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年轻人热衷的盲盒消费,如今已是不容小觑的市场。但近来,作为新生事物的盲盒也因行业乱象丛生频上热搜,亟待行业规范。此前,南都曾报道网上出现一种电子盲盒,可不限次充值抽奖,因涉嫌操纵中奖概率饱受争议(点击阅读)。记者实测发现,电子盲盒以小博大,
年轻人热衷的盲盒消费,如今已是不容小觑的市场。但近来,作为新生事物的盲盒也因行业乱象丛生频上热搜,亟待行业规范。此前,南都曾报道网上出现一种电子盲盒,可不限次充值抽奖,因涉嫌操纵中奖概率饱受争议(点击阅读)。记者实测发现,电子盲盒以小博大,具有成瘾性,却未限制未成年人消费。有法律专家认为,应在规范盲盒经营活动的同时更好地建立保护机制,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抽取实体和电子盲盒。
网友沉迷电子盲盒
质疑中奖概率被操控
安徽白领周小姐平时有收集盲盒的爱好。2021年12月30日,她在群聊经网友介绍认识了电子盲盒平台,此后便多次沉迷其中。“不到20天内,我共花费4000多元。”周小姐称,该盲盒平台有奖品回收机制,她将不满意的奖品兑成代币继续抽盲盒,“花了近一个月工资,损失了一半的钱”。
据了解,该盲盒平台主要抽取各类网红玩偶公仔,每次抽取价格从9.9元至159元均有,其中被称为“一番赏”的玩法颇受人欢迎。“一番赏”玩法将奖品分为多个等级,消费者可以用相对低的价格博取更稀有的公仔,不同等级的公仔会有不同的抽取概率。
周小姐认为平台的盲盒抽奖存在猫腻,“我每次连抽一停,后面马上有人会抽中大奖”。为此她找到客服进行理论,但客服仅回应“抽奖概率由系统设定”,拒绝了她的退款要求。南都记者此前曾调查发现,这类电子盲盒平台的抽奖机制普遍没有第三方的监管,无疑给暗箱操作提供了很大空间。网上有软件开发公司销售电子盲盒开发服务,宣称所有参数均可自主调控,中奖概率完全可由人为操纵。
周小姐接触到的某电子盲盒平台。
记者实测多款电子盲盒
未成年人消费一路绿灯
电子盲盒平台利用以小博大的心理,可充值成平台代币无限次抽取奖品,却并没有限制未成年消费。日前,南都记者实测了多款电子盲盒平台发现,从用户注册登录到支付环节,大多平台都没有未成年人核验机制和限制未成年人消费的提醒。
南都记者注意到,和实体店铺可以辨别并限制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不同,多数电子盲盒平台只需简单通过手机注册,便可在平台尽情消费,抽取盲盒。虽有平台有相关的“制约措施”,《用户协议》里有“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陪同下消费”字样,但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起到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的作用。
专家建议:
应加强未成年人盲盒监管
1月14日,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发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以下称《指引》),明确盲盒经营活动范围包括互联网、线下实体店以及自动贩卖机,并划出经营红线,提出了倡导性建议。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反不正当竞争处副处长吴艳东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该《指引》历时半年多调研,虽然不是立法,但对经营者极具指引意义。南都记者注意到,《指引》明确了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要求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征得监护人同意。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钢对此表示肯定。对于电子盲盒消费,胡钢认为,实体店铺盲盒应归于传统经济范畴,电子盲盒应归于数字经济范畴,虽都属于《指引》概括的盲盒经营活动范围,但在具体监管方法上存在区别,“电子盲盒较之实体盲盒,更容易准证券化、金融化,甚至出现疯狂‘割韭菜’的现象。未来需要加强市场与金融证券的双重监管,防范可能的行业性风险。”
胡钢认为,电子盲盒平台同样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因此也要承担起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的责任。他表示,涉及未成年人的盲盒监管也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监管的成熟经验与做法,建立相关身份认证系统、防沉迷、消费限额等机制与功能,以更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采写 南都、N视频记者 魏志鑫 陈杰生 实习生 陈佳琪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