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七窍是人类的感知器官,人们通过七窍来感知世界和认知事物。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也就会产生口、鼻、耳、目之欲,在主观上根据自己的标准,做出选择需要的和排斥不想要的。
混沌来自自然,没有七窍,虽然不具备视听器官,但依旧能感知世界。但若强行改变,凿加七窍,那就破坏了天道自然,也是背道而驰、不理性的残生伤性,是不可取的!这种“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辩证逻辑,是庄子哲思观念。
今天我们就来感悟一下记载在《庄子·应帝王》里混沌被凿七窍的寓言故事!
在上古时候,有三个帝王。其中处于南海之地,他的名字叫做“倏”。另一个处于北海之地,他的名字叫“忽”,还有一个处于中央之地,他的名字叫做“混沌”。他们都是各据一方的统治者。
“倏”、“忽”两个帝王在游历之余,常常相约到中央之帝“混沌”处相聚。而“混沌”天性善良,待人真诚。每次看到这两个远道而来的帝王,心里都会感到十分的高兴和快乐,作为主人的他,总是热情款待这两位游客帝王。
“倏”、“忽”两个帝王面对“混沌”帝王的真诚款待,心里感到十分开心和特别温暖。于是他们两个就商量,要好好地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深情厚谊和大恩大德。
有一天,北海帝王“忽”对南海帝王“忽”说:“倏帝,混沌大哥对我们太好了,每次我们来他这里,他总是好酒好肉热情地招待。只是,我们都有嘴,而混沌大哥却没有。如此美味佳肴,混沌大哥不能吃到,真是遗憾。不如我们帮混沌大哥凿一个嘴,让他也可像我们一样,尝尽天下美味,如何?”
南海之帝“倏”一听,认为言之有理。沉吟了一下说道:“忽帝所言极是,混沌大哥对我们如此真诚友善,我们确实应该做些事情来报答他。世上人人都有造化赋予的七窍,可是唯独混沌大哥没有!真不知道这些年大哥是怎么过来的?忽帝既然想为大哥凿一张嘴,不如我们好人做到底,帮大哥把七窍全部凿好。这样,大哥也就和我们一样七窍俱全了。”
北海之帝“忽”听了,说道:“如此甚好,只是,一次就凿七个洞,恐怕大哥会承受不了这种剧痛啊!”
听到“忽”的顾虑之言。南海之帝“倏”说道:“是啊,还是你想得周全。这样好了,我们每天只凿一窍,分七天进行凿完。七天之后,大哥就可以像我们一样,享受饮食之福、视听之乐和呼吸之畅了!”
“倏”、“忽”两个帝王商量好之后,获得“混沌”帝王愉悦的同意。说做就做,按照计划开始进行,每天为“混沌”凿一个洞(窍),到了第七天,他们终于凿完了最后一窍。正当他们准备让混沌大哥坐起来好好体会一下七窍全开的感觉,好好领略这个世界的美好……却发现,混沌大哥已经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记载在《庄子·应帝王》中。原文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其中寓意令人有太多的感悟。特别在日常事理中,倏与忽这种好心办错事的现象并不少见。
站在“混沌”的角度来看:混沌本是自然之态,受人尊敬,却因盲目跟风瞎折腾,最后玩死了自己。其实,“混沌”之举又何尝不是一种贪欲呢?
在上面这个寓言故事里,“倏”、“忽”两个帝王为了感激中央之帝“混沌”的友善和真诚,为了回报他的深情厚谊,计划了为中央之帝凿七窍。结果,事与愿违,把他们的恩人给弄死了。
这明显是出于好心,却办了伤害他人的坏事。单看结果,这真可以算是一个“两个帝王合谋弄死另一个帝王”惊天血案了。
庄子的这个哲理故事,不仅让人想起唐代柳宗元的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讲的是长安城边有一个驼背的种树人,人们叫他郭橐(tuo)驼。
他不管种树还是移植树,都能成功成活。而且经他培植的树,都长得高大茂盛。果实也都特别多。其他种树人即使暗中模仿他,也比不上他。
那郭橐驼种树为什么种得好呢?有什么诀窍吗?据郭橐驼自己说啊,他只不过是顺应树的天性种植罢了。种树的时候,树根要舒展,肥土要适量,树根下的土要用原来的育苗时候的旧土,最后筑土还要结实。这些正确的、应当做的都做到位了,就不要再动它,也就不用再去担心它。
在种树的时候,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种好之后就像抛弃它一样,放在一边让他自然茁壮,这样,树的天性就能保全。
很多人种树并不是这样。看到树根蜷曲不直,就粗暴地换了新土,施加的肥土不是过多就是过少。种完树又过于担心,早上去瞧瞧,晚上去摸摸,有的甚至划开树皮来看看它是活着还是死了。还经常摇晃树根,来判断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折磨树,那树又怎会不得病?迟早得死啊!
那么这两个寓言故事,对我们今人有何意义呢?当然有了,比如现实中,违背孩子天性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人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的起跑线也就被无限提前了。什么是正确的起跑线?一岁还是几岁或者是幼儿园吗?不不不,这些都太迟了!在有些鼓吹者的理论中,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就已经迟了一天!
由于这种功利性理论的作怪,也使一些心情浮躁的人开始盲目跟风。过早对子女进行识字补习。如果从短期看,小小年纪就掌握一些知识,这似乎是值得欣慰的。殊不知,很多人在为自己的这点小小成就沾沾自喜的时候,就已经悄悄地毁掉一双眼,一颗心,一种本性。
举个例子,近视已经成为很多儿童普遍现象,很多功利性的东西过早地腐蚀了他们的内心,使其失去原有的本真和天性。这种拔苗助长,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不仅毁掉的子女的眼睛和本性,同时也会为长大后产生厌学厌世埋下种子。
庄子的寓言故事除了文思精彩,其实非常深奥。如果能深入体会,其哲理思想在现实多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指导、警示作用。
小结:
以上就是《庄子·应帝王》里寓言故事引发的思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庄子讲“倏”、“忽”两个帝王好心办坏事,致死了中央之帝“混沌”这个寓言故事给世人的警示:天下万物各具天性和内在规律,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机械或强行去改变,否则就容易违背事理,好心犯下大错误。
也就是说,做事情一定顺应自然天性,不要违背天性和破坏自然。否则,即使是为了善意的创造美好,也可能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庄子》
往期回顾:
佛学典故:佛不渡人人自渡,心存善念,自得幸福圆满
庄子的人生哲学:有才未必能保全,能读懂,终生受用
不同人看《金瓶梅》,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感悟到什么
西游取经,写的不是经书,而是经历,你也是书中人
上古神话传说的十大巨人,夸父屈居第七,知道人没几个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