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关于人工合成淀粉的技术,我本来是不想聊的,但看到好多的文章简单地都将这项技术描绘成,“空气变馒头”,“一立方淀粉合成器等于5亩玉米产量”的时候,因为描绘得有些过分,我忍不住地就想要出来说两句。人工合成淀粉被视为未来我们解决粮食问题的一项具有
关于人工合成淀粉的技术,我本来是不想聊的,但看到好多的文章简单地都将这项技术描绘成,“空气变馒头” ,“一立方淀粉合成器等于5亩玉米产量”的时候,因为描绘得有些过分,我忍不住地就想要出来说两句。
人工合成淀粉被视为未来我们解决粮食问题的一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这个绝对是毋庸置疑的,而也因为这项技术确实令人震撼,所以一下子就弄得很多人认为这项成就有可能会获得未来的诺贝尔奖,同时,农业板块股价的下跌,其实也反映出了一些投资者认为这项技术的横空出世将会使某些农业技术失去价值,或者是将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
这大概就是很多人都比较关注的两个方面了。
获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以我个人的见解来看,先说第一个,这项人工合成淀粉的技术有没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我可以先说出我的答案,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但可能性很小。
人工合成淀粉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上的成就,排除了也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这项成就可以获得的不是化学奖就是生理学或医学奖了。
一般而言,诺奖颁给自然科学领域的,大都是倾向于基础科学上的发现,而不是某一项技术上的突破。
有些人说,能不能获奖,这个主要还是要看未来的这项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这项技术对未来的贡献(参考当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牛胰岛素,至少到现在证实,用处并不大)。
而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获诺奖人数为什么这么少,原因就是别人不在搞研发的时候,我们还在为填饱肚子而奔波,等我们终于可以填饱肚子来搞研发了,别人早就进入了研发成果的收获期了,中国人要大量地进入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收割期,估计还得再等二三十年。
毕竟研发成果的贡献程度也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所以主导实现人工合成淀粉的这项技术的人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有可能需要等个几十年。
可是,如果我们瞬间将时间拉到几十年后,因为这项技术而获奖的概率就会变得很大吗?
如果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在未来确实大有作为,完全符合社会经济效益,可以推广得开,也就是它会让一些农业技术变得没用武之地,那么相关的人获诺奖的概率确实是挺大的。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比较现实的角度上来讲的话,单单成本的问题就让人望而却步了。
能量利用率与固碳率的比较
从二氧化碳到最终的合成淀粉,虽说人工合成的能量利用率是光合作用的3.5倍,还有固碳效率的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8.5倍,但我们还得要从这漂亮的数据中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这跟你种出来的玉米,无论做成了什么食物产品,最终都需要在三两年内消耗完,也就是说,你从空气中固定下来的碳,因为固定的是属于快消品,你最终还是得利用并将它给放回到大气中的,所以这8.5倍的固碳效率,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
除非你用这项技术合成的淀粉,最终拿它们来做胶水或者是其他一些非完全分解类的用途产品。
但是如果人工合成的淀粉不拿来吃,而是用作其他非食用的用途,那合成淀粉的意义又怎么能体现得出来呢?拿去做其他的工业用途?
合成成本远高于种植
况且这合成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对生物技术不了解的人应该没什么概念的,那就是要用到昂贵的生物酶,虽说生物酶只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并不参与淀粉的合成,它是没有被消耗的,可以无限的重复使用,所以再贵又有什么关系嘛。
可实际上,虽然使用到的生物酶没有被消耗,但损耗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们必须要大量地混进淀粉的半成品中,然后去催化淀粉的合成,而在淀粉被合成了之后,它不带走一部分的生物酶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预测,假如天然种出来的质量较高玉米淀粉成本是7块钱一斤的话,而人工合成的那些成份单一,质量低的淀粉却反倒是远不止这个数了。
当然很多人都会说,技术的初期,什么都贵,未来成熟了,成本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这确实很有道理,我也希望未来会如此,但它成份单一,难以符合食用的需要,这也是个需要面对的事实。
营养成分太过于单一
所以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空气变馒头”,“一立方淀粉合成器等于5亩玉米产量”的问题上,馒头跟玉米中的主要成分虽然是淀粉,但淀粉也绝对不等于馒头跟玉米。
我们平时吃的馒头跟玉米本身还是其他的营养成分在里面的,我们现在用的淀粉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淀粉,它们还可以给我们补充多种的必要的营养,可是空气变出来的馒头呢?
人工合成淀粉的技术确实惊艳,但如果故意忽略一些现实的问题而把它描述得太过美好的话,那跟造谣有什么区别呢?
丁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