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首先明确一下:先有春秋后有战国。
先秦时期有夏商周三代。其中周分西周东周。我国进入东周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开始进入春秋时期(以孔子《春秋》所著时代而命名),此刻处于奴隶制晚期。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随之而来中国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这个阶段出现了“三家分晋”和齐国的“田氏代齐”标志着战国时期的雏形。中国也由此进入战国时代。战国时期主要有七个地方割据政权(周王朝虽为天下共主,但此刻已经名存实亡),最终由秦始皇灭掉其它六国,再次统一了华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崛起。年轻的亚历山大登基之后,马其顿王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亚历山大稳定国内局势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东征历程。从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东征。
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经历了伊苏斯之战、高加米拉战役、吉达斯普河战役等战役,占领了波斯、埃及、两河流域、亚细亚等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面积达到了550万平方千米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总面积比战国七雄的总和还要多很多,人口也超过战国七雄的总和。
亚历山大东征曾经一度达到了印度河流域,并且击溃了当地的政府,将该地区纳入到版图之中。亚历山大本来准备继续东征,结果军队内出现了流行病,官兵厌战情绪非常严重。亚历山大不得不结束此次东征,率领军队回到了巴比伦地区。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之后,开始策划远征罗马或者印度,公元前323年,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突然病逝。
亚历山大病死之后,依靠武力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瓦解。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活动也随之结束。
如果当时亚历山大没有听从官兵的建议,而是继续东征,并且成功地到达了中国,而且中途没有损耗,也没有阻挠。当亚历山大直接面对战国七雄的时候,他能打败战国七雄吗?我觉得亚历山大肯定打不赢战国七雄,估计本人也很难再一次回到巴比伦。
亚历山大帝国看起来轰轰烈烈,而且领土面积急剧膨胀。实际上亚历山大东征的规模并不是特别大,战胜的对手也不是特别多。亚历山大东征之初的总兵力不到4万人,其中3万步兵、5000骑兵。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从埃及出发再一次东征的时候,总兵力也没有超过5万,其中步兵4万,骑兵7000。亚历山大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也要感谢波斯帝国腐朽,其实亚历山大东征也主要就是灭了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东征的军队基本上以步兵为主。亚历山大的步兵能够依靠的利器便是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也是亚历山大手中最重要的王牌,也是取得东征胜利的最大利器。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马其顿方阵多次在关键时间起到了扭转战局的作用。马其顿方阵需要配合骑兵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威力,所以亚历山大还配备了5000—7000名骑兵。如果亚历山大与战国七雄交战的话,马其顿方阵也会是亚历山大手中的利器。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战国七雄的情况。
公元前324年左右,中国正好处于战国中期。当时秦国的国君为秦惠文王、楚国国君为楚怀王、齐国国君为齐威王、赵国国君为赵武灵王、魏国国君为魏惠王,韩国国君为韩惠王。当时战国并没有出现了一家独大的情况,也没有那个国家成为其他各国的公敌。当时,国家实力最强的是秦国、齐国、楚国,赵国依靠胡服骑射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当时战国七雄各个国家都有相当实力,各个国家常备军都在30万以上。各个国家的君主也都非常不错。
如果亚历山大来到了中国的话,从陆上面对的国家不是秦国就是楚国、赵国,遇到秦国的可能性更大。无论是秦国还是楚国、赵国,军队人数至少在30万以上。秦国可以动员60万军队,楚国可以动员100万大军,赵国也可以动员50万大军。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大国有极强的华夷之辨的思想。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便能将各国拉拢到自己的旗帜之下。如果亚历山大进入中国的话,无疑属于“蛮夷”的行列,战国七雄自然会联合起来对付亚历山大。
如果战国七雄联合起来的话,各国总兵力将会超过200万,刨除防守各国军队,能够用于对敌的军队也将超过100万。波斯帝国巅峰时期总兵力远没有那么多,直接用于和亚历山大对抗的军队更少。比如伊苏斯之战中,波斯帝国的总兵力也就是12万。
亚历山大想依靠不到5万兵力攻灭战国七雄根本不可能。亚历山大不仅无法击败、战国七雄,单挑秦国都费劲。秦惠王时期,秦国一次对外用兵的总兵力最多时也可以达到20多万。如果拼上国运奋力一搏的话,秦国出兵50万不成问题。
所以从总兵力上说,亚历山大想击败战国七雄根本不可能。
亚历山大能够依靠的马其顿方阵面对战国七雄的时候,也将失去应有的威力。
马其顿方阵若想发挥最大威力,需要骑兵护卫,需要聚集在一起,优势在于中近距离作战。一旦对手在更远的距离攻击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的战斗力会大大减弱。如果和马其顿方阵短兵交接的话,方阵会因为武器过长而威力大减。
如果马其顿方阵的阵型一旦被打散的话,威力将更加有限,手持五六米长矛的马其顿士兵行动将会不便。在这点上看,马其顿方阵跟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战法比较相似。春秋时期,晋国魏舒的毁车成行一役的作战方式与马其顿方阵就很相似。
马其顿方阵的战法及长处,对于波斯帝国来说是全新的战法。亚历山大利用全新的战法得以在波斯帝国横行无阻。但是马其顿方阵的战法对于战国士兵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战国时期,各国已经逐渐抛弃了战车战法,兵种演变为骑兵和步兵为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各国更是将骑兵战法运用到出神入化的水平。亚历山大不到一万骑兵,根本不是战国骑兵的对手。战国骑兵很快就可以将马其顿骑兵消灭,没有骑兵护卫的马其顿方阵威力又会大减。
战国时期各国步兵配备了大量弓弩,尤其是秦国弓箭更是当时一绝。秦国的弓弩射程可以达到300米,有效杀伤射程也在150米。战国士兵除了装备弓弩之外,还配备大量抛石器。弓弩兵和投石兵最喜欢的就是敌人扎堆行军,敌人越扎推就越能发挥最大威力。
马其顿方阵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便是远距离投射武器的出现,马其顿方阵进攻战国七雄等于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马其顿遇到战国士兵首先会被战国骑兵减除羽翼,然后再被战国的强兵硬弩射杀。亚历山大4万多马其顿方阵步兵,最后又能剩下多少呢。一旦马其顿方阵的阵脚被打乱,战国精锐骑兵马上就会冲入敌阵。一旦骑兵冲入马其顿方阵,这些手持长枪的士兵等于是骑兵的活靶子。
正式由于马其顿方阵的这些缺点,所以后来才会被被罗马军团打败。罗马军团战争理念难道能比战国军事战术先进?据说后来有一队罗马军团进入我国,被轻松击败。战国时期,我国的军事战术、战略思想远远领先于马其顿。战国士兵击败马其顿方阵的难度并不大。
亚历山大之所以班师西归,最主要的原因是军队流传疾病,而且士兵长期作战产生了严重的厌战情绪。如果亚历山大来到中国的话,马其顿士兵的厌战情绪将会更加严重,再加上军队内流传疾病,马其顿士兵的战斗力将会大打折扣。马其顿士兵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已经成为强弩之末。正所谓“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马其顿士兵已经强弩之末,而战国各国的士兵则早就已经养精蓄锐。战国士兵以养精蓄锐、枕戈待旦之师,面对强弩之末的马其顿士兵岂有不胜之理。
亚历山大来到中国,战线将会长达两万多里。亚历山大许多新征服的地区,并不非常稳固,亚历山大的后方并不稳定。如果亚历山大来到中国的话,后勤补给也会比较困难。
马其顿王国并不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需要有一定后勤补给。当时能够支撑起强大的后援支持的地方大多被战国七雄占据。亚历山大想实现以战养战并不容易,缺乏后勤保证的亚历山大很难战胜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各国的战术变化非常多,战争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长平一战便进行了三年之久,秦赵两国都险些被拖垮。如果战国七雄跟亚历山大形成拉锯战,缺乏后勤的亚历山大势必难以持久作战。最终也免不了失败。
亚历山大非常幸运,他生活在希腊一带。如果他生活在战国时代的话,估计第八雄也轮不到他的马其他王国。
我们知道,战国七雄是齐楚燕赵韩魏秦,除秦楚燕外,其他四国皆是新兴政权。秦燕因地处偏远,虽弱小,却免于被灭。楚则因不同于中原诸侯,幸存下来。其他四国便是诸侯“静”下来的结果。
周天子管诸侯,诸侯管卿大夫,上层只能管紧邻的下层,而不能隔着一层管理。周天子只能控制诸侯,而管不到诸侯的卿。
为何东周没有成为“七雄”之一,周天子心中的苦,谁懂?
周朝利用层级金字塔模式,牢牢把控天下。为控制中原地区,周朝营建洛邑,通过占据天下中心,达到控制中原的地步。
诸侯们拿着周天子的“开发证明”,带着自己的班底,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去的地方,不全是无主之地,姜尚的齐、周公的鲁、召公的燕,都是经过战争打下来的。
诸侯打下新地盘后,分封自己的属臣,于是各种各样的卿大夫开始冒头。新地盘意味着危险,也蕴含机遇——占据多大的地盘,诸侯自己说了算。
任何“封建”势力想发展,离不开两样东西:人口和土地。人口多,可以种更多的地,更多的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为何东周没有成为“七雄”之一,周天子心中的苦,谁懂?
诸侯的控制的人口,往往要超过周天子,不过这一点在西周末、春秋初的时候尚不明显,因为那时候打仗仅仅是贵族的事,军队组成最低的成分是士,平民只是杂兵。
周朝早期打仗,不会随意杀俘虏,只要投降,掏点赎金就没事了,毕竟贵族的生命可是很珍贵的,因此那时候的战争规模不大,也不没有后世的残酷。
周天子所在的洛邑,是天下间最安全的地方,四周围满了忠于周天子的诸侯,这也意味着周朝没有向外扩充的空间,周天子下面的三大阶层诸侯、卿大夫、士填得满满的,容不得他人插脚进去。
世界的本质是运动,只有动起来,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王朝也不例外。周天子的“动”是分封诸侯,诸侯的“动”是分封卿大夫。天下虽大,可土地总有分完的一天。
我们知道,战国七雄是齐楚燕赵韩魏秦,除秦楚燕外,其他四国皆是新兴政权。秦燕因地处偏远,虽弱小,却免于被灭。楚则因不同于中原诸侯,幸存下来。其他四国便是诸侯“静”下来的结果。
为何东周没有成为“七雄”之一,周天子心中的苦,谁懂?
强于晋、齐的诸尚不能幸免,更早陷于静止状态的周天子又如何能成为七雄之一,或变成第八雄呢?
韩赵魏齐有一个共同点——起步低,他们皆是卿大夫起家。为何起点低成为他们的优势呢?这就不得不提最为关键的一层——士。
春秋末期,活跃着大量破产的士。这些士没了贵族的财富和地位,沦落到平民一样的地位,却又间接提高平民的身份,使得平民对一方势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平民开始参与到各个阶层的活动中,不再局限于种地,最明显的便是在战争中的作用——谁的人多,谁就有优势。
周朝是层级统治,周天子、诸侯也有自己的士,却远远没有卿大夫拥有的多。拿一个不是很合适的例子。一个董事长管着一个总经理,可总经理手下却有十几个部门主管,光考虑人数的话,总经理完虐董事长。
为何东周没有成为“七雄”之一,周天子心中的苦,谁懂?
韩赵魏齐拥有众多的士的支持,于是纷纷“改朝换代”,顶替晋、姜氏齐。周天子距离士的距离,比诸侯更远,他又能怎么办,周天子苦,又有谁懂?
说到这里,提一句为何“百家”的人多游说于诸侯,而不去找周天子。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周天子门槛太高,一般人进不去。
秦国能变法,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它太弱。弱,意味着阻力少,可塑性强。莫欺少年穷,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这个少年将来会变成马云,还是小明。但谁会怕一个风蚀残年的老人?
为何东周没有成为“七雄”之一,周天子心中的苦,谁懂?
东周不是没变强的机会,只要它否定分封制,可权力阶层这东西哪那么容易打破啊!新兴的魏韩变法皆以失败告终,“分封制“最为顽强的东周,更不可打破了。
王朝的腐朽,如同周朝的分封,来自权力阶层的稳固。什么时候是能击败一个强大的拳击手的最佳机会?答:他的巅峰时期。因为他不能再变得更强。
六国亡于贵族政治,于是被秦汉消灭。秦汉发展中央集权,培养起世家豪强。三国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一直在同世家斗争。
战国七雄之前是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 即春秋 (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 中国历史阶段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三家灭晋。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战国七雄是秦、楚、齐、燕、赵、魏、韩。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陈成子陈恒(亦称田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公元前333年,为楚所败。
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三晋联盟中由于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三晋同盟瓦解,兵戎相见,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魏国,魏四面受敌,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韩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因有赵国作为屏障,亦得以保全。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齐、秦成为东、西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新兴诸侯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东西两大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将白起惨败赵军(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