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小村里的京戏是有历史的。据老人们说最早成立戏班、采买道具、置办行头,是那些身在他乡有所成就的先人们发心促成的。在我的记忆里,各种戏服、头面、道具虽历经岁月,因质地考究、做工精良,仍可以传承数代。感恩不知名的先人们,他们早年间的默默付出,给小
小村里的京戏是有历史的。据老人们说最早成立戏班、采买道具、置办行头,是那些身在他乡有所成就的先人们发心促成的。
在我的记忆里,各种戏服、头面、道具虽历经岁月,因质地考究、做工精良,仍可以传承数代。
感恩不知名的先人们,他们早年间的默默付出,给小村的后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京胡(图片来自网络)
戏迷祖父
今天,仍然会提到风水。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风水先生看了我们家祖宗的坟茔,说:“这家祖坟的轮廓像一把胡琴的弓,这家人能出好乐的。”所谓“好乐”是指擅长音乐、热爱戏曲,有艺术天赋的意思。
我的祖父是个地地道道的戏迷,因祖父的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所以他是受过正统的私塾教育的人。
祖父年轻的时候,家境殷实,心灵手巧又酷爱京戏,闲暇时会制作多种乐器,会做胡琴、会制笛子、萧。那时家里的一整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乐器,京胡、京二胡、唢呐、笛子、萧等等…… 他自己会简单演奏几种,能唱上几段,但从没登过台。
因为心灵手巧,舞台上好多道具是祖父亲手制作的。比如一些寒光闪闪的刀、枪、剑、斧等兵器,其实是祖父用木头雕刻出来的,再涂上金属色的漆,与真刀真枪几无差别;舞台上需要写的字,也是出自祖父老人家的手笔。
先生和琴童
北方的冬天,因农事已结,得一季清闲。
一天,爱好京戏的祖父用一头骡子从邻县驮回了一位斯斯文文的先生。这是祖父请来的家庭教师,专门教他的二儿子,也就是我的二伯父学习胡琴。接连几个冬天,祖父都会请这位先生来家里久住,授艺。
二伯父当年是个十岁多点的孩子,因为年纪太小,他坐上琴凳,脚够不着地,腿悬在半空,但只要一抱上琴,即刻进入专注忘我的学习状态,先生一教就会,一点就通,在胡琴的演奏方面二伯父表现出过人的天赋。
京胡的魅力
传统京剧中,京胡的演奏注重与唱腔的配合,“琴师是不穿行头的演员” 。
出色的琴师演奏时,除了韵味、音准,更重要的是对京剧 “尺寸”的把握。所谓的“尺寸”是指京剧唱腔及京胡伴奏在板眼、节奏、速度、力度、劲头、气口等方面,精准的把握与契合。而这种“尺寸”的精准,是塑造人物,传情达意所必需的。
所以一位好的琴师与舞台上的“角儿”是互衬互托的关系,一位“角儿”能遇见与之契合的琴师也是难得的机遇和不浅的缘分。
出色的琴师
二伯父少年时第一次登台,台下的观众很惊奇,为什么只闻琴声悠扬,不见琴师到场。其实是他年纪太小,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二伯父成年之后,演奏水平已是远近闻名,他是一位托得住演唱的琴师,可以包容和弥补演员在演唱中的小小瑕疵。所以年轻演员与他搭戏心里很踏实,而追求完美的老戏骨会觉得与之配合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
那个年代,每天晚饭后,我们家门庭若市,成了戏迷们聚会的地方。
后来某剧团的一位“角儿”与二伯父合作之后,非要带他入剧团,但因为当时年代的种种限制没能成行。
二伯父凭着他对京剧的酷爱,对传统的敬畏,带着他的弟弟妹妹们,把所有天赋与才华,和对京剧的解读与表达,都奉献在小村庄的一场场大戏之中……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2021 12 03
李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