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本报记者陈金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辞》中“当户织”的场景,在临清纺绩巷曾随处可见。发轫于纺绩巷,临清逐渐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纺织城。新中国成立后,临清有八大棉花加工厂,其中,临清棉花中型加工厂规模最大,更
本报记者 陈金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辞》中“当户织”的场景,在临清纺绩巷曾随处可见。发轫于纺绩巷,临清逐渐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纺织城。
新中国成立后,临清有八大棉花加工厂,其中,临清棉花中型加工厂规模最大,更是国家优质棉花种植加工基地。临清国棉厂、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是临清纺织城的代表。
临清昔日有纺绩巷,今有国棉街、三和路,还有亭台楼榭、移步易景、美轮美奂的宛园。
宛园夜景。受访者供图
纺绩巷内曾处处可闻机杼声
临清纺绩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长50余米,南通汪家胡同,北与马市街相连,因纺绩作坊而得名。记者看到,这条胡同宽窄不一,非常不规则,最宽处也仅2米多。
“纺绩巷,从字面上不难看出,它是与纺和绩有关的一条胡同。”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说,纺就是把棉、麻、毛纺成纱,绩是把麻搓捻成线或绳。老年间,纺多是用工具来完成,绩则多用手搓捻完成,纺绩就是纺纱绩麻。纺纱多是制作装粮食的布口袋、棉线绳子,绩麻则多是制作麻袋和扎粮食口袋的麻线绳,制作的布袋、麻袋,大多供给毗邻的粮仓、码头漕运、粮行所用。
纺绩巷周边除了有粮仓外,西边还有粮食市场和三元阁码头,东边有车营街,这些地方都是大量消耗麻袋的场所。
据记载,1429年,临清水次兑军仓储粮220万石,水次仓成为“吐纳暂存的必要一环”。临清水次兑军仓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运到京都和前线,而大量军需品所用的粮袋、麻绳等,就出自纺绩巷。
纺绩巷又称“纺吉巷”,原来,巷口有一块石头,上面写有“纺吉”二字。纺吉,一是因为棉花是舶来品,被称为“吉被”,纺吉可以理解为纺棉花、纺纱。二是因为吉有纺织吉祥之意,是雅称。据《临清县志》记载,此巷被写作纺绩巷,应该与它毗邻的粮仓(水次兑军仓)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对纺绩巷形成原因的分析,纺绩巷形成的年代应在明初。
“临清纺绩巷原来是一条死胡同,在清朝末期,打通了民居房屋的夹道,与汪家胡同相通,才使得纺绩巷成了活巷。”刘英顺说,临清纺绩巷在临清还有棒子巷、房子巷、放子巷等多个叫法。
新旧动能转换出魅力宛园
发端于纺绩巷,棉纺织、麻纺织产业成为临清的传统产业,上世纪后期,小型棉花加工企业遍布临清城乡。
临清曾是有名的产棉区,有金高唐银临清之说,临清的鲁棉1号棉花在全国非常有名。因有了棉花基地,临清才有了纺棉、织布的企业。刘英顺说,计划经济时期,临清各个乡镇都有大的棉厂、纺织厂,如八岔路棉厂、王集棉厂、尚店棉厂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织麻袋的作坊公私合营后组合成为一个麻纺织厂,专门织麻袋,这就是临清麻纺织厂,在临清新华路中段路西、临清京剧团对过。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临清市的棉纺织业经过重新洗牌,一些低端、粗放、松散的企业逐渐衰落,而有些企业却焕发出新生机。临清的棉纺织产业现已形成集棉花加工、纺、织、染、服装于一体的产业链,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临清繁花似锦的纺织业中,始建于1988年3月的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近年来,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着力建设工业园项目,选用国际先进的纺织机械,装备水平达到国际水准。同时,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引领,建成绿色湿地、宛园文化旅游等项目,让企业驶入了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走进位于临清市区西北隅的宛园,这个西靠大运河独具特色的园林,方圆宽阔,蔚为壮观,气势磅礴,撼人心扉。楼廊亭榭错落有致,山水树木交相辉映,游廊贯通院落,曲径婉转回环,奇石百态,小桥流水,柳暗花明,苏氏园林风格之精巧,让人恍若置身江南水乡,体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相融合的设计意境,成就了“千景汇集小天地,百幅图画在园中”的艺术效果。
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夜晚,登高望远看宛园,灯火辉煌、美轮美奂。一位外地游客曾即兴吟诗:“北方无所有,聊赠一宛园。既有宛园在,何必下江南。”
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