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他们俩是音乐天才!高山流水遇知音,相见恨晚
钟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没有懂得自己的人,就把自己的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决定此生再也不弹琴了。这便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难觅的故事。
补充故事:
俞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然他是楚国人,却任职于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作为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钟子期的身份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一天,伯牙回自己的国家探亲时,晚上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在汉江边鼓琴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雄伟的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非常高兴,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两人就成了至交。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看不到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钟子期,过了很久还是没有出现。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由于得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钟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没有懂得自己的人,就把自己的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决定此生再也不弹琴了。这便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难觅的故事。
应该是在俞伯牙中年时的某一个八月十五。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相识是因为:俞伯牙一日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弹琴之时碰到一位柴夫,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俞伯牙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便结拜为兄弟。
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伯牙在船上弹奏,清声袅袅,婉转动听,这时有人大声叫好,登船来听琴,这便是钟子期,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他们成了一对知音朋友,它们约定第二年,此时也来这里相会,但是子期却迟迟没到,于是,伯牙顺着子期上次来的方向寻找,遇到了一位老翁,却是子期的父亲,钟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钟子期因为又要砍柴做很多事情,还要学习,已经在半个月以前去世了,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墓前,为她弹了一段高山流水,就把琴给摔坏了,发誓从此不再弹琴。这就是伯牙摔琴谢子期的故事
故事:
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扩展资料: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最擅长弹琴。荀子《劝学篇》中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而且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钟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