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我说:“李斯特,小米999元的电饭煲靠谱么?”MIJIA/米家压力IH电饭煲¥999.00说的就是这只,不知道的小伙伴可以看一看。的确,在我们的印象里,IH(目前电饭煲主流加热方式之一,可以戳蓝字仔细了解一下)的电饭煲起码千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我说:“李斯特,小米 999 元的电饭煲靠谱么?”
MIJIA/米家 压力 IH 电饭煲
¥999.00
说的就是这只,不知道的小伙伴可以看一看。
的确,在我们的印象里,IH(目前电饭煲主流加热方式之一,可以戳蓝字仔细了解一下)的电饭煲起码千元起,再加上「压力」这一点就得两千元以上了,但是小米只要 999 元。到底应该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还是应该相信国产的力量无穷尽?
今天我们就来从外观、功能和具体烹饪口感三方面说一说,不到千元的小米 IH 压力电饭煲到底好不好。
外观设计
说起外观,可能很多人都被小米惊艳到了,有没有看起来很有 MUJI 极简的气质?不过虽然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但是在电饭煲上来讲还是实用最重要,所以我们从内胆先来说起。
❶ 内胆
小米的内胆做得可以说是诚意十足。材质上采用了灰铸铁,蓄热能力不错,拿在手上很有份量,让人有一种拿着一口铸铁锅的错觉。涂层采用了由日本大金研发的 PFA,可能大家会对这个有点陌生,简单地讲,这种涂层从结构上来讲和 PTFE 比较相似,但是它的吸水性略逊于 PTFE,不粘效果就评测时的表现来看还是不错的,不知道长期使用之后是否会发生改变。
内胆盛完饭的样子。
在第一次开盖的时候,我明显闻到了一些气味,不过不确定具体是什么,于是很认真地加热了一锅热水,煮好之后水上浮了一层油状物,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新买的锅一定要记得煮一锅热水来清洁一下。
❷ 盖子
在外盖和内盖的设计上各有优劣。
测评中某次煮粥时开盖的样子,很多水滴到了内胆中。
煮饭开盖之后,蒸汽凝结的水滴是在所难免的,这个时候盖子和主体连接处的设计就十分关键。我见过一款比较人性化的电饭煲,在连接处设置了一个凹陷区域,水滴完美地滴在那里,不会随意流淌到四周,用布抹一下就好。
但是很遗憾的是,小米没有考虑到这方面,而且如果已经有水滴,再盖上盖子稍稍倾斜电饭煲,水就会流出来。恩,我一定不会告诉你,测评时我的牛仔裤就因为这个弄湿了……
盖子内部可以拆卸的零件比较多,正面、背面都可以拆分成两部分。
盖子内侧的完整拆卸过程。
左侧为盖子正面拆卸内容,右侧为背面。
里面需要清洁的缝隙比较多,实际清洁的时候可拆卸的长方形盖子四周和背面突起的边缘容易有黏腻感,需要着重清洁。
❸ 操作界面
小米的操作界面设计十分简约美观。没有采用普通的电子屏,看上去更高端。选择均为按键形式,体验上没有很特别或是很惊艳的地方。
❹ 其他
从重量和便携性上看,小米并不占优势。拿起电饭煲的时候会发现它虽然只有 3L 的容量,但是真的很重很重!6.45kg 的重量大概可以和一个 5L 的普通电饭煲相「媲美」了。除了灰铸铁材质的内胆占据很大一部分重量之外,可能是由于添加了 WI-FI 等连接装置,导致它重量直线上升。而且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向高端机看齐,电饭煲机身没有配备提手,所以想要移动它请双手环抱吧。
此外,除了电饭煲的基本配置(电线、饭勺)之外,小米没有配置蒸屉,对于想要一边煮饭一边蒸菜炖蛋羹的小伙伴来讲小米不是很好的选择。
功能比较
▎基础功能
❶ IH
目前市面上的电饭煲的加热方式主要分为 IH 和电热板式,小米采用的是 IH 技术。前者相比后者火力、加热均匀度等方面都有极大的进步,至于具体的优势原因可以戳蓝字《想吃一碗好米饭,电饭煲应该怎么选?》,里面有详细地解释说明。
不同厂家的 IH 技术设计会有些许不同,这里面的技术问题我们无法深究,不过可以通过口感来感受一下,小米的 IH 是否到位,口感测试在后面。
❷ 压力技术
电饭煲是不是带压力就一定好呢?这个答案其实主要在于个人口感。有压力加持,米饭会变得更加软糯,不过对于喜欢有嚼劲的人来说,可能作用不算特别大。不过一般来说,加压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烹饪时间。这款电饭煲可以达到 1.2 倍大气压,目前业内电饭煲可以达到的最高值是 2 倍大气压。
▎Wi-Fi & App
小米这款电饭煲可以连 Wi-Fi 与「小米智能家庭」App 相连,连接后可以通过手机设置程序、选择大米种类、调整米饭口感、微调加热程序等。
❶ 程序选择:简化界面,选择更多
将程序、菜谱的选择从操作界面转移到了手机 App 中,一方面简化界面,另一方面提供更多选择,清晰直观。里面添加了很多菜谱,虽然有一些需要炒锅之类的配合,但是种类还是蛮丰富的,从各类粥品,到酸奶、蛋糕,一应俱全。
❷ 预约:远程遥控,实时烹饪
除了可以在出门或者睡觉之前手动预约设置时间,小米还可以在外遥控预约。只要把电饭煲安置在 Wi-Fi 环境中,并让手机和它连接后,就可以远程操作啦。我测试了一下,操作蛮简单的,而且时间很准。如果在外加班归期不定,这个功能还是挺有用的,毕竟长时间保温多少会影响米饭口感,凝结的水滴会越来越多。
❸ 家庭共享:一人绑定,全家共享
虽然电饭煲智能连接一部手机,但是小米智能家庭有设备共享功能,如果是安卓系统,可以点击「个人中心」-「我的家人」添加共享对象;如果是 iOS 系统可以点击「个人中心」-「共享设备」进行设置。虽然可分享人数有限,但是对于一般家庭或者合租来讲,还是够用的。
看上去 Wi-Fi 和 App 功能十分高大上,但其实有一些不便之处。
❶ 强制 App 下载使用:可恶指数五颗星
小米电饭煲的操作界面很简洁,导致一些必要的功能需要通过手机 App 操作来完成,比如冷饭加热、蒸煮、煮粥模式选择、口感调节等。如果小米电饭煲价值五颗星,不下载 App 大概至少损失了两颗星。
❷ 自定义口感:鸡肋指数三颗星
App 中另一大亮点就是「自定义口感」,除了基础的软、中、硬之外,用户还可以选择自定义模式,拖动百分比选项调整口感,拖动的同时会看到上面的加热温度曲线图也随之变化。
看着十分厉害的样子,但细想一下还是有些鸡肋。首先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并不需要对口感这么精细的调整,就好像电压力锅是 7 个档位还是 5 个档位,其实用起来并没有太大差别,有的时候选择太多并不是件好事;其次很微妙的差异除非是很敏锐的舌头,否则并不会有所感知,所以这个功能更像一个提升参与感的游戏,真实效果有待商榷。
❸ 大米种类:鸡肋指数两颗星
小米的宣传中提到,用手机扫一扫大米袋子上的条形码可以自动识别大米种类,进行烹饪程序的自动选择和调整。很高端有没有!先不提是否真的对不同的米进行程序调整,就来看看它是否真的可以轻松识别市面上的大米。我带着手机分别去了一家华联精品超市、家乐福以及物美去扫了一圈,得到的结果如下:
因为种类有重叠,所以总数会略少。
华联和家乐福的米比较多,前者有一些比较小众不常见的米,后者的米可能更常见一点,而物美的米数量最少,基本是没有见过的品牌,可以忽略不计。常见品牌如中粮、金龙鱼大部分扫描后都能在数据库中找到,但是也有同一个品牌不同类别的米,一个有数据一个没有的情况。
此外,测试时还发现数据中有两个包装相同但商品名不一致的情况,而且数据库已有的图片清晰度也不一样。所以有点怀疑搜到的图片不都是数据库原有的数据,默默尝试了一下添加新种类的功能。
对于数据库以及宣传语中 2000 多种加热方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烹饪口感
一款电饭煲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就是做的米饭好不好吃,所以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了一次盲测。除了小米电饭煲之外,还找了一款大小和价格相近的日本电饭煲(IH 不带压力技术的,下面统称为「二号」),以及公认好吃的虎牌电饭煲(价值九千多的压力 IH 电饭煲,下面统称为「三号」),一起对比一下这款压力 IH 是否值得买。
❶ 正常实验比较
左图为 40 分钟的快煮模式,右图为 73 分钟的香甜煮模式。
总的来说,煮饭这件事上三者的口感差异比较小,并没有相差一个或者几个台阶的感觉,分数比较平均。快煮的时候,三号的口感比较软烂一些,二号最为 Q 弹,小米相对适中;香甜煮的时候小米的颗粒饱满,嚼劲不如快煮的,但是整体还不错。对于饭香,三者都没有特别明显的感受,不过在煮饭的过程中真的有香气!
左图为 1.5 小时的家常模式,右图为 4 小时的极致绵滑模式。
煮粥的时候三者的差距就被拉开了,差别不是一般的明显。在正常煮粥模式下,小米的家常口感像焖烧罐煮出来的,可能高压太过,导致米粒过软没有嚼劲;二号的表现比较适中;三号的优势大大体现出来,从外观到口感很像妈妈花时间细心煮的粥,而且米香四溢。
花四个小时煮出来的粥口感比家常的的确有进步,但是并没有表现出和时间相应的惊艳感。
❷ 特殊情况比较
煮饭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凭着经验、感觉不小心加多或者加少水多状况,这种时候小米电饭煲的口感会怎么样呢?测试证明它没有设置相应程序进行补救,口感有明显差异。
左图为比水位线多半格的样子,右图为比水位线低半格的样子。
从外观上看可以明显感觉到软硬差异,左边的口感过于软糯,米粒也粘在了一起,外形不是十分的完整,有点像凝固在一起的粥;右边的比较有嚼劲,颗粒分明,但是形状不是十分饱满。虽然两碗饭都能下口就菜吃完,但是我自己不是很喜欢左边的口感,而且水放多的时候还出现了溢出的情况(我只放了一勺米,真的没有很多),所以放水记得严格按照水位线来。
除了水的量,还测试了一下长时间保温的状况。在精煮之后保温了一个小时,米饭的口感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软烂,但是明显看到锅盖凝结的水变多,打开时还出现流淌到锅里淋到米饭的状况。
❸ 其他数值参考
这个是小米烹饪时间表,它的极快煮和不带压力的二号时间相近,普通快煮真的不算快,香甜煮的时间也比一般电饭煲的精煮要久。对于煮粥,时间更是漫长。四种模式因为口感差异比较大,可能我更偏向后面两种的口感,但是它的时间真的让我望而却步,如果只是临时起兴,而不是提前计划好地预约,我一定不会用它煮粥的。
概括总结
说了这么多,那么 999 元的小米电饭煲到底值不值得买呢?从米饭的角度看,它的 IH 技术不算最优,但是整体表现还算不错;从煮粥的角度看,它只能满足「喝粥」解馋,味道不算很美味;从设计的角度看,它的外形还是蛮不错的,但是细节还需要提升改进;从创新的角度看,它的 App 虽然使用时有些不便或者不够好的地方,但是如果你真的选择了小米还是下载比较好;从价格的角度看,真的很便宜。以上都是个人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