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有时候,在说到作为球鞋好爱者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加上一句“我买鞋就是用来穿的。”这话自己当年也说过,后来也确实是按照自己当初所谓的承诺,很“败家”的将买了鞋子挨个糟蹋,穿过的鞋零零散散的仍在家里的一角,而这个角落则越发变得热闹,加入这个圈子的球鞋也渐渐便多。
自从离开了校园告别了晃晃悠悠的日子,好像参加这些所谓体育活动的机会骤然减少,毕竟上班不如上学,不能随便旷课去踢球,逃班,那可是大罪。这样算来,每周两次踢球的机会就已然算得上频繁了。某日突然决定要为自己众多的球鞋算一笔账,假设每双球鞋的使用寿命仅仅100次,姑且认为厂商们的水准就这么不济,那么按照每周两次,全年全勤的频率计算,一双鞋也能为人民服务50个星期,已然超过一年的光景了。更何况球鞋的质量也远比100次要来的场球,我们是使用她们的次数却没有那么多。
这仅仅是一双球鞋的频率,如果一双变两双,上述的数字就会随之翻倍,如果是三双、四双、甚至更多,那么基本上最终的结果就是会分别跟每双球鞋来一个足够激情却转瞬即逝的蜜月期,然后将她们打入冷宫,再更换一个热恋对象。
其实无论是足球鞋还是篮球鞋,除非一些极为特殊的限定款式,否则这些功能性的球鞋都会随着上市之后时间的推延而慢慢降价,可能在不足半年的时间后,就可以走进商店用标签上面的一半的价格将这些球鞋带回家。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这些被称为“店卖货”的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价格相对低廉,而厂商为了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通常会为一款球鞋发售多款配色,功能性球鞋常有的大力度折扣,相对低廉的交易价格,充足的货源,多样的配色款式,因此一些爱好者同一款球鞋都可能有很多双。
鞋子多了,来源成本低了,而且又并非是值得收藏的款式,那自然要“秉承球鞋就是买了穿得”这看似正常的宗旨,随后我们和每双鞋子的蜜月期越来越短,而更换球鞋频率则越来越快。这种循环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物质的浪费,似乎又与身为鞋迷而标榜的“爱鞋如命”有些出入。从运动鞋的消费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对于球鞋的浪费,或者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消费,通常是指生活消费,是人们通过使用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建立在资源稀缺理念上的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讲求投入最少的资源,付出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而浪费则是对劳动产品和商品效用的占而不用或随便丢弃。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不计成本,不惜以牺牲大量宝贵的资源为代价。可以说,浪费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的经济行为。
现在想来,似乎确是扭曲了“卖鞋就是为了穿”的概念,从因为喜欢而买,因为喜欢而穿,渐渐变成了为了买而买,为了穿而穿,鞋子越来越多了,更换的频率越来越快了,但是似乎当年那种激动的感觉越来越少了。回想当初还会在闲暇时擦鞋的时光,感觉很近很亲切,但是想想又觉得似乎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这样对比下来,却不如不要去盲目秉承“买鞋为穿”的理念,毕竟在一段时间后,留下若干双全新的鞋子还是要比满是旧鞋来的要好一些。即便如帝王后宫三千,宠幸的对象也并非轮流坐庄,与其让她们都变成败絮,倒不如找到那些“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无颜色”的好好珍惜,没有机会穿出去的鞋子,不如就留在“后宫”冲个场面的好。鞋迷爱鞋,并非等于大量的买鞋,更应该是珍惜自己的每一双球鞋,毕竟当初将她购回,也是因为喜欢,既然如此何不好好珍惜一下。接连不断的短暂蜜月,倒不如去追求一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境界。
金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