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拟定。(1)以身目、小便色黄,且短期内迅速加深,重度乏力,纳差为特征。(2)黄疸持续不退,色泽鲜亮或晦暗,或有呕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拟定。
(1)以身目、小便色黄,且短期内迅速加深,重度乏力,纳差为特征。
(2)黄疸持续不退,色泽鲜亮或晦暗,或有呕恶、腹胀、腹痛、尿少等。
(3)有疫毒感染者。
2.西医诊断: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及2012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肝病学会联合制定的《肝衰竭诊治指南》拟订。
有明确的乙肝病毒(HBV)感染证据,如HBV血清检测表面抗原(HBsAg)阳性、核心抗体(抗HBc)阳性,e抗原(HBeAg)可阳性或阴性;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检测阳性,并符合如下条件者:
(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2)黄疸升高,总胆红素(TBil)≥51μmol/L,但≤171μmol/L,且每日上升≥17μmol/L;
(3)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5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1.6。
(二)证候诊断
疫毒炽盛证:身、目、小便色黄、迅速加深,腹胀腹痛,口渴,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湿热内蕴证:身、目、小便色黄,腹胀脘痞,倦怠乏力,口苦、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大便多干结或黏滞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疫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泄火、凉血解毒。
(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水牛角、黄连、升麻、炒栀子、茵陈、生大黄、赤芍、蒲公英、金钱草、甘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饮食疗法:宜食甘凉,忌食辛辣、温燥动火之食物。宜清热养阴,润肠通便之品,如:绿豆、冬瓜、木耳、香蕉、西瓜等。
2.湿热内蕴证
治则:清热利湿、通腑解毒。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黄芩、赤芍、半夏、枳实、大枣、茵陈、栀子、大黄。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食肥甘厚味、助湿生热之食物。宜健脾利湿,清热通腑之品,如:山药、薏米、百合、银耳、酸奶等。可食用山药薏米粥。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结肠灌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
药物组成:生大黄(后下)10g、芒硝10g、虎杖15g、厚朴10g、枳实10g、赤芍30g、甘草6g。
适应证:肝衰竭前期合并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肝性脑病患者。
禁忌证: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严重痔疮伴有出血或大便失禁病人不宜此项操作。
操作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暴露臀部,下垫橡胶垫、治疗巾,抬高臀部臀部10cm。先以结肠透析设备先行全结肠清洗,连接、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管,显露肛门,肛管插入直肠20~30cm,用36.5~37.5℃温清水1000mL以上,废液自探头经另一管道自行流出后,再以37~40℃之间中药煎剂200ml行结肠灌注,注入药液后拔管,轻揉肛门,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中药直肠滴入
方药:大黄10g(后下)、赤芍10g、酒黄芩10g、白芍15g、茯苓15g、生薏苡仁15g、白及10g、乌梅30g。通腑解毒,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用法:隔日1次。
适应证:肝衰竭前期合并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
禁忌证: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严重痔疮伴有出血或大便失禁病人不宜此项操作。
操作方法:灌肠液温度与肠腔温度接近,一般在37~40℃之间。灌肠液剂量约120ml。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暴露臀部,下垫橡胶垫、治疗巾,抬高臀部臀部10cm。将灌肠液置于可调节滴速灌肠器中,排气、夹管,灌肠器下端连接一次性肛管。显露肛门,润滑肛管前端,肛管插入直肠20~30cm。灌肠液液面距离肛门不超过30cm,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节灌肠速度为80~100滴/分钟。灌肠结束后,取左侧卧位30min、平卧位30min、右侧卧位30min,后可去舒适体位。拔管后轻揉肛门,尽量保留药液1h以上。每日1次。如同时行结肠灌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则与之交替进行。
3.肝区红外线照射
可选择应用肝病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进行治疗。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于病床,暴露肝区,以红外探头照射肝区,并根据患者的感觉调整距离,每天1次,每次30min,15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治疗部位必须皮肤保持干燥,以免红外线、毫米波被水分吸收而不能进入人体。治疗时,注意将红外线及毫米波探头对准治疗部位再调节输出,以免辐射至眼睛造成损伤。
(三)西医治疗
参考《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包括抗病毒、保肝、改善微循环、降低内毒素血症等内科治疗。
(四)护理调摄要点
1.生活起居: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
2.饮食调理: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可进食高碳水化合物、低脂、植物蛋白为主的优质蛋白饮食及富含维生素果蔬。
3.情志调摄: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拟定肝衰竭前期临床疗效标准。
(一)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乙肝相关肝衰竭前期证候评分表见附表,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2.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3.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证候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疾病疗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参照《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2012年版)》拟定。
1.主要疗效指标:生存率(4、12、24和48周生存率)。生存率计算:生存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2.次要疗效指标:乏力、纳差、腹胀、尿少、出血倾向、肝性脑病、感染、腹水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生化指标提示总胆红素下降、凝血指标恢复、白蛋白水平上升。
显效:①症状、体征明显改善;②TBiL较原水平下降≥70%,PTA≥50%;
有效:①症状、体征均有好转;②TBiL较原水平下降≤70%,但≥30%,PTA≥40%;
无效:①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②TBiL较原水平下降≤30%,PTA≤40%。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01):55-61.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03):210-216.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
牵 头 人:宗亚力(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
主要完成人:
宗亚力(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
李秀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李 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何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