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我出生于1937年。父亲原本是铁路上的学徒,在我刚出生后就响应国家动员,参加了抗日战争。几年间一直没有收到关于他的任何书信和音讯。我9岁那年,父亲回来了,我太高兴了!小小的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句话是‘原来,我真的有爸爸!’”
刚过完84周岁生日的金山区绿化专家魏凤巢深情地回忆过往历史。
1937年4月,魏凤巢出生。1964年7月,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分配到上海市园林局工作。1975年3月,她来到了石化这块荒芜的海滩上开始筹建绿化建设工程。石化由昔日的荒滩变成今日的花园城市凝聚了魏凤巢同志多年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从金山滨海绕着大堤路一直到卫九路,当时在距离吴淞口海平面的6米,沿着这条6米线围了8公里多,围起11平方公里的滩涂地。这个滩涂线里完全是黄沙、淤泥和盐碱。
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里搞绿化,怎么办呢?能够‘绿化’起来吗?"
1973年时就已成立园林绿化筹建组,并于1974年的仲春种树季节种了很多树,结果到了春天都不发芽,全军覆没。
老同志想打起铺盖回市区,而魏凤巢还想再试一下。她主动请缨,作为园林筹建组的新成员来到石化这片滩涂上,果断提出了“先改良土壤,后植树绿化”的指导思想。
"当时在8平方公里的范围当中布点139个,分3层取土,0到20点位、20到40点位、40到60点位取土,再化验土壤的含盐量,研究土壤含盐量多少时树能活,又有哪些树能活?这个任务在当时叫‘征服盐老虎’。盐碱像老虎,是我们绿化园林的拦路虎。
有人就问我,你去冒这个险干什么。我想,哪怕我就种成功一片柽柳,铺一点绿草坪,至少也是让石化绿起来了。"
她为人勤奋好学、质朴肯干,愿意啃硬骨头,喜欢与难题较劲。她与专题组的同志筛选出十多种对乙烯抗性强的品种,使“绿化禁区”也绿了起来,为我国绿化工作填补了一项空白。
"改良土壤办法我们用了很多,开沟排水,盐水稀盐、施有机肥、加隔离层、表层覆盖,还有就是客土,就是从别的地方拿来好的土灌在这。当时的沪杭路是很老的大堤,本来它也是海里挖起来筑成的,但时间长了,含盐量就很低了,可以作为种植植物的土壤。我们就想到把老大堤的土敲碎,挖起来覆盖到土壤上直接用。
可是老大堤历史很长,已经太硬了,都形成一条车来人往的路了。当时我们人工用钢钎去戳,一钢钎一钢钎的硬是把6公里多的老大堤戳成一块块的大土块,砸碎覆盖到盐碱土壤上。大家开玩笑说,人家说人造丝、人造棉,我们搞人造地。就这样,化工区防护林的基础就建起来了。
当时用钢钎的人手上都起泡,后来就用双重帆布的布手套保护。有一次我把手套放在泥地上晒干,后来一伸手进去,发现怎么里面有软糯糯、湿哒哒的、活动的东西。我那时候还年轻,还是个大姑娘,吓死了马上叫起来,把手套一扔。没想到里面爬出一只癞蛤蟆,现在大家还拿这事笑话我呢。
我们用人造土人工的人造地种了月季花、大叶黄杨,播种小的树木,一看还满像样的。月季开的红花,大叶黄杨球一排一排,一片一片也很好。
当时园林筹建组有块小黑板,上头都是写今天干什么,谁到哪里去。有一天,小黑板上出现了8个字‘班钟失灵,原因何在’,就是敲响下班钟以后大家都不走,还在那里干活。为什么?为了把工作做好,为了尽快种好绿化,实现石化厂区与废气、废渣治理,与绿化建设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目标,所以下班了还不想走。"
魏凤巢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先进女职工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金山区优秀离退休党员等荣誉称号,被称为“老黄牛”式的实干家。
1995年退休后,她继续发挥光和热,重新组建实验室,着手盐碱地筛选树种的研究,为漕泾化工区的绿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