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无论在政策提及还是媒体宣传,灵活就业这群数量已超越2亿的的就业大军都被频繁提及。灵活就业该怎么定义?什么样的人群会被归为灵活就业者?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展开分析一下。
我国为了扩大就业范围,促进就业发展,会将就业途径分为固定就业和灵活就业两种体系。固定就业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包括规定的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明确建立了稳定的劳动关系。
灵活就业与固定就业相对,指不同于建立在工商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通俗讲,就是没单位,无固定雇主,不签劳动合同,工作来去自由弹性灵活的工作模式,称之为灵活就业。
对比于劳动关系,固定就业明确规定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而灵活就业者与雇主之间,更接近于双方合作的关系。
灵活就业人员指的是未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但从事着个体劳动的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可分成三类,分别为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平台从业者。
个体工商户
一般特指没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体创业者。这部分灵活就业者多以个人事业为导向,从事着个体性强的创业项目,比如工商经营,小店主,加盟经营,网店卖家等。这部分灵活就业者自主掌控事业经营,并对经营自负盈亏。
对于个体工商户的身份判断,一般以是否依法注册了个体工商户为主。
自由职业者
事实上,自由职业的定义非常广泛,在灵活就业这一热词还未诞生前,会对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统称为自由职业者。
对概念进一步细分,一般特指社会化用工,平等合作的独立工作者为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者多集中在创意类、咨询类,或专业性强的职业类别。比如自由撰稿人、自媒体从业者、设计师、艺术家、法律顾问、税务顾问、心理咨询师、翻译员、技术工等。
自由职业最大的特点是以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独立工作者身份出现,以临时合作的方式为雇主提供商品或服务。即便签订合约,也仅仅就商品或服务进行签约,不对劳动关系进行签约。
平台从业者
互联网技术发展衍生的“数字经济”,也开始出现如共享出行、即时配送、直播短视频、到家服务、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电子商务等新的业态模式。
而庞大的平台体系下,也为无数的劳动者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如我们常说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专车司机、直播小姐姐等。这部分就业群体,为平台就业者。
平台从业者主要通过入驻相应平台,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并按件收费进行。平台充当的信息整合与分发的中介角色,同时对服务费进行比例分成。
平台从业者与平台之间同样属于合作共生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平台也不会承担平台从业者的劳动保障问题。平台从业者可自由灵活地选择加入或离开,也可以选择多个平台同时工作,工作时间与工作量也可自主选择。
无论是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还是平台从业者,灵活就业的兴起背后离不开的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像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成熟的技术,使得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获得了精准匹配,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
同时,灵活就业模式也为国家的“稳就业”,“保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再小的个体也能进入正轨的就业岗位。
根据今年国家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的交易规模已达33,773亿元,共享经济提供服务人数约为8400万人。
第一步: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单位,参保的人要携带好身份证和灵活就业证明到人社局窗口(部分地区为地税)并填写申请表。
第二步:审核成功后要选择缴费档次和方式,比如提供银行卡号定期扣费等。
第三步:缴费成功并申领社保卡。
虽然先行针对灵活就业群体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还在不断探索中,但关于灵活就业人群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险、劳动纠纷等问题上,却非常值得行业及社会投以高度的关注。
丁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