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以书之名#我有一个体验:越匮乏的东西人们越珍视,越充盈的东西人们越忽视。就像书籍一样,解放前和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图书出版量肯定没有现在多,但较之阅读的人群和读者群体,我们却没有之前的数量多,阅读的群体也仅限于知识分子之间了。至于读书的创
#以书之名#
我有一个体验:越匮乏的东西人们越珍视,越充盈的东西人们越忽视。就像书籍一样,解放前和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图书出版量肯定没有现在多,但较之阅读的人群和读者群体,我们却没有之前的数量多,阅读的群体也仅限于知识分子之间了。至于读书的创造性也不及之前了,之前我们以“知识就是力量”为阅读的宗旨,“知识改变命运”,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唯一出路;当然,读书改变命运在当代也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只是这种观念较之以前没那么重视了。有了些许功利,取得一张文凭就忘记了读书。我觉得这样不好,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时的事。不管你学历有多低或有多高都应该去读书、去阅读,因为学历低的人可以在阅读中提升自己,学历高的人可以在阅读中让自己的见解较之以前更深刻更高远,也可以让自己的心性更加成熟。读书对谁都好,因为读书就是提升,对知识对灵魂的提升。尽管如此,除过学生外当下成年人读书的又有多少呢?少,少之又少。
我们不读书都去干嘛去了?
当下的我们早把生活过反了,把白天当白天,把黑夜也当白天。白天吃喝晚上也吃喝,天天喊自己压力大,不是唱歌就是吃喝,不是酩酊大醉就是满嘴醉话,昏昏沉沉浑浑噩噩。把自己宝贵的业余时间不是浪费在应酬上就是浪费在酒桌上,有意思吗?不累吗?没意思,也很累,但是也没办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浮躁。或许浮躁不能够解释当下人的精神上的荒芜,再加上一个浅薄和庸俗才可以吧!我们八九十年代如饥似渴阅读的年代去哪儿了?为什么短短几十年我们就把人生的价值停留在房子车子和位子上呢?那我们精神上的绿洲还需要吗?
房子车子和位子是需要,但精神上的充盈更需要,有句话说得好:“有事柴米油,无事诗书画。”我们只做到了前半句,后半句却置之不理。不理行吗?或许您觉得不需要诗书画,但你的浮躁、庸俗、焦虑和压抑怎么办呢?难道也置之不理?不行吧!
为什么我们觉得压力大?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做不好事?
不读书的我们,常常把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不顺都归结为运气和别人和他过不去。哪有那么多的运气和小人和你作对?和你作对的往往是你自己,你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了,这叫德不配位。
可悲的是我们并未意识到,还在相信一些“成功学”和求神佛。如果成功能学来,那么讲授你“成功学”的讲师不个个都是“成功人士”了?!别忘了,他也是在你没到课堂之前,也是从书中把有关“成功”的概念和变数不知道默念了多少遍。如果真有神佛那也是一个爱读书的神佛,因为他们也是在你没磕头之前不知念了多少遍《金刚经》。
这个时代最不该的就是本末倒置,舍近求远,不求己去求人。你压力大做不好事为什么不去学习去提升呢?为什么不去向书本求教而去求人?岂不知,你求的那个人所学的知识正好是你家书房里书架上某一层的某一本书里。你之所惑皆因你不知所学,你所学惑自解。
知识不仅在网上更在书里,你为什舍书求网呢?
现在人谁不会上网?不得不承认,网络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我们获得知识开拓视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和平台。我们有什么不懂的不是“度娘”一下,就是去各大浏览器搜索一下,“答案”马上就来。但这个“答案”也只能是参考“答案”而不是准确的“答案”。很多时候我们查一个问题,往往得到的很多,“参考答案”太多搞得我们一头雾水,也不知道该相信哪个“答案”。
要是想得到“准确答案”该怎么办呢?去书籍上一查便知。对于一些很专业的问题网络上的答案未必就是“专业答案”,还不如去图书馆找相关书籍;即便它是“准确答案”也是人用“文字搬家”的方法发表到网络上去的,我们为什么事事求抖音、度娘和网络呢?为什么不去好好读一本书呢?
也许你觉得读书麻烦没有在网上查方便,那你能保证网络上的“答案”都是你想要的正确答案吗?既然不能保证,为什么不去找一本书去正解呢?或许有人说网上说得差不多就行了,差不多是差多少呢?有些事差不多就可以有些事差不多就不行,你总不能事事都差不多吧?既然不能事事差不多还不如去好好读书。
你看看航天技术和军事工业以及医疗教育上的专家,哪个是靠网络上查找答案培养出来的?网络只是一种技术和获得泛知识的途径,并不能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如果事事相信“网络思维”的话,你也只能做一个呆呆的痴儿了。
我们该怎么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话不知说了多少代了,我认为这话永远不会过时。
读书是修身养性的事,读书是获得知识与高人对话与先贤交流的唯一途径,读书是提升思维方式,提高认识壁垒的唯一途径;你不想随波逐流、不想人云亦云的话你只能读书。
深读是途径,精读是方法,运用是目的。不深读不知其意义,不精读不知其精髓,学不会运用等于白读。
遇到一本好书就等于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遇到一本好书就等于遇到一壶醍醐。你不虚心行吗?有人读书是走马观花,有人读书是孜孜以求,取其精义用其方法。有人读书读的时候书是什么样读完还是什么样。他只是读读而已。有的人读书读的时候是新书,读完就成“旧书”了。不是写写就是划划,不是用黑笔勾就是用赤笔划,有时候还写一些自己的见解。这是读到好处来不及找纸笔只能用笔划记要点和见解了。有的人心细,读书之前除了书之外还另行准备纸笔以便摘记精义。这是一个好读者。
我们对书该有什么态度?
对书的态度就是对人和对社会的态度。
有时候对人的态度比修养要重要得多。高修养的人未必就能看得起比自己层次低的人。人读书一为获得知识,二为修养,第三点最重要,就是修得一个好“态度”。你对他人的态度决定了你做人的格局和做事风格。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明礼、知礼、懂礼,最后达到一个有德之人。
何谓有德?悲悯他人,善待他人,与人为友与人为善。不要事事锋芒毕露,不要事事争强好胜,谦虚精神温和待人是你一生的“平安福”和“护身符”。只有对人有个好态度你读书的“德”也就修出来了。读书人对社会和他人应该有以上的态度,那么我们对书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社会对书的态度就是“包容”。支持它所反映好的方面,更要“包容”它所反映不好的方面。事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有时候,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更有利于“排毒”。“毒”只有让它现出来,才能用针挑破。
以书之名让你阅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没有书我们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好好去读一本书吧!她是一个可以滋养你灵魂的“保姆”,她是一个可以让你更加高尚的天使,更是一个让你成为有德之人的好帮手。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得一失之间。要养成手捧典籍自然睡的习惯,要养成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习惯。如果人人读书我们的生活还有那么多的烦恼吗?如果人人读书,我们离知识型社会还会远吗?
朋友,有时间去读一本书吧!闻着书香,翻着书页,也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是对自己灵魂最好的安抚和慰籍。书——让人妥帖的灵魂工具,你不能不读,不能没有。
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