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前段时间,我刚踏进办公室,就看到我的同事们聚在一起,在热火朝天地讨论什么。
走近了才发现,他们在听一份录音。
因为对方在外企工作,所以录音自然也是中英文混杂。
几句话可能就会出现一个英文单词,有些单词可能还听不清,我的同事没有在外企工作过,很难理解。
所以呢,A同事就求助B同事,B同事又喊来了C同事,才有了我进办公室看到的画面。
其实每个行业都有一些只有业内人听得懂,外行听不懂的沟通语言。我们把它称为黑话。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聊聊。
黑话早期是江湖帮派创作出的,用于内部交流的暗号或暗语。
它还有其他一些叫法,比如切口,比如春点、寸点、唇点等。
后来,黑话也指某些行业或地区内部用于交流,其他人听不懂的话。
比如,东北黑话,胡子,就是指土匪。
《林海雪原》里记载了很多东北黑话。像“蘑菇溜哪路?什么价?”“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比如,京津黑话,佛爷,就是指窃贼。
比如,赌博的时候,一方,就是指一万。
比如,江湖黑话,并肩子,就是朋友的意思。
比如,踩盘子,就是踩点子。
有一些特定的圈子也会用黑话。
比如,摇滚黑话,“甩头点”、“开件儿”、“缺的”等等。
“甩头点”,其实是指可以让观众甩头发的节奏,就是金属音乐中重音的拍子。
“缺的”,就是互相看不上对方的乐手。
还有现在比较受关注的互联网黑话。
比如,互联网公司的名字。
百度,有熊厂、狼厂、蓝厂之称。阿里巴巴,有猫厂、东厂、西厂之称。比如腾讯,叫鹅厂,比如搜狐,叫狐厂。
大厂之间也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
网上有个例子。
某个活动或产品发布前,要先做一下宣传。
大厂的同学,可能会说。“我们先开篇预热,拉高期待值,然后借势发酵,引起围观,为营销赋能”
如果不在特定的圈子,不了解语境。听到这些你一定会觉得云里雾里。
不过黑话既然由来已久,还在不断进化,就说明,它其实有存在的价值。
1)黑话是一种身份标签。
什么意思呢?
就是很多圈子都有一些只有自己人才能听得懂的语言。你会说这个圈子里的话,就代表你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会获得认同感。
比如,很多人刚进大厂的时候,可能不懂互联网的这一套语言体系,开会时一头雾水,跟客户沟通,对方一听你说话,就知道你是新人。
渐渐地,熟悉了互联网的沟通方式,也就拥有了互联网的人身份标签。
还有,比如警察,比如出租车师傅,比如厨师。都有自己的黑话。
你会说这个行业的语言,就代表是自己人。
2)有些黑话,有语言加密的作用。
比如,我们看很多谍战剧,双方接头都会通过黑话来分辨对方是敌是友。
你说天王盖地虎,对方回答不出,或者回答错误。那可能就不是自己人,需要小心了。
再比如,以前你去医院看病,医生的手写处方,就像鬼画符,汉字、拼音、拉丁文、英语、缩写、甚至别名混在一起,病人和家属是完全看不懂的。
但医生、药剂师一看就明白。
这其实也相当于给处方加了密,外人看不懂,行业内人一看就懂。
3)还有一些黑话,其实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什么赋能、拉新,就不能说白话吗?
很多时候,你不理解,很有可能是你们所处的语境不同。
比如,我们开始提到的外企的例子。
在外企,大家母语都不一样。你不仅要跟中国人沟通,还要跟日本人、美国人沟通。
所以,在这样一个公司,大家其实需要一套语言体系,在这套语言体系里,有些关键词需要大家都能理解。
比如,沟通的时候中英文混用,这样即使A英语说的不流利,B对汉语一知半解。但他们只要理解对方说关键词,也就能知道这句话的重点是什么。
还有互联网公司常说对齐、打通、赋能、心智等等。
这些话到底有没有用?
在用于行业内的沟通,是很有用的。
比如,你跟互联网行业的人说,你这个业务没有形成闭环啊。
他可能立刻就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他没有把业务从顺序变成循环。没有让用户从尾到头一直处在业务模式当中。
比如,互联网公司说的对齐,就是把双方的信息同步一下。
比如,A和B要合作,就要知道A的目标是什么?B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在这个语境,你说对齐、闭环、赋能,其实不会降低大家的沟通效率,反而会提高沟通效率。
但黑话,只适合同行之间沟通。
我自己在外企呆了很多年,除了外企的人,我一般不会中英文混用。因为我知道,他们听起来可能会比较吃力,甚至会降低沟通效率。
所以,不管你从事的是哪个行业,在跟行业外的人交流时,我建议还是尽量用他们熟悉的话,否则可能会增加对方的理解难度,增加交流成本。
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