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Q76:什么叫侵彻力?如何计算枪弹的侵彻力?A76:步、机枪的弹头有一定的贯穿能力,它不仅能够杀伤暴露的生动目标,而且对荫蔽在掩蔽物后边的目标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弹头贯穿障碍物的力量,称之为“侵彻力”。弹头侵彻力的大小,决定于障碍物的性质,
Q76:什么叫侵彻力?如何计算枪弹的侵彻力?
A76:步、机枪的弹头有一定的贯穿能力,它不仅能够杀伤暴露的生动目标,而且对荫蔽在掩蔽物后边的目标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弹头贯穿障碍物的力量,称之为“侵彻力”。
弹头侵彻力的大小,决定于障碍物的性质,弹头命中障碍物瞬间的动能,以及弹径、重量、形状和弹心的质量等。而弹头动能的大小,与弹头飞行的速度有关,速度快,侵彻力大。如果弹头的速度超过1,000米/秒,即使是铅制弹头,也能贯穿15毫米的装甲。随着距离的增大,弹头飞行速度减慢,动能相应减小。但是,如果弹头距目标太近,虽然速度很大,由于弹头遇到障碍物,会改变前进的方向或使本身变形,侵彻力反而会减小。
弹头侵彻力是用松木板试验得来的。在中等距离上放置若干块厚25.4毫米(一英寸)的松木板,板与板的间隔为10厘米。用步、机枪对木板发射10发子弹,然后检查每发弹贯穿松木板的块数,求出10发弹的平均贯穿深度,这样就得出弹头对松木板的侵彻力。按弹头贯穿松木板的能量,利用同样方法,可以计算出弹头对各种物质侵彻力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使用53式7.62毫米子弹,弹头在100米的侵彻力如下:
图片
障碍物名称 侵彻深度(毫米)
钢板 6
橡木板墙 450
砂砾 120
松木板墙 500
砖墙 150
泥炭层 2,800
土层 450
捣固的雪层 3,500
沙层 450
草堆 4,000
Q77:跳弹是怎样产生的?有没有杀伤作用?
A77:步兵轻武器射击时,由于弹头落点角度,或者命中角比较小,特别是在飞行路线上遇到了坚硬物体,弹头因前进的惯性作用,又从物体或落点弹起,这就是常说的跳弹。
跳弹跳起的方向和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它不受原弹道的约束。如果弹头遇到水平面的物体,只是因落点角度过小引起的跳弹(如:在硬土地、水面等),弹头跳起的方向,一般多数偏右、偏上。如果遇到的是坚硬物体,跳弹就不是这样的规律了,只能按照当时弹头与物体碰撞的情况而定。所以,命中角的大小,是产生多种跳弹的重要因素。用56式枪弹在海上进行射击试验,当海浪在三级、命中角为6°~9°时,100%会产生跳弹;命中角为10°~12°时,有80%产生跳弹;命中角为13°~14°时,有50%产生跳弹;命中角为15°时,有20%产生跳弹。
跳弹跳飞的距离,由于无法知道跳弹跳起时的角度,所以不便计算。如果弹头跳起的角度和偏离射击的方向不大,弹头飞行的距离较远;若弹头跳起的方向和角度较大,弹头飞行的距离多在400米左右。
跳弹具有一定的杀伤能力,尤其在目标前跳起的弹头。所以在步、机枪实弹射击中规定,战斗射击跳弹命中目标,可以计算成绩。但在基本射击时,为了严格要求,即使跳弹命中靶心,也算脱靶。
由于跳弹有一定的杀伤能力,而且飞行的方向和距离难以控制,因此在构筑射击场地,组织实弹射击,派遣警戒时,应考虑到防止产生跳弹的杀伤因素,以确保安全。
Q78:用曳光弹射击,飞起的弹迹是不是跳弹?
A78:夜间战斗,常会看到曳光弹拖着长长的尾巴,犹如流星划破夜空向天边飞去,有的飞抵目标后又向上高高飞起,然后才熄灭。这种飞起来的弹迹是不是跳弹呢?有的可能是,但大多数不是。
如果弹迹向空中高高飞起,而且与射线几乎成90°角,一般说不是跳弹。如果弹迹改变了射击时的方向或原射弹飞起的路线,与射线的角度大于或小于90°角时,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跳弹。
为什么弹迹垂直向高空飞起的不是跳弹呢?从曳光弹的构造看,弹头前部为钢心,曳光剂装在弹头尾部的曳光管内。发射时,火药点燃曳光剂,曳光剂边燃烧边随弹头前进。当弹头飞抵目标时,特别是目标设置在比较硬的土堆前,弹头的钢心因惯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侵彻力,或贯穿目标,或钻入土中。此时,曳光管被阻挡在目标或土层外边。由于曳光管随弹头前进时也有一定的惯性,这就会产生与前进方向相反的力量,加之弹头在命中目标时有一定的命中角,所以我们看到向空中高高飞起的往往是曳光管带着没有燃烧完的曳光剂,而不是跳弹。
.....................................
注释:
曳光弹是一种尾部装有能发光的化学药剂的炮弹或枪弹。发射后发出红﹑黄或白色的光。用于指示弹道和目标。一般用于重武器来修正弹道,一般来说子弹链每五发子弹编入一颗曳光弹,也就是说在黑夜中实际发射的子弹是你看见的子弹的5倍。
图片
曳光弹较其他子弹弹头不同之处在于弹头在飞行中会发亮,并在光源不足或黑暗中显示出弹道,协助射手进行弹道修正,甚至作为指引以及联络友军攻击方向与位置的方式与工具。
图片
曳光弹是一种尾部装有能发光的化学药剂的炮弹或枪弹。
制作原理
曳光弹由于弹尖有一层含有易燃化学物质,例如磷(phosphorus)或者镁(magnesium)的矿物涂料,因此在射出枪管后由于弹头以高速冲过大气,弹尖与大气摩擦形成高温而点燃这些矿物涂料使得弹头发出光亮。
图片
美国与北约的曳光弹头基本上以锶(strontium)混合镁进行弹道指示,在与空气剧烈摩擦的过程中发出耀眼的红光,并且通过镁的燃烧作用形成燃烧效果;所谓“穿甲燃烧弹”(armor-piercing incendiary ammunition)就是在铜皮包覆钨钢外层增加这一层涂料;俄罗斯与中国倾向使用钡(barium)作为弹道指示颜色,亦即在战况下如果曳光弹呈现绿色,就是来自俄罗斯或中国的曳光弹;如果是亮红色就代表弹头来自美国或北约组织。
图片
曳光弹作战应用
使用曳光弹的好处在于能够协助射手于光源不足或黑暗中修正瞄准目标,然而双刃之一体两面也就是会暴露出射手的位置,因此遭到目标还击或逃脱。针对这一点弹药制造商也提出新的解决方式,就是让弹药的火药减量,透过降低弹头初速到“延迟”点燃弹头易燃物质的方法,这样一来曳光弹就会在飞离枪口一段距离后才会开始指示弹道。
相关链接:
【步兵轻武器射击问答25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eJGYSnT/
科学尚未普及,媒体还需努力。感谢阅读,再见。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