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其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这些主要目标分别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地缘环境,别称地缘政治,是1897年F.拉采尔提出的国防安全问题。
地缘环境认识我国的国防安全问题,要从我国的总体安全的需求、现实或潜在对手的战略利益及对华政策、我国的地缘环境和与将来入侵者的力量对比等各个方面,搞清楚我国安全利益表现什么地方,正确分析这些安全利益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战略提出哪些要求。
从周边的地缘条件来看,我国是一个难于防御的国家。这可以从我国在近代历史上屡屡遭受外敌入侵的事实得到说明。它的海岸线漫长,易遭到敌人的海上入侵。它的陆地边界多在高山、荒漠地区,气候恶劣,居民稀少,难于部署兵力进行有效防卫。
另外,我国发达地区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使其要害部位过于暴露,增大了对外敌空中或海上攻击的防御难度。这些条件以及上面谈到的周边国家的条件,使我国的国防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像一些大国那样,将入侵之敌阻于边境之外进行决战,也无法指望周围的地缘条件提供更多的安全屏护。
五个重大指的是
第一、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决定》同时还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决定》还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三统一”、“四善于”的具体要求,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从根本上理清了党与法的关系,把我国的法治同西方的所谓“宪政”进行了根本区别,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政治智慧。
第二、宪法权威和依法治国关系。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民主和科学的程序形成的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效力。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决定》提出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确定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树立宪法的权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法治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
第三、行政权力与依法治国关系。行政权力的效率与行政权力的滥用是一对矛盾,也是事关依法治国的大问题。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都在于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决定》针对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这些重大的部署,必将促进法治政府的早日建成。
第四、司法权力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司法权力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依法治国至关重要。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决定》提出的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完善司法体制,推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等,不仅具有理论新意,而且抓住了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可行性极强。
第五、公民守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决定》提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方案指的是针对事情或者工作事务的具体执行方式手段和策略。包括事情或者工作的执行时间、执行地点、执行方式、所使用的工具以及详细的执行方法等等。
方案一般在事前提前制定好的。
预案指的是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针对于可能临时会发生的事情而采取的紧急或者临时执行措施,预案具有临时性,是伴随事件可能临时发生而产生的。
常规巡察: 在一届区委任期内,完成对各街道、区委工作部门、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和区管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巡察全覆盖。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或者巡察整改情况,机动灵活开展监督。
采取市、区巡察组联动方式,统一部署、集中培训、强化督导,同时对市、区相关系统开展巡察。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