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从东汉的孝廉科到魏晋的九品官人法,最终发展为科举制,科举制度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科举制:是以选拔高等官员为目标的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末结束,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作为一项制度,能存在一千多年,放眼世界历史都是极为罕见的现象。科举制是历代王朝统治者,驭民、加强统治、遴选人才、团结社会各阶层的有力措施,也是保证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手段。
任子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除了科举制之外,还存在比科举制更漫长的选拔制度,就是任子制,又称恩荫制度,指的是高官子弟凭借父祖的余荫,不经筛选就能获得官位,可以说是古老封建制度的遗风。
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为了网罗地方人才,故而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度,但是在九品中正制度下,具有推荐权力的不再是中央委派地方的官员,而变成了各州、各郡、各县所设置的专门执掌选举的中正官,中正官将区域内的人物划为一到九品的九个等级后推荐给中央,朝廷基于这一内部呈报授予官位,故而称为“九品官人”,也就是用九品任人为官之意。
八股文取士:明朝自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确定三年进行一次,并且推出八股文取仕,八股取士有一定的考核规定,比较规范,但规范随后变成了死教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使人们直接受统治于中央集权之下,使人无法培养实际能力,使创造力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推迟了历史的进步。
丁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