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1955年,新中国举行首次授衔,55位高级将领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其后,1956年,王建安将军被补授上将军衔;1958年,李聚奎将军也被补授上将军衔,所以开国上将人数一共57人。
在57位开国上将中,授衔时军职最高的是萧克和李达,两人当时的职务都是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还有5人的职务可与萧克和李达相提并论,他们分别是:
张宗逊,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国防部副部长同级,只不过位次略低);
彭绍辉,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许世友,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大军区司令员和副总参谋长同级,位次低于副总长,更低于国防部副部长,但职权显然比国防部副部长大);
邓华,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
杨成武,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
那么,57位开国上将中,谁的成就最高呢?
开国上将中成就最高的是王震。
王震,湖南浏阳人,1922年从军,后退伍当铁路工人,受进步思想影响,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6军政委、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55年授衔时,王震的职务也很高,与萧克等上将相比不过略逊一筹,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铁道兵司令员。
1956年起,王震开始离开军队,从事地方工作,任农垦部部长。在任期间,他率领农垦战线十几万转业官兵、大批支边青年和工程技术人员,奔赴新疆、黑龙江、广东、海南、云南等地,披荆斩棘,白手起家,建设了许多国家生产粮食以及油、棉、橡胶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为新中国的农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5年,王震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恩来总理抓经济工作,发展国民经济,并于1978年连任副总理,1988年更是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其实,除了王震,开国上将中还有4人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他们的成就,可以说和王震不相伯仲。
第一位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开国上将是乌兰夫。
乌兰夫,内蒙人,早年受五四运动影响,投身革命事业,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后来到北京读书,受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影响,接触进步思想,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乌兰夫为内蒙古的和平、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55年授衔时,他就已经担任国务副总理,同时兼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所以,如果不论军职,授衔时,开国上将中职务最高的是乌兰夫)。
第二位开国上将是谢富治。
谢富治,湖北黄安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做过木匠、放过牛、种过地,也断断续续读过私塾,喜欢读书,大革命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并于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9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委、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政委。
55年授衔时,谢富治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虽然担任军职,但这时谢富治已经步入政坛,还担任着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之职。
1956年,谢富治被调入中央,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后担任公安部部长。1965年,谢富治任国务院副总理。
第三位开国上将是陈锡联。
陈锡联,湖北黄安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入党,曾任红11师政委、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
55年授衔时,陈锡联的职务也很高,任新中国首任炮兵司令员,后执掌过两大军区,先后任沈阳军区和北京军区司令员。
1957年,陈锡联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并于1978年连任,成为为数不多的担任过两届副总理的开国将帅之一。
第四位开国上将是张爱萍。
张爱萍,四川达县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5岁入达县中学读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受进步思想熏陶,于1928年入党,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
55年授衔时,张爱萍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9年起,张爱萍历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张爱萍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主要负责军事科技领域,后来还担任国防部长,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如果仅论级别,被誉为开国第一上将的萧克,成就也非常高,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副国级,和国务院副总理同级)。不过,政协副主席职权不如副总理,所以,萧克与以上五位上将相比,成就略逊一筹。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