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在美国当代乐坛,提及莱斯·保罗(LesPaul,1915年-2009),可谓无人不晓。他生于威斯康星州小城沃基肖,从小便展现出在音乐和发明方面的天赋,13岁便开始作为半职业歌手登台演出,还拥有了自己的音乐广播站。1930年代,他开始发行自己
在美国当代乐坛,提及莱斯·保罗(Les Paul,1915年-2009),可谓无人不晓。他生于威斯康星州小城沃基肖,从小便展现出在音乐和发明方面的天赋,13岁便开始作为半职业歌手登台演出,还拥有了自己的音乐广播站。1930年代,他开始发行自己的唱片。莱斯·保罗精通多种乐器,但最擅长的还是吉他。1941年,他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把实心电吉他,从此以“电吉他之父”的名号被载入史册。他还发明了8音轨录音技术,对战后美国音乐录音质量的飞升功不可没。
创立于1902年的美国吉普森吉他公司,从1951年起,与这位“电吉他之父”开始合作,推出双方联合设计的莱斯·保罗签名款吉普森吉他。这款型号后来成为了该公司最成功的、最畅销的产品,至今仍受到许多音乐家的推崇,堪称传奇。
传奇眷侣的乐器
本文的主角便是一支1955年莱斯·保罗与吉普森合作研制的电吉他。但与普通莱斯·保罗签名款不同,这支莱斯·保罗“电视特别版”吉他是专门为莱斯·保罗参演电视节目而量身定制的,可谓独一无二。“电视特别版”吉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淡黄色涂装,在电视台的强烈灯光下,于195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中会显现出耀眼的亮白色,舞台效果十分突出。
这支吉他深受莱斯·保罗的喜爱,不过,尽管本人也是吉他高手,但他主要将此吉他交给自己的妻子玛丽·福德(Mary Ford,1924-1977)使用。
莱斯·保罗与妻子玛丽·福德
玛丽·福德也是一位优秀的歌手和吉他手,自1949年与莱斯·保罗成婚而,夫妻二人组成了高水准的男女二重唱(二重奏)组合,在1950年代的美国乐坛红极一时。他们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曲目,其中,1952年底推出的Vaya con Dios成为了公告牌连续十一周的单曲冠军。两人在商业上也颇为成功,仅1951年销售的唱片就多达600万张。莱斯·保罗“电视特别版”吉他伴随这对“神仙眷侣”参加了多档电视节目的录制,也凝聚了一段美国音乐史上的佳话。
第二春
可惜好景不长。进入60年代,莱斯·保罗与玛丽·福德事业、生活上的裂痕日渐加深(两人最终于1964年离异)。1961年,这把吉他被转让到了乐坛新秀、年仅16岁的莱斯利·韦斯特(Leslie West,1945-)手中。莱斯利·韦斯特是纽约小有名气的“流浪汉”摇滚乐队成员,日后还成为了经典硬式摇滚乐队“山峰”的创始成员之一。莱斯·保罗与玛丽·福德二重奏时期的“电视特别版”吉他主要用于演绎流行乐和爵士乐,而到了莱斯利·韦斯特手里,它则进化为摇滚乐的利器。时代变了。
更富有戏剧性的是,1968年,莱斯利·韦斯特将这支吉他送给了另一位摇滚乐歌手、吉他手史蒂夫·米勒(Steve Miller,1943)。史蒂夫·米勒与这支乐器说起来还颇有渊源,因为莱斯·保罗正是他的教父。莱斯·保罗“电视特别版”吉他来到史蒂夫·米勒手中,也称得上“子承父业”了。史蒂夫·米勒1966年成立了自己的同名乐队,演出至今。史蒂夫·米勒乐队多年来在美国售出了超过2400万张唱片,他本人则于2016年被选入了“摇滚名人堂”,与教父莱斯·保罗“会师”(莱斯·保罗在1988年入选摇滚名人堂)。
毋庸置疑,莱斯·保罗“电视特别版”吉他对于史蒂夫·米勒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是乐坛前辈莱斯·保罗与玛丽·福德使用过的特制吉他,并且本身音色温暖奔放,制作极为精良,深受史蒂夫·米勒的喜爱。不过,1960年代后期,美国已进入嬉皮士和摇滚的时代,审美观与1950年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为了黑白电视转播量身打造的吉他,外观上显得有些呆板和落伍。于是,史蒂夫·米勒决定为吉他赋予新的涂装。他找来了一位艺术家鲍勃·坎特雷尔重新设计吉他的外观。有趣的是,鲍勃·坎特雷尔原本是个滑板装饰画师。他为史蒂夫·米勒设计打造的装饰图案,完全跳出了传统音乐圈子的窠臼,天马行空,个性张扬,俨然为吉他带来的新的生命。它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世界最独特的一把莱斯·保罗吉他。
类似经过特殊描绘装饰的电吉他,在摇滚界名人中屈指可数。史蒂夫·米勒十分钟爱莱斯·保罗“电视特别版”吉他,带着它参加了1970年代自己最重要的若干电视演出,例如1974年的“午夜特别秀”。
史蒂夫·米勒堪称美国摇滚界常青树,如今虽年过古稀,仍活跃在舞台上。今年(2020年)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开馆150周年,为了表示纪念和祝贺,史蒂夫·米勒慷慨地许诺将莱斯·保罗“电视特别版”吉他赠予大都会博物馆。但这件历经四位美国音乐名家之手的珍贵乐器令他难以割舍,于是提出了一个特别的条件——这件乐器暂时仍会伴随史蒂夫·米勒演出,直到他彻底退休,才会真正摆放在博物馆内供人欣赏。
一件吉他,凝聚了“电吉他之父”的匠心,见证了美国从爵士时代过渡到摇滚时代,一甲子的时光中在多位重量级音乐家手里迸发出曼妙乐声,的确配得上大都会博物馆的殿堂。
高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