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上世纪50年代,我国首次确立了自己的国产轻武器装备体系,即以56式枪族作为我军制式轻武器装备。到了60年代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建设,开始尝试在轻武器方面进行自主研发,当时提出了通过院校、部队、工厂“三结合”的方式来研发新一代制式步枪,所谓的“三结合”就是在研发的过程中就进行测试和试制。196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制式步枪完成了设计定型,该枪被命名为63式自动步枪。
63式自动步枪在设计过程中提出了“步冲合一”的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既要有步枪的单发射击精度优势,同时也要具备冲锋枪连发火力优势,单发的射击精度要高于56式半自动步枪,但点射精度要高于56式“冲锋枪”。63式自动步枪在设计中参考了56半和56冲,但是在自动机构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变。63式自动步枪摒弃了长行程活塞的自动方式,选择了短行程活塞的自动方式,长行程活塞由于在自动过程中会猛烈的撞击后机匣,导致枪身震动过大,影响射击精度,而短行程活塞的自动行程短,带来的震动也要明显小很多,这也是当代多数自动步枪采用的自动方式。短行程活塞的自动方式是63式自动步枪最大的亮点,在我军下一代制式步枪81式上就继承了短行程活塞自动方式。
63式自动步枪为了提升单发精度将自动机的质量重心压低,带来的问题就是该枪的宽度很大,导致了63式自动步枪的木制枪身和机匣连接处过于脆弱,在使用过程中枪托开裂或断裂的问题频繁出现。63式自动步枪的机匣设计得也非常复杂,当时63式自动步枪的机匣采用的是锻造毛胚加二次加工工艺,由于在那个特殊年代,也导致了63式自动步枪的品控很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此外,63式自动步枪20发容量的弹匣对于自动步枪来说也有点不够用,火力持续性较差,这削弱了步兵的射击火力。
提起63式自动步枪多数人都认为该枪的射击精度很好,事实上量产的63式自动步枪单发的射击精度和56式半自动步枪并没有多大的差距(R50≤5CM),部分批次的射击精度还不如56式半自动。在那一特殊时期为了提高63式自动步枪产量,改变了生产工艺,机匣改为冲压制造,调整后的63式自动步枪精度更是大幅的下降,单发射击精度连56冲都不如,生产质量问题也导致了63式自动步枪小毛病非常的多,引以为傲的射击精度也没有多出色,而且该枪的生产成本要比56半还高。
从设计角度来看,63式自动步枪并没有多少亮点,作为一支60年代诞生的制式步枪,其设计理念还停留在40年代。该枪和美国的M14失败的原因非常的相似,但是M14使用的是7.62×51mm的全威力步枪弹,63式自动步枪使用的是7.62×39mm中间威力步枪弹,虽然M14被M16替代了,但是因为M14使用的是全威力步枪弹,直到今日该枪仍被美军当作狙击枪或精确射手步枪使用,从定位角度来看63式自动步枪就有点高不成低不就了。而且63式自动步枪的尺寸也适合机械化部队使用,全枪长1032mm,空枪重量达3.87kg,过长、过重的缺点非常不适合作为机械化军队的制式步枪。虽然在60年代我军的机械化水平很低,对于制式步枪的尺寸要求也比较松,但是长远来看,63式自动步枪的设计和我军的机械化建设方向是相悖的。
从实际使用角度来看,63式自动步枪无疑并不成功,其设计理念从一诞生就已经落后,因此63式自动步枪在我军中装备的时间很短,1976年我军已经开始大规模撤装63式自动步枪。但是从我国轻武器自主研发的宏观角度来看,63式自动步枪是新中国第一支自主研发的制式步枪,在自动机构上的创新为我国未来的制式步枪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轻武器设计经验,对于我国国产轻兵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陈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