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导语:智齿,学名叫第三臼齿,通常在17-25岁时才会长出。智齿会对口腔健康造成伤害,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关于是否要拔掉智齿的争议。“问上医”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的健康知识告诉您该不该拔掉智齿。对于一些人来说,长智齿是好的。但对于其他很多人来说,
导语:智齿,学名叫第三臼齿,通常在17-25岁时才会长出。智齿会对口腔健康造成伤害,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关于是否要拔掉智齿的争议。“问上医”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的健康知识告诉您该不该拔掉智齿。
对于一些人来说,长智齿是好的。但对于其他很多人来说,如果智齿生长的不正确,就容易引起口腔疾病,需要被拔掉。
“据统计,95%的美国18岁孩子都有智齿,其中大部分的智齿都不太有可能发挥正常的功能,”美国特拉华州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牙科医学博士Louis Rafetto说道。
如果智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没用的,那为什么还要它?有一种理论与进化有关,原始人类需要一颗额外的牙齿来咀嚼食物:吃未煮过的、硬的食物,如根、坚果和肉。“我不是人类学专家,但我清楚地知道,过去人类对智齿的需求比今天的需求大得多,”Rafetto博士说。
虽然不常见,但是有些现代人天生就不会长智齿。为什么?很可能是因为在过去的2万年里,人类的颌骨和脸颊缩小了。
1/4智齿所引起的困扰
由于缺乏空间,所以智齿可能会朝侧边生长,只有一小部分会从牙龈上面露出来(称为“部分阻生智齿”),或者被困在牙龈和颚骨里面(“阻生智齿”)。
美国哈佛大学牙科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牙科医学博士Thomas Dodson说,露出的这一部分阻生智齿会滋生细菌,引起感染、蛀牙和牙龈炎。由于这些智齿没有在口腔里完全长出,所以很难保持它的干净,也很难除去细菌。完全阻生的智齿也会引起感染,并且会影响其它磨牙的生长位置。这会导致嘴里的牙齿向外生长,引起其它口腔健康问题。
即使当智齿完全露出牙龈表面时,它们仍然会对口腔健康构成威胁。重要的是它的生长位置。智齿在嘴里很难被容纳,很容易引起口腔问题:牙菌斑、蛀牙和牙龈疾病。许多人刷牙时或者使用牙线清洁牙齿时够不着它们。
2/4有了智齿会更聪明
牙医或者手术师会决定怎样处理智齿。当智齿全部长出来的时候就需要拔掉它。为了去除牙龈疾病,就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智齿会引起口腔问题,必须警惕口腔卫生并定期去看牙医。如果智齿显示出疾病或腐烂的迹象,那么牙医会强烈建议将它拔掉。
对部分长出或者全部长出的智齿来说,必须进行手术将它拔掉,Dodson指出。如果不拔掉智齿,那就需要经常去看牙医,进行X射线,以后需要彻底的清洁牙齿。时间长的话,花费有点昂贵,但这可能是一个昂贵的选择,但从另一方面说,这可能只是常规的牙科保健的一部分,你会得到其他28个健康的牙齿。
尽管你做了各种努力,最终还是要拔掉智齿。这是全世界的普遍做法。2004年的一项研究对芬兰20-38岁年之间的118人进行了观察。最初,85%的参与者都有智齿(通常是部分长出,完全长出),但18年后,只有31%的人仍然有牙齿。2009年的更新显示,智齿去除的比例在该研究发表后一年持续增加。
3/4智齿手术: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
Rafetto说在青少年时期最好检查智齿。牙医和口腔外科医生都认为智齿会引起口腔问题。如果引起问题,“在智齿引起口腔问题或者对口腔造成损坏之前去除它是最明智的做法”,他说。如果决定了要拔掉智齿,不要犹豫。手术对于年轻人来说并不复杂,因为牙根还不够牢固,手术就比较容易。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APHA)有不同的意见。该组织认为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去拔智齿,智齿并不会带来口腔疾病。APHA在2008年发表政策声明,所谓的“预防性切除”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必要的,只会浪费数十亿美元,而且会引起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Dodson和Rafetto快速回应,“无症状”并不意味着“无病”。在你感觉有任何疼痛或者其他症状时,都会引发牙龈疾病,他们说。
4/4智齿手术的潜在风险是什么?
任何手术都可能出现感染,也会出现因为使用麻醉引起相关问题的风险。Dodson说会有轻微的神经损伤,但通常都是暂时的。手术之后,会有疼痛和肿胀,外科医生会建议非处方止痛药,可能会根据你的需要开一个更强的止痛药。
怎样处理智齿最终取决于自己的决定。虽然它会花费一定的手术费用,却可能是牙齿健康的正确选择。在做正确决定之前,和牙医坦率交流是第一步的。
“问上医”是首个顶尖的用美国家庭医生智库为千万中国人提供权威、专业、一站式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智能平台。每个健康解决方案均来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有科学依据。千万用户之选,值得信赖!看病前,先问上医;看病后,再问上医! 问上医网(www.wen31.com)/APP限时开放免费会员名额,快快登录注册吧!每天收获权威健康知识,请关注微信订阅号“健康问上医”(JKwen31)。
原文链接:http://www.wen31.com/info/6637.html
更多牙齿健康的知识,点击这里:
王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