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1979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李大钊的女儿,作家。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
代表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
1979年11月27日逝世于协和医院,享年68岁。
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并将其处以绞刑,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三天。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5月10日,李星华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
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为党刻印革命传单。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参与营救被捕同志。
1932年初冬,因情况变化,她失掉了党的关系。第二年春天,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安葬父亲。
1933年4月23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星华同送葬队伍一起把父亲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父亲35天后,母亲赵纫兰病逝。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将母亲和父亲并排葬在万安公墓。
1935年12月,李星华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
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
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
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
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
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失明后,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她去世后不久,1990年《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出版了,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又名《白族民间故事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
张巡:安史之乱中,张巡以数千人的兵力坚守睢阳城,与13万叛军前后进行了大小400余战,杀死敌将 300人,士兵12万人。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最后城破,张巡与麾下部将36人一起殉节,留下了唐王朝最悲壮的一幕。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董存瑞:1948年5月1日,第11纵队从朝阳地区西进,兵锋直指热河省会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25日,隆化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担任爆破组长。在全连战斗动员会上,董存瑞代表全班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战斗开始后,他带领战友们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此时,离发起总攻仅15分钟。在这关键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他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呀!”将暗堡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承蒙邀请,提到长春,很多人都会被它独特的城市气质所折服,长春不但是中国民国时期最早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之一。而且还是闻名世界的长影城,闻名国际的雕塑城,还有着亚洲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净月潭。长春可以说承载了太多蜚声世界的荣耀和光环。
虽然从1800年建城至今,仅仅二百年的时间,长春市依然成了闻名世界的文化城市,闻名全国的“长春四老”便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诠释。
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讲下,闻名全国的“长春四老”究竟都包括哪位?
于省吾、罗继祖、丁盛文、孙晓野被誉为“长春四老”。
“长春四老”皆是国内知名学者,不仅字写得漂亮,而且学问与人品俱佳。
先 从于省吾老先生说起。于老先生是中国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泰山北斗式学者,也是吉林大学历史系闻名世界的教授。
而罗继祖老先生,更是中国最著名的金石学家罗振玉老先生孙子,在金石学,文献学和东北史方面的研究堪称翘楚。
而丁盛文老先生则是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书法家。
而孙晓野教授,原名孙常旭,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汉语词汇学家、书法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综上可以看出,“长春四老”这个荣誉称号背后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实力和文化价值,可以这么说,长春四老都是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至今仍被人们所深深怀念。
最后问下大家,有接触或了解过“长春四老”的朋友们,可以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下呀。
1、邱少云
(1)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2)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3)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4)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
2、董存瑞
(1)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2)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
(3)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4)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5)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3、黄继光
(1)黄继光(1930——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
(2)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3)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
(4)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4、杨靖宇
(1)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是我国的英雄。
(3)杨靖宇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喊话劝降,对方“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对方才“被打倒而绝命”。
5、李大钊
(1)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
(2)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
(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4)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
(5)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6)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
娱乐圈哪些明星家世显赫,令人深感意外?我觉着83版《射雕英雄传》杨盼盼算一个吧。
再有就是“上译”公主刘广宁,刘广宁小时候还被影星胡蝶抱过,登门造访的都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这种级别的贵客。
今天小编给大家盘点几位低调而奢华的明星,他们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家世背景?
一、83版《射雕英雄传》穆念慈,杨盼盼奇特的人生83《射雕》剧中,杨康是王公贵胄,穆念慈是寒门孤女,但现实生活中是反的。
苗侨伟十七岁那年父亲身患癌症,不得已辍学,当了三年木匠,但杨盼盼却是官宦千金。
杨盼盼在中国影视圈是个奇怪的存在。
原本我一直以为她跟师兄惠天赐一样,自小在京剧班过着孤苦伶仃的非人生活,每天一睁开眼就被别人打。
2012年秋天,惠天赐去世前接到的最后一部片约是杨盼盼打来的电话,由她监制的《六个陌生人》,那个时间段只有这个小师妹还惦记着这位落魄潦倒的师哥。
惠天赐系满族,正黄旗,老姓叶赫那拉,祖上是山东名门望族。曾有人推测惠家与慈禧的父亲惠征沾亲带故,这一说法没有得到惠英红的证实,但惠家当年确实富甲一方。
现如今上海一家医院的别墅群原来是惠家的。举家迁至香江时,一家人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三岁的惠天赐和上面三位哥哥每人身边配备五、六个保姆。后来爸爸的钱被人骗光,不得已将他卖到戏班。惠天赐某次喝醉,哭着对妹妹说道:“为什么当年被送走的人是我?每天一睁开眼就被师傅打!”
这个京剧科班叫春秋戏剧学校,林正英、罗家英、萧芳芳、陈宝珠都出自这里。许多学生身世都很可怜,比如尊龙,是捡来的孩子,至今不知生身父母是谁。但杨盼盼不一样,她可是身娇肉嫩的富家千金。
杨盼盼的外祖父、外祖母都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杨盼盼的外祖父魏道明1919年二十岁赴法国留学,1925年二十六岁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留法博士。在校期间,他与名媛郑毓秀结为伉俪,毕业后,二人回到上海在法租界开办律师事务所。1927年,二十八岁的魏道明出任南京政府司法部主任秘书,1930年升职南京市市长,时年三十一岁!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魏道明出访欧洲各国,四处发表演说,揭露日本侵略东北罪行始末,为抗战宣传做出了正面积极的贡献。
1941年,魏道明被委任为中国驻法国大使,但他并没有履新,而是接替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在任期间,魏道明签署了著名的《中美新约》,废止美国在华“治外法权”,令国人扬眉吐气。
而杨盼盼的外祖母郑毓秀更是传奇,文武双全,曾被誉为民国第一女刺客。
1891年3月20日,郑毓秀出生于广东省新安县西乡屋下村,即如今的深圳宝安区西乡。
她的父亲是户部高官,家境十分富有。1905年,十四岁的郑毓秀东渡日本留学,经廖仲凯举荐加入同盟会。1911年,二十岁的郑毓秀协同京津同盟会分会的同志,一同参与策划刺杀袁世凯行动,后计划有变,行刺目标改为良弼,最后刺杀成功!一时间名声远播。
1925年,她与丈夫魏道明在巴黎大学同时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女法学博士,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博士,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律师。
1926年,爱国志士杨杏佛遭逮捕之后,郑毓秀挺身而出,为杨担任辩护律师。法庭上,郑毓秀凭着出色的才智,侃侃而谈洋洋洒洒据理力争,最后杨杏佛被当庭无罪释放。
而杨盼盼的妈妈则是与周旋同时代的大上海女明星,艺名“古寒”,活跃于当时的话剧舞台,代表作是1941年电影《龙潭虎穴》。
古寒姑娘不靠祖荫,自食其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她不仅严于律己,对待女儿杨盼盼亦是相当“刻薄”。女儿四岁起送她学武,六岁送她进京剧班,杨盼盼吃尽苦头,却也有苦尽甘来的一天。长大成人后,她成为受人尊重的功夫明星!
二、高干子女胡茵梦李大师生前几乎骂了前妻一辈子。2003年4月21日胡茵梦生日,李大师罕见现身,亲手捧上一束五十朵玫瑰,转身就在《鲁豫有约》里讲胡茵梦坏话,“哈哈,她还挺感动呢,其实我在嘲讽她已经五十岁了!”
不知什么仇什么怨?
事实上二人的婚姻李大师算是高攀,胡茵梦实乃下嫁。
在老李经手的“不计其数”的女人当中,胡茵梦家世是最好的。
胡茵梦长相甜美、气质超凡脱俗,1971年,当她从辅仁大学德语系肄业时,男生们仰天长叹——“从此辅大没有春天。”
胡茵梦的父亲胡赓年很有些来历,原本也是一满清遗少,老姓瓜尔佳氏,后来成为民国政坛一颗耀眼的新星。
(注:胡赓年抱着才出生七天的胡茵梦)
胡赓年1907年4月22日出生于沈阳,幼时家境十分富有,他才出生两个月父亲亡故,两岁时,母亲由于一些家庭琐事与人置气,吞下鸦片自杀身亡。
从此胡赓年过继给远房表舅臧式毅抚养,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臧式毅原本是张学良麾下参谋,张作霖皇姑屯被炸身亡时,是臧式毅与刘尚清进言“秘不发丧”,但数年后,臧式毅卖身投敌、沦为伪满四大汉奸之一,这令胡赓年十分愤慨!
虽然表舅对自己有养育之恩,一路供他念完小学初中,后来留学日本就读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但爱憎分明的胡赓年还是以民族大义为重,荣华富贵不要了,连夜奋笔疾书,向前来东北视察的李顿调查团呈文,揭露溥仪傀儡政权的真相!
随后胡赓年毅然出走东北,投身抗战阵营,因揭批表舅有功,一上来就被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真是圈子决定人生。
至1945年光复,胡赓年衣锦还乡,升任沈阳市市长、旅顺市市长等职。等于老蒋将原来臧式毅的地盘儿赏给了这个表外甥。
而这个时间段李大师的父亲还在长春营城子煤矿担任总管,已经是老爷子的高光时刻了。
三、爸爸是船王,就给他留下了一把雕花椅子1949年1月27日晚六点,大批高官阔太拿着用金条换来的船票,于上海港挤上一艘早已客满的轮船——太平号。由于超载及未开航行灯,当晚于舟山群岛一带海域撞上荣毅仁哥哥荣鸿元的“建元轮”。船上1000余名乘客仅幸存73人,余下全部葬身大海,这起海难被称为“中国版泰坦尼克”。
死难者中名人不计其数,有袁世凯的孙子袁家艺、神探李昌钰父亲、女富商龚如心的父亲等。
这位倒霉的船商叫蔡天铎,他生了个儿子,叫蔡康永。
蔡天铎败就败在太重感情,先前一位朋友摸上门来,说自家保险公司没有生意求关照,于是蔡天铎推掉许多外国保险公司,将好处给了朋友。结果船出了事,这位损友第一时间宣布倒闭,你蔡天铎自负盈亏好了。
蔡康永至今仍能记得各路债主打上门来、父亲尴尬万分的惨状。
金山一般的万贯家产,到了蔡康永这一辈,只留给他一把雕花木椅。
好在这位爸爸历经如此惨境,并不改凌云之志,心若在,梦就在,奋发图强,后来成为名震宝岛的大律师!还能有钱供自己儿子出国留学,就读加州大学洛杉矶影视分校,还拿了个硕士,也叫结局圆满。
四、“上译”刘广宁,外交官家中的小公主刘广宁在“上译”有个外号,叫“小笨媳妇”。
大家伙儿都说,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动手能力太差。
心灵手巧的邱老师会打家具,沙发立柜做得那叫一个地道,做小工艺品也不在话下。
有段时间上海时髦用水晶玻璃丝编各种小工艺品,邱老师就自己编了一个蝴蝶,刚编到一半,路过办公室门口的刘广宁羡慕不已,就用剪刀剪了一段,自己回去也打算编一个。
结果邱老师发现后急得直拍大腿——“这个小笨媳妇啊,你剪走一段,我怎么编啊,蝴蝶报废了。”
刘广宁在生活方面确实有点小白,因为她幼年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身边保姆三、四个那种。
他的祖父刘崇杰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官,1906年二十六岁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任驻日使馆一等参赞、驻德大使、奥地利公使、国民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等职。才刚我们提到的胡茵梦父亲胡赓年向“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呈文爆料日军罪行,刘崇杰与顾维钧就是这个调查团成员之一。
爷爷位高权重,家中自是“贵宾盈门庭似市”,比如胡蝶、梅兰芳、马连良等文艺界人士,基本常来常往。
(注:刘广宁的爷爷奶奶在欧洲以公使身份接待访欧梅兰芳、胡蝶)
刘广宁幼年时代曾被胡蝶抱过,十五岁那年,梅兰芳、马连良不仅赠给刘广宁个人小照,还在照片背面亲笔题词,鼓励这个小姑娘好好学习。
生长在这样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刘广宁自是一颗玲珑剔透心,长大之后能配出《叶塞妮亚》贵族小姐路易莎那娇滴滴的、“天使拨动琴弦的声音”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文完)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