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机会是有选择的权利,不同的选项构成了不同的机会。
成本是付出的代价,付出代价的大小决定了成本高低。
机会与成本结合,再放到时间轴上就构成了机会成本。
你买了一块牛肉,可以做成牛肉水饺,也可以做成萝卜牛腩。但是只要你做成了牛肉水饺,你就丧失了吃萝卜牛腩的机会,反之亦然。
你有10万块钱,你是选择买一部车还是去选择继续进修,就代表你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机会成本是从现在到未来,因为选择了这个而放弃了另一个而付出的代价。
与机会成本对应的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从过去到现在,因为选择了一个但到现在没有产生效益但付出的代价。
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是个人或企业最大的两个隐藏成本,决定了个人的价值和企业的利润。
举个例子:
你一个月前负责操盘一个项目,本来有3个方案可以选择,因为你选择了A计划,导致到现在没有产生好的效果。你已经付出了成本,但没有产生预期的效益,那么这就是沉没成本。
因为A计划是你选择的,如果你因为放不下面子,或者是最好的计划是B计划,但是你看不到B计划的价值,而依然选择继续执行A计划,导致未来项目的彻底失败。本来你有一个更好的计划可以去执行,但是你选择了一个错误的计划,这就是机会成本。
说明:
如果针对个人来讲,上图中的A计划、B计划可以看作是人的职业兴趣。
因为过去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所以没有大的成绩,这就代表了人生的沉没成本。
如果你感觉到这样一个工作,你已经干了5年10年了,不愿意再换了,于是你就开始继续做这个工作,一直做到退休,但是你会发现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庸庸碌碌的度过了。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机会成本。
如果针对企业来说,A计划、B计划可以看成是行业的选择。
如果企业选择错了行业,这个行业已经成了夕阳的行业,但没有快速的转型,就会产生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这就是企业最大的两个隐形成本。
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实际上是来自于决策的成本。
因为管理者的决策失误,导致了整个团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执行了一个错误的方案,而导致了沉没成本的产生。
本来可以找到一个更佳的方案,而没有找到这种最佳的方案,从而继续执行原来错误的决策方案,这就导致未来还会产生更大的机会成本。
我们再往大的方面去看。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也是一种机会成本。
所以说:机会成本无所不在。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努力比选择更重要!
你选择相信哪句话,就决定你的机会成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从汉末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令诸侯算起,经历了三国(曹魏、蜀汉、孙吴)、两晋(西晋、东晋)、十六国(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大夏)、南朝(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和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众多政权更迭,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为止,约四个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之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各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构成了这个时代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历史特点。 黄巾起义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魏晋南北朝历史.是秦汉秩序瓦解的产物。其起点,可追溯到公元184年的汉末黄巾大起义这场起义既是东汉末年乱局的开端,也是长期累积的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一方面。东汉末期的皇权不振和宦官、外戚等“寄生势力”野蛮生长,导致国家治理中枢衰朽不堪;另一方面,士族豪门持续扩张,形成了累世公卿和累世经学的权势垄断。特别是东汉豪族大量占田、匿户等,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也使得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民”不断流失。加上地方治理失效、频繁的水旱灾害,继而形成大规模的流民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累积,造成国家治理结构性失调和系统紊乱,最终激起民变。由此,引发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和地方割据,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整个社会陷入严重的无序状态魏晋南北朝历史变局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就这样倒了。 八王之乱宗室外戚相互杀戮西晋的建立,是司马氏及其亲附的世家大族互为依托、相互利用的结果。这次短暂的统一,可看成东汉的“回光返照”,但东汉末期国家治理的深层结构矛盾,一个也没有减少,且有不断加深的趋势。一方面,为回报世族大姓和亲附势力,西晋王朝对曹魏以来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加以改造。垄断选举制度,将官职品级与世族门爵的高低挂钩。同时.恢复世袭的五等爵制,并通过占田制等制度安排,承认世族大姓在土地、奴婢占有方面的经济特权和既得利益。由此,进一步强化皇族及名门望族中的权力垄断,使世族政治进一步固化,极大地助长了贪暴恣肆和奢侈风气,为门阀政治恶性演变开启了方便之门。 另一方面,吸收曹魏失权的教训,推行州郡解兵措施,裁撤郡国军队,同时大封同姓子弟为藩王,并鼓励藩王出镇领兵,以拱卫皇族,导致郡国守备薄弱,地方控制力下降,而诸侯藩王有领兵权,无形中为内争埋下了伏笔。西晋统治者的政治短视.在王朝中枢权力安排方面也有体现。晋武帝司马炎指定的接班人晋惠帝,天生憨痴,无力治理朝政。当时“天下荒饥,百姓多饿死”,晋惠帝闻之,竟问臣下:“何不食肉糜?”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素有干政野心,最后竟然勾结藩王作乱.引发宗室、外戚之间的内斗,酿成“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持续16年之久.宗室诸王相互杀伐,人民流离失所,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最终,诸王相继败亡,西晋国力也被严重透支,处于瓦解边缘。时人所谓:“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衣冠南渡皇权与世族的“弱平衡”西晋灭亡后,黄河中下游的北方地区为多个胡、汉割据政权控制。南方地区,经永嘉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南迁的中土世家大族的扶持下。定都建康,是为东晋元帝。东晋时期.是世族政治的“繁荣期”世族门阀地位优渥,在政治、经济上都拥有很大的特权。它们借用晋室的名义。占地封山,以致资财巨万、园宅广阔、奴僮数千。同时,垄断选举,以致形成“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局面为了维持门第的优越性,世族高门之间往往互为婚姻。且不与寒门子弟通婚,导致阶层封闭和固化。他们还看不起出身寒门者,“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 东晋末年.起于寒门的士人子弟逐渐在军队及实务部门掌握实权。最终,握有兵权的刘裕即皇帝位,国号宋,东晋灭亡,由此开启了南朝政局对南朝世族最终造成沉重打击的.是“侯景之乱”和西魏宇文泰攻占江陵事件。“侯景之乱”期间,建康及附近地区的士族子弟被杀、饿死者无数,“中原冠带⋯⋯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宇文泰占领江陵,对南朝世族子弟再次予以重击。等到隋灭陈、统一全国时.昔日繁华竞逐的江左世族已全然寂落无闻。 “五胡十六国”从部族走向成熟国家西晋解体后,北方黄河流域陷入长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涌人内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以及边地的汉人,建立了若干地方政权。北魏史学家崔鸿《十六国春秋》记载了其中16个国家的情况,故这一时期又被称为“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复杂、繁乱。大致而言,多数政权为胡人所建,少数为边地汉人所建。这些地方性割据政权初建时。权力合法性不足,或者奉前代王朝为正朔。或者遥遵东晋天子,在名义上向晋室称臣。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后,与南朝争夺天下正统,由孝文帝推行改革。一方面,大力推行均田令、三长制,强化北魏国家的经济汲取和社会控制能力,极大地改变了北方社会基层结构。另一方面.迁都洛阳,在鲜卑贵族中推行改汉服、用汉姓、习汉语、与汉族通婚等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此外,任用南朝逃亡过来的世族王肃.主持改定郊祀宗庙之礼。改定官制和律令,在国家治理结构、意识形态及宗庙礼仪等方面进一步向南朝看齐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北魏国家的基础能力,优化了治理结构。极大地推进了北魏的国家化进程。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国家的汉化进程一度出现波折,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进而转为北齐、北周。但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趋势,仍进一步向深层发展。北周宇文氏政权,依托关中地区的汉族士人,以《周礼》为蓝本,构建国家治理新体制;同时,大力推行府兵制,吸收汉人并赐鲜卑姓氏,让其加入府兵,促进了北方胡汉民族的交融,使社会形态得到新的熔铸,实现了从“部族国家”向“成熟国家”的历史跃迁,为隋唐帝国的最终统一,准备了制度上、组织上、文化上的条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暗的“乱世”。在此期间,连绵不绝的军阀混战和地方割据,持续不断的族群侵并、政权倾覆、频繁的人口迁徙和灾难。只有西晋短短36年,勉强算是名义上的“统一”,但其内部冲突和争斗亦极为惨烈。长达400余年的时间里,多重矛盾交错并织,形成了一个巨大而持久的“历史漩涡”,素为治史者所慨叹。正好今年上半年参加的公务员面试,现已上岸。
趁着我还有点印象,整理一下我个人的经验,接下来就按照面试的流程说说:
♥♥♥1.个人陈述——想的好,记录好,才能说的好
进入考场,考官念完注意事项后,第一个环节就是个人阐述,这个虽然不能说是整个无领导小组讨论当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但这个环节往往直接影响着考官对于你的第一印象,同一小组的其他考生也会通过你的个人阐述去对你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做一个初步判断,所以不可轻视。
在个人阐述开始前,首先强调一下审题的重要性。审题很重要,在进行思考的时候,就一定要把题干读清楚,要明确在个人阐述阶段需要做好什么任务,千万不要答非所问、问多答少或问少答多。这个在候考思考的时间就一定要看好,因为我们在平常练习的时候,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另外就是大家在思考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思考时间太短,审题的时候往往很仓促,一目十行看过去,经常会出现把自由讨论阶段的任务答在了个人阐述阶段的情况,这里一定要避免细节处出岔子。
在个人阐述阶段,我觉得有两个方面比较重要。一个方面是拿到题目后,如何快速形成答题的思路,也就是怎么想,这个需要大量的训练和总结,来形成自己的策略。另一个方面是怎么更好地表达自己所想的内容,也就是怎么说,这个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但也需注意一些小事项。接下来,下面我就自己的理解简单从这两个方面讲一下。
如何思考?拿到一个问题,如何迅速整理出思考的框架并形成论据和结论?具体到题目中来看,比如考题为排序类题目,那么首先应明确排序的标准是什么,紧接着根据标准对项目进行逐一分析,最终得出排序结论,在排序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标准的逻辑。这里,个人觉得标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到了自由讨论阶段以后,如果再加上选项很多、问题较复杂,就一定需要统一一个讨论标准,这相当于设置了一个讨论的框架,能随时保证在框架内进行讨论和比较,避免离题千里或各执一词。
如何丰富答题内容?我当时看的孟歌无领导实战课,不得不说孟歌讲的内容还是很有一套的,就实战性来说,是非常强的,老师的答题思路、审题方法、语言组织都是值得记忆和学习的。在这个课上,我把所有题型都练了一遍,仿照着老师讲的政府思路去剖析问题,分点作答。还有一些无领导的小技巧,比如抢话的招数、担任的角色等等,都能够让我在面试中稳定的发挥,提出新颖的观点,这也是我能拿下面试的第一的原因。
如何表达?这个是一个长期培养的综合素质,但在这里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小的技巧值得注意。关于语言表达的顺序,首先应该第一时间亮出你的结论,让考官和你的其他组员能够轻松地听到你的思考结论,而不需要在一段长而啰嗦的开头里去寻找,提出结论后。紧接着介绍做出这个思考结论的标准和理由,最后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重申一下个人的结论,防止其他组员在前面没听清楚或记录不全。
在个人阐述阶段,除了要想好、说好,还一定要记录好。在别人进行阐述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特别是在排序或分类等一些题目当中,务必要记录好别人的结论是什么,可以采取在草稿纸上空出一块区域,按发言顺序分别记录清楚,是几号组员发言,他的结论分别是哪些。要跟上别人的阐述思路,找出他们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在阐述选择或不选某个选项时,有没有一些新的思路或亮眼的表达,当他们阐述与你不同的见解时,他们的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是否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所以,稍作个小结,个人阐述环节要想好、说好、记录好。
♥♥♥2.自由讨论——站在上帝视角看全场
个人阐述过后就到了自由讨论环节,具体环节之间的衔接,会在后续章节中详细讲,这里主要按时间顺序的推进,讲一下自由讨论环节我自己的一些思考。
进入自由讨论环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开场和引导的问题,其实这和前面所提到的角色问题也有相通之处,要不要去抢第一发言的?抢到了第一个发言应该说什么?没抢到第一个发言又该怎么办?这里集中说下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抢第一个发言?
这里要结合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对其他组员的认知来选择。其实在前面的个人阐述阶段,你就可以对其他组员做一个初步判断,对自己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在小组内所处的位置做一个初步判断,如果你有自信而且准备也较充分,且有这个意愿和意识,那么可以去尝试着去争取这个机会,但反过来说,如果觉得自己把握不好,稳妥起见,也就没必要非要去抢这个发言顺序。
第二个问题是应该说什么?
这里在孟歌老师的课里也提到了,这里要避免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客套话一大堆,言之无物但无任何作用,另一种误区就是,接过话头后,仍在强调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又复述一遍。
实际上,作为自由讨论的开头,这里真正要发挥的作用是提出讨论的整体思路,且鉴于发言时间不可过长,那么就应当简明扼要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少说或不说套路化的内容。说的内容可以集中在选择标准的确立、时间的安排、解题思路的安排等方面,比如说多选题,通过统计大家在个人阐述阶段的表态,选项A每个人都已纳入选择中,那么这种无分歧的选项就直接纳入,再由分歧小的到分歧大的这种顺序进行讨论,由易到难解决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想争取不到第一个发言怎么办?
此时应当调整策略,认真听第一个发言组员的发言,如果这个人言之无物那么你可以接上话头,完成第一个发言角色的作用,如果第一个发言人员讲的并不全面,你可以及时做一些补充,做好辅助工作,如果第一个发言人员说的内容比较全面了,那么这时候就不适合再去画蛇添足做补充了,可以在这个思路上继续推进。
具体到自由讨论的具体过程中,有两个应当值得注意的事情:
第一个事情,我认为是要跳出讨论看讨论,站到上帝的视角去看问题,看现场的每个人,而不是带着主观色彩,要有把握宏观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明白,无领导小组讨论考察的是什么,应该说更看重的是讨论背后反映出的能力,并非是在讨论的具体事项或选项上,在讨论过程中,切忌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钻牛角尖,切忌在某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上花费过量时间。
在小组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你需要去思考大家的讨论是不是按照既定规划来的、现在讨论的话题有没有偏题、就某个选项的讨论是不是已经花费了过量的时间、大家在讨论中使用的标准是否与前面小组达成的一致相同。
如果讨论出现了问题就要及时提醒小组予以纠正,讨论偏题了要及时把焦点拉回来、讨论中有人争执不休要及时找到矛盾点进行引导。也就是说,既要保证小组按时完成任务达成一致,又能集思广益对议题充分讨论和思考,继而形成较全面的答案,这才是讨论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如果你能够从这个目标出发去引导小组讨论,那么也就能够在小组内有个好的表现。
第二个事情是超前思考,在讨论过程中你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讨论向前走,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必须提前就某些问题进行思考,如此才能在小组讨论推进到某个问题时第一时间提出供小组修改补充的“讨论稿”。
这其中,有些题目是在题干中就明确了所有的任务,对于这种,你可以在思考的阶段就准备充分,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题目可能在思考阶段你无法准备,比如说多选题中要求对所选的选项制定具体的实施对策,那么就需要在确定了选项后才能制定对策,如果你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前思考、做好准备,就能够掌握主动权、把握话语权。
♥♥♥3.总结陈述——有效组织发言
众所周知,总结陈述能成为加分点也可能成为扣分点,所以这里存在一定的策略选择。关于总结陈述,我觉得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总结陈述要不要练习?
答案很简单,当然需要,要争取机会练习,有些小伙伴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可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考试时候不会轮到自己去总结陈述,所以不用去准备,但考场上的形势是说不准的,说不好最后就是你来做总结陈述,加之总结陈述和前面两个环节有所不同,要做到有备无患。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选择总结陈述人?
这里,应该说是按不同情形而论的,要结合小组的分布、其他组员表现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如果同一岗位的竞争对手都在同一个小组内,那么经过前面的个人陈述和自由讨论,对于你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也基本有个判断了,那么这里就适合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来推荐总结陈述人,但也有可能,根本就轮不到你来推荐,但这里一定要提前就考虑到,如果别人推荐你的话,你应该怎么做,是应当接受还是委婉拒绝。
另一种情况,如果同一岗位招录人员较多,分了多个组进行面试,那么这里就相对简单一些,直接选择表达能力最好、思维最清晰、最能体现你们全组讨论成果的成员去讲,这样才能保证在这个方面,小组整体来说是不吃亏的。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由你来总结陈述你该如何办?
这里先说一下,在推荐和确定总结陈述人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推脱或另选他人的情况出现,但无论如何,不要变成了踢皮球的情况,这就意味着拒绝和谦让不能太多。如果是确定了由你来总结陈述,那么你在前期大家讨论过程中,一定要参与到了讨论之中,而且提前做好了讨论的记录,对大家的主要观点和分歧点有充分的了解。那么这时候再来做总结陈述,任务量就会小一些,而且会比较全面。
这些准备工作完毕后,就进入到总结陈述了(也有可能因为时间关系,并没有时间让你来准备讨论和酝酿就得开始了)。进入总结陈述,如何有效组织你的发言也比较重要,基本可以按照以下内容来组织:
|致谢的客套话不可少,但要简短,
|紧接着,简明扼要地向考官报告小组讨论的结论,
|再接着,就是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一个简短回顾,小组讨论的思路是什么,进行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主要的分歧点是什么,如何达成一致的,
|再接下来,就可以回到讨论的结论来谈谈小组如此选择,每一个选项的具体理由是什么,这部分所耗费的时间相对会比较多,如果时间紧张的话,建议这部分简短讲。
如此,整个总结陈述也就比较丰富了,也能够完整展现小组讨论的过程和成果。
备考的时候可以在论坛官方找到一些组织和群聊,可以线上练,线下练,每次练要明确规则,要完整地模拟,切忌随意混乱,每次练完后可以复盘,或者请坛友旁观后提建议。
说到这就结束了,各位加油哦!别忘了点赞支持一下子。
“厘清”事实真相”中的“厘清”就是“澄清;查清楚”的意思。
厘清是汉字词语,拼音lí qīng,即整理清楚的意思。
"厘"作动词用,有"整理、治理"的意思,该词带有文言文色彩,如"厘清、厘正"。
"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比如"理清头绪"、"理清思路"、"整理思路、清除障碍"等。
跳槽到新的公司工资比原公司要少,如果其他都没变的话,还去干嘛呢,做善事吗。
我之前有个挺好的同事,跟我是个老乡,他是做销售的。我们那公司有个总经理被调派去别的地方开分公司去了,然后在最后几天里,我同事突然被总经理叫去谈话了,意思就是说去那边开分公司,他就是第一批老人了,什么都好,只要想赚钱,这个决定是一个好机会。
总经理在给他画大饼,描述未来的憧憬,要是跟着他一起过去开新公司,肯定工资待遇都不会差。
我同事的情况是,现在刚好在谈恋爱阶段,家庭情况一般,所以说得靠自己努力奋斗才能赚到钱结婚养家。
所以我同事就义不容辞地辞掉原公司,跟随总经理去到北京这地方开创新天地了,后来过了两个月,也把他女朋友也接过去一起工作。
我们都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我同事和他女朋友应该能一直做下去的,毕竟总经理的能力我们都是非常认可的,跟着大佬干活应该也能分点肉吃吧。
没想到半年后,我同事灰溜溜的回到广东了,我觉得特别奇怪,但是我也不想问太多,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肯定是干不下去就跑回来了啊。
后来从其他人嘴里才知道,开公司哪有那么容易,要接受的压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住的,我同事一个南方人,又没有长期呆过北京,北京的人文环境和很多因素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够适应的了的,还要一下子适应高强度的压力。
说是开公司,那也需要业绩表现好了才敢去跟总公司要奖励了,要是做不好的话,哪里敢开这个口呢。
所以我同事刚过去那会工资特别少,再加上业绩不好,做的挺憋屈的。
虽然说他有经验,但是处在另外一个环境,你的经验未必能够通用,再加上刚过去和其他同事都要磨合,同事们都看他不太顺眼,而且容易墙头草,一边倒,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都不是很敢跟他打交道。
具体什么也不清楚了,单从这些片面的信息来分析,我觉得跳槽不是那么容易,有些人越跳越高,有些人却摔的很惨。
题主问的前总经理要求你跳槽,但是工资待遇比原来低,该不该去呢。我感觉应该分情况,要是情况好点,你的前总经理欣赏你,认可你的能力,只不过刚调过来工资没法给到太高,因为你在原公司的工资待遇本身就是已经算比较高的了。
你的前总经理有告诉你负责什么项目,做什么事情,然后承诺给你做完什么项目,或者做到什么目标的时候,就给你升职加薪的话,我觉得可以考虑,毕竟你自己心里有底啊,而且前总经理应该是知道你有这个能力去做到,所以才想到带着你的。
情况不好的话,就是你的前总经理在新公司待不住了,急需一员猛将来帮助自己,做出点业绩,新公司都没人靠得住,那就只能挖人过来帮自己的了。
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你可以考虑下,你自己的能力能不能为你争取到可观的收入,毕竟你的前总经理的能力新公司不认可,那样对你的前途是很有影响的,而且你是空降的,新公司根本就不太相信你们,所以说如果你有自信能够处理好一切,比你的前总经理还能处理的话,你也可以考虑过去,说不定还能得到新公司领导的认可,混个更好的职位呢。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前总经理认为你好骗,人家只是单纯想把你从原公司挖走,气气原公司,之前丢掉自己的这么好的前总经理。
现在前总经理混得风生水起,就是想干掉原公司,你就是一枚棋子,可有可无的棋子,这时候你就要慎重考虑了。
工作赚钱是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头等大事,有句话叫谁会拒绝高工资待遇呢。
原来公司的薪水这么好,工资高点自己和家里人生活也能好点,那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要个工资低的工作呢,还费力不讨好。
跳槽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啊!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