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在《人世间》里你读到了几种苦?又或者,苦尽甘来,你又读到几种甜?白玉蟾诗云:“嗟彼世间人,红尘徒朝朝”。世间亡形,红尘炼心,彼文中之世态,却是当下之炎凉……——题记曾经有一个时期,为了让严肃作家们的书能更好卖些,出版社就把主意打到了作品的名
在《人世间》里你读到了几种苦?又或者,苦尽甘来,你又读到几种甜?白玉蟾诗云:“嗟彼世间人,红尘徒朝朝”。世间亡形,红尘炼心,彼文中之世态,却是当下之炎凉……
——题记
曾经有一个时期,为了让严肃作家们的书能更好卖些,出版社就把主意打到了作品的名字上。于是便有了池莉的《有了快感你就喊》和毕淑敏的《拯救乳房》等。
我清楚得记得有一篇采访莫言的报道中称,《丰乳肥臀》也非莫言心仪的书名,只是考虑到出版社销售的压力才同意改名。但是后来莫言还特意写了一篇《〈丰乳肥臀〉解》,说明这书名就是自己有意为之。
这就让我恍惚了,难道我那个记忆是错的?如果不是,我又如何证明?于是我尽力翻找资料,想要找到那份报道,却是一无所获。而到今天,当我在网上看到好些人在写文章、录视频讲改革开放前的“幸福”时,我觉得我那记忆的小小“瑕疵”真算不得什么。我不知道这种“现象”是不是心理学上讲的“曼德拉效应”,但我知道这种错乱的根源一定是一种病,病者不自知,知而忌医,离死不远矣。
01
谈到生死,庄子在《至乐》篇中讲了一个故事:
庄子去楚国的路上,看见一具骷髅,便问他为何而死。不但问了,庄子还拿过骷髅,当作了晚上睡觉的枕头。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何况还枕着一具骷髅。于是,庄子便梦见骷髅问他是否想听听关于死的快乐。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不用为四时生存而操劳,可与天地一样从容无所牵挂,这种快乐,是各国大王也比不了的。”
庄子当然不信,便又说:“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骷髅顿时愁眉苦脸地说:“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左右邻里和朋友故交中去,你希望这样做吗?骷髅皱眉蹙额,深感忧虑地说:“我傻啊?放着超过大王的快乐不要,非要人间的各种劳苦?”
其实这个故事里,“骷髅”即是庄子的“精神”。有人解释为:
视生为负累,视死为安乐。死亡并不是等于生命消失,而是对种种人生负累、束缚和压力的解除而使人获得一种安乐,死亡因此而具有了生命的价值,生命体在生存状态下得不到的东西,在死亡状态下都可以实现,这就是死亡的意义和价值。
但我却并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本身、骷髅本身、骷髅的话本身”只是庄子“乘物游心”的“物”而已。其本质反应的都是庄子“自在、自我、自由”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生与死,也不过是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而状态本身是“无用的”,而精神才是“无用之用”。
而将这一理念集中表现出来的则是《庄子》的《人间世》篇(原哲学界也有叫《人世间》的,此处不作分析)。
02
《人间世》中一共有七篇寓言故事。颜回将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匠石与齐国栎社树、南伯子綦与商丘大树、支离疏、接舆与孔子。庄子通过这七个故事,为我们展示了行走于人世间可能会遭遇的凶险,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当我们把这七个故事的主题与梁晓声《人世间》对应起来分析,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1.周秉义——“颜回将之卫”和“叶公子高使齐”
“颜回将之卫”和“叶公子高使齐”两个故事,都是从“政”的角度讲了人在“世间”之难之险之不易。在庄子看来,只有做到“心斋”,忘掉人世间的功名利禄,甚至忘掉肩上所背负的治国安民的责任,“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才能避祸安身。
但是周秉义能做到吗?
2.周蓉——“颜阖傅卫灵公太子”
颜阖将被请去做卫国太子的师傅,他知道这位“太子”是个不知好歹、生性凉薄“之人,于是便向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求教怎么来当这个“师傅”。蘧伯玉一番分析,最后讲:“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蚉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人总会犯这样的错误:认为自己给对方的好,对方一定会欣然接受,自己对对方的好意,对方一定心领神会。然而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你的爱可能正是别人所讨厌和拒绝的;你的苦心,对别人可能只是负担,不讨厌就不错了。
周蓉的一生就像是一支离弦的箭,义无反顾、激情澎湃。她从没想过,她的付出可能只是在伤人伤己。
3.周秉昆——“栎社树”与“支离疏”
“匠石与齐国栎社树、南伯子綦与商丘大树、支离疏”三个故事论述的其实都是“无用即是大用”的道理。
庄子通过匠石与齐国栎社树这个故事,以栎社树为喻,讲有材之木遭到斧砍,不成材的树却享有高寿,告诉我们无用可以帮助我们全生远害,还有第六节中,借支离疏这样一个形体支离不全的人由于自身的残疾而免于徭役,最终保全自身性命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无用于统治者,才可以保全自身的性命。
在一定意义上,周志刚正是那个一开始认为“栎社树”无用的“石匠”,而“栎社树”无用,方能“大蔽数千牛”,而周秉昆的“无用”,却是周家最后的守护。
03
人世间,即为人间吧?古人把神称为神人、仙称为仙人、佛称为佛人,天上地下,有这些人的地方即为人间。而佛教则专指人所住之界域。乃六道、五趣、十界之一,又称人间界、人界、人趣、人道或称世间。
《后汉书·卓茂传》:“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闲邪?”
而人间即是“俗世红尘”。
《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也有观点认为,人间特指的是“民间”。
《后汉书·王昌传》:“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史·齐高帝纪》:“ 明帝 宋明帝 )嫌帝( 萧道成 )非人臣相,而人间流言,帝当为天子, 明帝 愈以为疑。”《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俚句》:“又在黎民怨声里,人间不觉闯王生。”
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没有否认人间的“以普通人为主体的特性”。而人间不就是一群人的人生吗?
我知道我把《庄子》的《人间世》与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放到一起分析有穿凿附会之嫌,但两者难道没有共通之处吗?
每一个普通人对于一个国家是不是“无用之用”呢?每一个普通人若想脱离苦海是不是也只有“乘物游心”一个出路呢?而大部分普通人不正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的典型吗?
佛家讲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在《人世间》里你读到了几种苦?又或者,苦尽甘来,你又读到几种甜?白玉蟾诗云:“嗟彼世间人,红尘徒朝朝”。世间亡形,红尘炼心,彼文中之世态,却是当下之炎凉……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