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作者:刘梦钊、刘焕新原标题:诸种动物的不同称谓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网络版网络版会刊承办:乐亭故乡人网站(乐亭圈APP)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家乡,随时接触到畜禽,鸟雀昆虫之类的动物。这些动物往往都有
作者:刘梦钊、刘焕新
原标题:诸种动物的不同称谓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网络版
网络版会刊承办:乐亭故乡人网站(乐亭圈APP)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家乡,随时接触到畜禽,鸟雀昆虫之类的动物。这些动物往往都有一个或几个称谓,这些称谓,形象,趣味、生动、体现出了乐亭人的聪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下面写出来与乡亲们共欣赏。
畜禽类
猪。从性别上讲,分公猪和母猪,但是一般不叫公猪母猪,成龄的公猪叫跑卵,母猪叫老克猪。出生后的小猪叫小猪子或猪仔,被阉割后的猪,统称肥猪,没阉割干净的公猪叫腰卵儿,或贼卵儿;没阉割干净的母猪叫大屁股。人们招呼猪的时候喊“嘞嘞”。
牛。几千年来给人们拉车种地,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帮手。当今,机械化了,牛并没有闲起来,给人奉献肉和奶。刚出生的牛,叫犊子或牛犊子;母的叫小乳牛,公牛叫牤牛蛋子,成龄后的母牛叫乳牛,公牛叫牤牛,阉割后的牤牛叫犍子。因为牛叫的声音是哞哞的,所以人们对牛的昵称是老哞哞。
羊。刚出生的羊,叫羔儿,羊羔儿,羔子。成龄的公羊叫爬子,阉割后的公羊叫羯子,成令后的母羊就叫母羊。羊奉献的是奶和肉。因为羊叫声是咩咩,所以人们也用咩咩来呼唤羊。在我地,羊分两种,分山羊和绵羊,一般山羊都是奶羊。
马。刚出生的马,叫驹,或马驹子。公的叫儿马或儿马蛋子;母的叫骒马一直到成龄都是这个叫法,有的公马接近成令时阉割,阉割后的公马叫老骟,或骟马 。马始终是人的役畜。
驴。刚出生的驴,叫驴驹子,或驴芽子。成龄前公的叫小叫驴,成龄后叫叫驴;成龄前母的叫小操驴,成龄后叫操驴。被阉割的叫驴也叫老骟。
骡子。骡子是马和驴杂交后的混血种。公驴配母马,生下的骡子,是马骡,统称骡子,个头大力气足;公马配母驴生下的骡子叫驴骡,因个头小又称疙瘩骡子或噘嘴骡子,有“噘嘴骡子卖个驴钱”的说法,实际上,驴骡有耐力,抗疾病。骡子虽然分公母,但是不生育。母的叫骒骡子,公的叫蛋子,阉割的叫老骟。
狗。刚出生的狗,叫小狗,狗崽子,长大了,母狗就叫母狗,而公狗则叫牙狗了。虽然狗有一个响当当名子——犬,而乐亭人始终叫它狗。
猫。它不光会扑捉老鼠,也是人们最喜爱的宠物。公猫叫牙猫,母猫叫女猫,昵猫,看,人们对猫有多么钟情,把人的性别用到了猫身上。刚出生的猫叫小猫咪,小咪咪,长大了,叫猫咪,咪咪,人们呼唤猫的时候,叫花花,花头。
兔子。兔子分家兔和野兔。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把家兔都叫鼠,养兔叫照顾鼠;而有些人把捕获的野兔,拿到集市去卖,不叫兔子叫猫儿(读轻声),卖熟食的吆喝,熏猫儿肉,不说熏兔子肉。
鸡。分公鸡和母鸡。在称谓上,公鸡就叫公鸡,而母鸡则叫草鸡。刚出壳的鸡,没人叫雏鸡,都是叫小鸡,时下孵化场有叫鸡苗的。随着鸡的长大,称呼上则是小公鸡,大公鸡;小草鸡,大草鸡,老草鸡。为什么没老公鸡,没容长老就被淘汰上了餐桌。
鸭,鹅。鸭和鹅没有别名。幼时,称小鸭,小鹅。长大了就叫鸭,或鸭子,鹅就叫鹅。当然从性别上,称公鸭,母鸭;公鹅,母鹅。
猫头鹰。当地人叫它夜猫子,也叫它咕咕鸟。见过猫头鹰的,都知道,它生的猫头鹰身,应该叫它猫头鹰;它昼伏夜出,真乃夜猫子;它的叫,发出“咕鸟,咕鸟”的声音,难怪叫它咕咕鸟了。
斑鸠。当地人叫它瞎斑雀(读巧)。它强占喜鹊窝,有鹊巢鸠居的说法。
布谷鸟。当地叫臭咕咕。它自身能发出臭味。
啄木鸟。当地叫鹐的木子,专和树中的寄生虫过不去。
麻雀。当地叫家雀(读巧)。
喜鹊,当地叫喜鹊(读巧)。
乌鸦,当地叫老鸹,肚子上有白点儿的叫小样儿。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很少见。
野生动物
狐狸。又名骚狗子,骚狐狸,狐狸狗子。人们按颜色定称谓,如白狐狸,灰狐狸,而红色的叫火狐狸;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能见到,现在几乎绝迹。时下作为珍稀动物人工饲养。
黄鼠狼和黄鼬。又名黄鼠狼子,黄妖,黄鼬。实际真正的黄鼬,也叫小鼬子,比黄鼠狼个头小,尾巴比黄鼠狼要短许多,相对的说是短而粗,人们都叫它豆雏子。我们乐亭人有那么一个歇后语叫黄鼠狼子下豆雏子——一窝不如一窝,指的就是这两种类似的动物。这两种动物,在我地已成濒危状态。
蛙类。青蛙,又名蛤蟆,雄性是绿皮,白肚里,俗称青冠绿,雌性浅黑色有白条纹比雌性个头稍大稍胖,俗称老鸨子。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一到夏季,从坑塘到地里,到处都能见到青蛙。癞蛤蟆,又名老疥,疥瘩,疥瘩海子。
寒蛤蟆,与癞蛤蟆相似,身上没疙瘩,个头比癞蛤蟆小很多,也叫二老疥,小老疥,或叫气儿蛤蟆,气鼓,在阴湿处觅食。
青蛙的食物,以昆虫为主,癞蛤蟆,寒蛤蟆专和蝇子过不去。
乌龟,也叫甲鱼,鼋鱼,多数人都叫它王八。
鼠类。对人危害最大得是老鼠,但是人们很少叫它老鼠,都是叫它耗子。与老鼠同类的有地老鼠,地老鼠有几类,危害最大的叫地串儿,当人们把种子下到地里以后,给地串儿的觅食送来了机会,在地下串来串去,给种子出苗造成了伤害,当到了白薯和花生的结果期,地串是连吃带盗。和地串个头差不多,在野地里善于打洞,善于盗窃粮食,又善于储藏粮食的叫仓鼠,还有一种个头硕大,小眼睛,尾巴较短,皮毛暗褐色的田鼠,因眼小,叫瞎混鼠,又因力气大,洞打得深叫老鼠拱。
刺猬。当地人叫刺猬猬。
蛇。本地人叫长虫,给花脖子长虫叫臭长虫。
蚯蚓。本地人叫蛐蟮,中药称地龙。
蝼蛄。本地人叫啦啦蛄。
蝗虫类。真正的蝗虫,现在很少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夏秋之交常见到。真正的蝗虫,个头有小手指粗,长寸许,有绿色和暗红色的,叫傻大虫,也叫大蚂蚱,当地闹蝗灾,也叫起蚂蚱,专吃农作物。有一种纯绿色的大蚂蚱,外地人叫蝈蝈,当地人称叫蚂蚱,叫起来很动听,人们捉来,作为宠物笼养和叫蚂蚱长得很相似 ,比叫蚂蚱个头小,而两只大腿较长,叫油蚂蚱还有一种蚂蚱,绿色,头很尖 ,体长二寸许有小手指粗,飞不高,蹦起来也很笨,人们叫它老扁儿。其中有一种与老扁类似,但个头小很多,叫小老扁儿,或臭老扁儿,比蝗虫小很多,模样相似,人们叫其蚂蚱。这样的蚂蚱如今仍有。
蟋蟀。本地人叫蝈蝈(白洋淀一带把叫蚂蚱叫蝈蝈),斗蟋蟀叫蝈蝈咬架。比蝈蝈小,平脑门的叫蛐蛐,也叫干柴细米。蟋蟀和蝗虫尾巴上长枪的都是雌性,不会发声,会发声的没有枪,是雄性。
螳螂。长得干瘦的是雄性,大肚子的是雌性。有一种个小肚大脖子稍短的一种,本地人叫猴螂。常在树上爬的叫树猴螂 。
蝉类。在本地有三种,最大的叫老哇哇,稍小的叫知了或叽了,最小的叫叽叽儿。能发声的是雄性,不能发声的是雌性。
牛虻。本地人叫瞎虻。
跳蚤。是一种寄生在人或家畜身上的寄生虫,本地人叫狗蚤、狗蹦子。
虱子,其虫卵叫虮子,是寄生在人身上的寄生虫。现已绝迹。
狗鳖子。是狗身上生的虱子,也叫狗蝇,个头比虱子大。
黄蜂。当地人叫马蜂,对人有危害。
水蛭,也叫蚂蟥,当地人叫肉钻儿。
壁虎。当地人叫蝎虎路子。
蜥蜴。当地人叫长虫小舅子。
蛴螬也叫磁螬,地蚕。
钻心虫,也叫玉米螟,寄生于玉米秸秆里,过去人们就叫它虫儿,人们捕鸟时,用它做诱饵。
屎壳郎。当地人叫屎壳郎螂。
飞蛾。当地人叫蒙蒙哥,与蝴蝶类似。
蝴蝶,也叫花蝴蝶。
蜈蚣。当地人叫蚰蜒。而学名叫蚰蜒的并非蜈蚣,我们当地人叫它钱串子。
屁屁虫。确实会放屁,可谓名副其实。它的学名叫斑蝥。
蚂蚁。当地人叫瘪蜉,蚂瘪蜉,蚂蚁瘪蜉。按颜色,分黑瘪蜉,红瘪蜉,还有大小之分,个头大的叫大骆驼。
蟹类。分河蟹和海蟹,统称螃蟹。当地河蟹的统称都叫毛爪儿,或毛爪螃蟹,因爪上有毛而得名。大个儿的就叫大毛爪儿,它不次于南方的大闸蟹,只是没有品牌而已。小一点儿的叫驴粪球儿,最小的叫扣蟹。海蟹中的上品叫梭子蟹,俗称尖螃蟹,其次按特性,模样有以下几个名称:铁夹子,确实很铁,要吃蟹腿,要凭牙齿的实力,魔力红和鬼脸很丑陋、老爷像,与关羽很像。
章鱼。当地称八大鱼,八爪鱼。
墨鱼。当地叫墨(读密)鱼。
鳐鱼。当地人称当得鱼。外来人在当地,有称其老板鱼的。
黄花鱼。当地人叫它黄麟子。
河豚。当地人叫它拉头。
小黄花。比黄花鱼小,叫大头黄,也叫拉头姜子。
沙钻鱼。当地人也叫沙钻儿,当地水产中最小的鱼。
梭鱼。没成龄,叫小母龄娘儿,或小母娘子。长大点儿叫大母娘儿,或大母娘子,真正长大以后,叫梭鱼。
冷光鱼。也叫油光鱼。比冷光鱼小的一种叫狗光鱼。
青条,臭条,钻条。青条,体态细长,最长的有一米,脊背呈青色,故此而得名;臭条不臭,与青条长相类似,个头只有10厘米左右;钻条,也叫钻首,与青条比较相似,肉质好于前两种。
花鲢,俗称胖头,和白鲢类似,但是其脊梁与头呈暗色。
黑鱼,俗称重鱼。
草鱼,又叫草根或草杆。
鲤鱼,又叫鲤子,红鱼鳞的叫锦鲤,传说是跳龙门的一种,当地较少。
虾类。当地产,最大的虾叫对虾,或大对虾;最小的虾叫雾虾;腿上长钳子的叫钳子虾,也叫狗虾,其实是最小的龙虾;长得闪亮光洁白净的一种,个头较大,叫绒虾或白虾;毛虾,也叫虾皮,虾皮子。类似于毛虾,掺杂于毛虾之中,味道欠佳叫勾定。
皮皮虾,学名叫螳螂虾,当地人也叫虾弹子。
海蛐蟮。和蚯蚓相似,也叫海蚰蜒。
贝类。在我地贝类中最受宠的当属蛤蜊和蚶子。蛤蜊中的上乘是纹蛤,也称蛤蜊,稍逊蛤蜊的是扇贝,价钱便宜的是鲜蛤,贝壳发麻的一种叫麻蛤;其实真正的蚶子就是一种,但是人们偏偏把黑色的叫黑蚶子,白色的叫白蚶子,与蚶子相类似,开口处长毛的一种叫毛蚶或毛蛤。类似于蛤蜊,蚶子之间的叫蚬子。个头较大的贝类叫海螺,当地人叫玻螺 ,当然海螺中也有个头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叫小玻螺,稍逊大海螺,外壳很光滑的一种叫海脐。一种生得不规则的贝类叫蛎蝗,学名牡蛎。
椿象,是学名,就是当地的臭大姐。当地有一童谣是说臭大姐的,臭大姐,臭大姐;又没骨头又没血。
黏虫。当地人叫豪绿虫。
蚜虫。当地人叫腻虫。
瓢虫,又名盖盖虫。
纺线虫,又名嗡嗡虫,飞起时发出纺线般的嗡嗡声,故此而得名。
结语:
有很多候鸟在我县是过客,人们给它们都起了个名,因不知其学名,故不赘述。
(作者刘梦钊,退休教师;刘焕新,退休干部。)
高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