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瘟疫是一种恶性传染病,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纵观古代社会,瘟疫一次次袭来,可以说是一部人类痛苦史。那么,曾经发生过
瘟疫是一种恶性传染病,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
纵观古代社会,瘟疫一次次袭来,可以说是一部人类痛苦史。那么,曾经发生过哪些重大瘟疫事件?
一、雅典大瘟疫
公元前430年,一场大瘟疫席卷整个雅典。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较详尽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史称“雅典大瘟疫”。
自然灾害,战争,大规模传染病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三大灾难。现在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传染病对人的威胁已经没有那么严重。可是在2500年前的雅典,那一场瘟疫却差点使雅典变成了一座死城。
这场疾病几乎摧毁了整个雅典。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雅典的市民们生活在噩梦之中,身边强壮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异常恶臭的气味。 不幸的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强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医生发现用火可以防疫,从而挽救了雅典。
根据雅典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记载,这场雅典瘟疫使得全雅典三分之一的人丧生。就连创造雅典“黄金时代”的执政官伯里克利也染病身亡。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1、第一次流感大爆发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记述了类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纪,德国医学地理学家Hirsch详细列表记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来的历次类似流感的流行病爆发情况。明显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
后来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现过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规模流行病的情况。而对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详尽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后,文献中共记载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东欧人,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欧的“俄罗斯流感”,发病范围广泛,死亡率很高,造成严重影响。
2、第二次流感大爆发
1918年,一场致命的流感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尽管这场流感在美国被称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于美国,有可能是从猪身上传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导致50多万人死亡,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轻人。
平时流行的流感虽然没有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国也导致11万多人住院,3.4万人死亡。作为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感没有特效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有效率为70%至90%。由于流感病毒极其容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不一样,因此必须每年注射疫苗才能发挥作用。
3、第三次流感大爆发
世界上第三次流感大流行时期,是1957年开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亚洲流感”、1968年出现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发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罗斯流感”。
在1957年“亚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发流行期间,各年龄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尤为显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这两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个地区。
据美国公布的统计数字,在1957年“亚洲流感”流行期间,美国共有7万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间,共有3.4万人在美国因感染致死。
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苏联“俄罗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罗斯流感”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爆发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出现感染流行。
三、鼠疫
鼠疫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疫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目前已大幅减少,但在我国西部、西北部仍有散发病例发生。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疫情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
这次鼠疫542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队、船队在此聚集。因疫情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
鼠疫的影响范围随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众多地中海岸的国家和地区饱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时又称其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时,人们不知道这是鼠疫。
这次鼠疫流行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2、第二次鼠疫大流行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中叶,其起源众口不一。欧洲人普遍认为传染源是蒙古人带来的。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后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整个欧洲大陆因此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人鼠共患状况还时有出现。
此次疫情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四、狂犬病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仅仅百余年的历史,但明确的病毒致病的记载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疯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经被记录下来,但直到1885年,人们还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
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的试验,为狂犬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巴斯德从实践中发现,将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毒性已递减的液体注射于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五、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考古学家从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骨化石和埃及4500年前的木乃伊上,就发现了脊柱结核。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公元前403—前211年)上就有类似肺结核病症状的记载;西方医学先辈希波格拉底(公元前460—前377年)也曾对结核病做过描述。由此可见,结核病不但古老,而且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病。
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在历史上,它曾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曾经是危害人类的主要杀手,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1882年科霍发现了结核病的病原菌为结核杆菌,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仍然在全球广泛流行。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发现有效的抗结核药物,使流行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结核病还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结核病还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此外,最新资料表明,全世界结核病人死亡人数已由1990年的250万增至2000年的350万。75%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最具生产力的年龄组(15至45岁),全球已有20亿人受到结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为1%,即每年有约6500万人受到结核病感染。
六、天花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高。
被史学家甚至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在人类历史上,天花和黑死病、霍乱等瘟疫都留下了惊人的死亡数字。
天花原来只在“旧世界”(亚洲、欧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纪,它是西方最严重的传染病,但是在历史上的影响却比不上鼠疫,这可能是因为其受害者以儿童为主(约1/10的儿童因天花夭折),活下来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
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年5月28日宣布人类消灭了天花。在天花被彻底消灭之前,天花曾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天花消灭后,人们对如何处置天花病毒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
1990年,第22届世卫大会作出决定,将世界上仅有的天花病毒储存于俄罗斯的科尔索沃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还有美国的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 销毁天花病毒的最后期限仍没有明确。
2014年7月1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学家在搬实验室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6瓶被遗忘了几十年的天花病毒。
根据国际协定,全世界的天花病毒样本只能保存在两个实验室: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以及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国家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VECTOR),并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监督。
七、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登革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装腔作势,乃为描写登革热患者由于关节、肌肉疼痛,行走步态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数多达数百万之多。
1998年时,登革热已成为仅次于疟疾的最重要的热带传染病。在东南亚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趋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华南各省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流行。
2019年10月21日,孟加拉国卫生部门数据显示,孟加拉国登革热患者已达93807人,其中104人死亡。巴西卫生部近日表示,根据登记数据,2019年全国登革热死亡人数再次攀升。该项数据自1998年开始登记,2019年的数值达到有史以来第二高位。截至2019年12月7日共确认有986人因患登革热而死亡。
八、西尼罗河病毒
西尼罗病毒病是由西尼罗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近年来西尼罗病毒病出现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区域,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了威胁。这种病严重的危害是使人和马患上致命的脑炎,使鸟,鸡等死亡。西尼罗病毒最初是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地区一名发热的妇女血液中分离出来而被发现,因此得名为西尼罗病毒。
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感染这种病毒发病的病例。以后在以色列、法国、南非、阿尔及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刚果、俄罗斯都有过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的爆发。现在西尼罗病毒之所以这么被人重视,主要是从1999年开始,西尼罗病毒传入了美国。
1999年,西尼罗河病毒首次在西半球出现。8月,在美国纽约皇后区4平方英里的范围内,短短几天内有25人被感染,患者表现为脑炎,其中7人死亡。当年,纽约有62人被感染,除纽约外,美国4个州均发现病例。
2000年,西尼罗河病毒从纽约蔓延至邻近12个州。
2001年,病毒从东海岸向西、南蔓延,全国有23个州和华盛顿特区都发现了病毒。
1999至2001年,美国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病例共149例;2002年,波及44个州,共有4156人感染西尼罗河病毒,其中284人死亡。
2003年共有病例数7700余例,死亡166人。
2012年8月1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告称,截至7月底,该中心已接到241人感染西尼罗病毒的报告,其中4人死亡。
2012年8月12日,据美国德克萨斯州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州报告已有351例感染西尼罗河病毒,其中15人死亡。
2012年8月23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称,最大规模的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诸多地方爆发。截止到21日,全美有38个州报告了人类感染案例,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共接到了1,118个案例报告,其中41个死亡报告。
希腊疾病防控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8月2日至8日,希腊又有两名西尼罗病毒感染者不治而亡。据统计,2019年以来,希腊共发现35名西尼罗病毒感染者,他们的年龄在52岁到91岁之间。
专家认为,每200个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个可能引发致命疾病,但对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发脑炎直至死亡。
九、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2019年11月6日,美国研究人员领衔的科研团队获得一种艾滋病病毒新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在艾滋病病毒相关命名准则发布19年后首次确认新毒株。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十、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1976年6-11月。苏丹南部,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为53%。1976年9~10月间在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318个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85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继发者为医护和病人亲属。
1979年在苏丹的恩扎拉地区,发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67%。
1994年6月在加蓬的明克伯、马科库地区及热带雨林采金区,发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
1995年1月起在刚果(金)爆发流行。
1995年4月在刚果(金)基奎特市及其周围地区发生,发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继发病例多为治疗和护理人员,占所有病例的25%。
1996年2月-1997年1月在加蓬北部,发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
2000年8月-2001年1月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Masindi及Mbarara。共发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
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刚果共和国和加蓬,共发病123例,97例病死,病死率为79%。
2002年12月-2003年4月底,刚果共和国共发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病死率89%。流行原因与人类狩猎活动有关,与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接触而感染。
2005年4-6月,在刚果(布)发病12例,发现9例病人均死亡。
2012年7月31日(当地时间),乌干达发现三例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截止当地时间8月3日,已确诊53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至少16人死亡。另有312人被怀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离。
2014年,肆虐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病毒蔓延速度惊人。2018年7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刚果(金)于2018年5月暴发的埃博拉疫情正式结束。
陈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