见路边枝头簇开着黄绿色的小花儿。闭目轻嗅,一丝丝淡淡的清香隐隐浮动。哦,国槐开花了!
不知怎的,看到国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开封来,想起与开封有关的人和事儿…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学习进修,我曾数次到开封。在我的记忆里,开封的大街小巷两边,满植着婆娑的国槐,与古都的青砖碧瓦结合在一起,透出一种优美文雅的深厚底蕴,使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倍感亲切舒适,同时也耳濡目染,浸润其间。河南大学正门,隔路相对就是河大招待所。每天清晨一大早,就能听到“一串一毛”的响亮的吆喝声。(至于这一串一毛叫卖的是什么,因为时隔久远,实在记不起来了。也许是牙签豆筋吧)。上得街来,门前路边,大小摊上,各色早点、风味小吃招徕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皮薄汁多的灌汤包固然诱人,两元钱一根的焦黄喷香的大油条搭配一碗雪白滑嫩的豆腐脑也是很好的美味...有一日的傍晚,走过街边一家卖饺子的小摊前。摊车上挑着一盏明黄的灯泡,悬着一块牌子,隶书,道:三鲜饺子,字形舒展优美;下面是端庄的小楷,标明了不同种类的配料和价格,看去一目了然。摊位旁,一翁一妪,身着浅白休闲装,神态悠然地做着各自的活儿:老先生手执蒲扇,添柴看锅,老太太娴熟地擀叶包饺。没有吆喝,没有揽客,安安静静,好像是在自家小院里一样。“老人家,下半斤饺子吧。”老者微微抬头,淡淡一笑:“年轻人,从外地来的吧?”我有点诧异,不解其故。老者道:“我们当地人,比如吃饺子,很少会直接下个半斤一斤的,而是先要个一两二两,尝尝馅儿够不够新鲜,品品味儿合不合口,再决定要不要继续下,下多少。”如醍醐灌顶,我豁然开朗。“要不,我也给你各样下一两,哪一样合口味了,再下个半斤四两?你放心,保证不会让你多花钱。”趁着下饺子的功夫,老者继续跟我聊天:“这三鲜馅的饺子,名字虽然一样,可是因为配料不同,也有好几种。即使是同样的配料,那也大有讲究:食材是否新鲜,选料是否上乘,佐料如何搭配,还有火候的把握等等,都会影响饺子的口感...我这虾仁、鲜肉、大葱包出来的三鲜饺子,你尝尝味道如何?”饺子端上来了,冒着热气,盛在白底蓝花的瓷盘里;旁边小碟里,是调好的蘸汁;碗里是酸汤,翠绿的香菜,墨色的紫菜,金黄的蛋花儿,携着小磨油的香老陈醋的酸,整个的,宛如一幅国画,活动在你的面前,不由人怦然心动。一直以来,在劳碌奔波的生活中,我只觉得食物可以果腹则足矣,从未想到于片刻的闲暇里,能够体验如此雅致的美食。我慢慢品尝着,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切。真的,直到现在,我还觉得,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饺子。河南大学的校园里,国槐依然最多。鲜绿的叶片,鹅黄的一朵朵小花儿,淡淡的香气,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生相伴,相得益彰,在历史悠久的氛围中,显示出一种从容自信、沉静平和。……
学习的间隙中,结识一位名叫王晓楠的同学。晓楠来自许昌,身高而开朗,为人友善。于是在一起上课、占位和文学梦呓中情分深厚起来。晓楠好书,到汴未几日,住处床头便添置了不少的书:地摊上买的,书店里购的都有。一日下午课后,我正在住处休息。晓楠抱着一摞书兴冲冲地回来,说:“文史教研室的一个图书室要搬,有一批不用的书正在处理,我想再买一些,你要不要去看看?”我紧随其后,遮天古木下,绿草花径中,七转八折,到了。从一处灰砖青瓦、外观陈旧的屋子进去,有几个人正在书架上挑选。我刚选好二三本,晓楠已挑好了,扎成四捆。我暗笑他的贪,帮他提回来。到住处,他甚觉过意不去,决心送给我一本,并认真写上赠言。是一本《文艺复兴史纲》,我至今保存着。学习结束,晓楠力邀去许昌家中。推辞不过,登门叨扰。家中情况,约略多了一点了解:其父为红军烈士,其母已过古稀,身体尚硬朗。虽然并不宽绰,一家人却待人至诚。日游三国古迹,夜来促膝攀谈。晓楠轻世俗而好文学,曾示小说创作手稿数本,请指点。相形见绌,不胜惭愧。一年后,晓楠言其欲至南方发展,行前曾专门来平探望,令人感念不已。其为人之诚,可见一斑。时光恍惚,音信渐稀,终至于无,惟留思念。枝头的国槐又开了,眼前的绿黄的小花瓣,淡淡的清香与记忆中开封的人和事,都如梦幻一般缥缈,却又历历在目,清晰可辨。岁月无法挽留,但是岁月过往里的一切美好都会存留下来,留在记忆中,温暖你我的心,照亮前方的路...岁月静好,且行且珍惜!(作者:何文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王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