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一、什么是博学之?
博学,就是广博的学习、广泛的学习,就是知识要学的多,但是,这个多一定是相对的,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多,而不是我们这个时代。
学习经典一个是通过读明白万事万物的规律,明白社会兴衰的规律,明白家族、个人他的成长兴旺发达,以及衰败的过程,同时也明白了我们整个人类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所以读经、解经是经史和参。
传统文化主要阐述的是道,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规律也要实证,这就是博学的意义,证明自己所学,细化自己所学,让自己掌握的规律变成可操作的方法。
二、什么是审问之?
审问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所谓审,就是没有观点,站在中立而公正的角度;第二层,我们都知道审问,就是探究根本,追问核心;第三层,自己要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找到别人忽视的角度,这样才有审问之的意义。
审问,不是审问别人,审问的对象是自己的内心,就是对照我们自己人生,仔细的去审查问难,我们学习了这些知识,有不明白的要去找,去追寻,不明白就不明白这就说明我们学的不深,要对照我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认真地研究,把它弄明白这就叫“审问之”。
三、什么是慎思之?
审问的意义是这种知识对我有没有意义的判断,我们很多人会轻易接受一些观点,也有一些人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慎思之就是负责接纳哪些观点,不接纳哪些观点的关键。
有些观点和知识我们需要接纳,有些观点和知识我们就要拒绝接纳,比如,老前辈的人生经验中善良而正义的追求方法,这些我们就需要接纳;老前辈的人生经验中也有一些取巧的方法,这些我们就不能接纳。
四、什么是明辨之?
对于一些学的这些知识明白了,一些观点接纳了,我们还要仔细的分辨,通过分辨,我们才能把这些知识和观点,放到我们的三观体系中,或者充实我们的三观,或者拓展我们的三观,这就是明辨之的意义。
明辩的意义还有知识和观点的重要层次,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这是选择并接纳的知识和观点吸收内化的过程。
明辨之就像我们家里布置一样,大东西放在那里,小东西放在那里,厨房的用品摆在什么地方、卧室的东西摆在那里,东西放对之后用起来就很方便,如果我们用一个大盒子,全放在大盒子里面,不管是大的、小的、厨房的、卧室的,最后用起来就很麻烦。
所以,明辨之就是把我们所学的内容在心中的细致分出来,放好位置。
五、什么是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四个步骤,合起来叫做:学问思辨,这是一个人把所学所想,在自己内部世界的运作,或者说在思维层面的处理。而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所思所得,做出在外部世界的表达、在行为层面的落地。
最后一个步骤,就叫做身体力行。笃行,笃定地履行、坚定地执行,这是践行学志的过程。
学问思辨、身体力行,这两个阶段加到一起,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身体力行,这就是孔子接下来又说的力行近乎仁,能把正确的理论、智慧的学问切实落到实处、用于实践,并且无论社会洪流如何起伏、人心思变如何动荡,都坚定不移地把正道去推行、去践行、去受惠于人,这才是有仁有义的做法,这才是博学笃行的完整。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