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过去式为rode [rəʊd] 过去分词为ridden ['rɪdn] ,读法按音标读。
双语例句:
1.Check your bicycle brakes before you ride.
骑自行车前先要检查一下车闸。
2.His mother rode him on her back.
他的母亲让他骑在她的背上。
3.No one should underestimate the Iron Chancelleress, who has ridden roughshod over heropponents over the years.
任何人都不应低估这位“铁血女宰相”,多年以来她骑在对手头上作威作福
check 英[tʃek] 美[tʃɛk] vt. 检查,核对; 制止,抑制; 在…上打勾; vi. 核实,查核; 中止; 打勾; [象棋] 将一军; n. <美>支票; 制止,抑制; 检验,核对; [网络] 检查; 查核; 检测; [例句]Check the accuracy of everything in your CV.请核对简历中的每个细节,务必准确无误。[其他] 第三人称单数:checks 复数:checks 现在分词:checking过去式:checked 过去分词:checked
frequent的近义词:adj. 频繁的;时常发生的;惯常的
/confirm/ied/continual
vt. 常到,常去;时常出入于
resort to
frequent
美 /ˈfriːkwənt; friˈkwent/英 /'friːkwənt/
adj.频繁的;时常发生的;惯常的
vt.常到,常去;时常出入于
过去式 frequented
过去分词 frequented
现在分词 frequenting
第三人称单数 frequents
比较级 more frequent
最高级 most frequent
双语例句:
This station requires frequent security check.
这个车站需要经常进行安全检查。
以下分享仅代表个人经验。毕竟每个人使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尽相同,效果也有所差异。
1. 读一本书时,你是从头到尾画一张还是多张?
我习惯画多张。一张总图+若干张分支图
很多人非常迷恋那种架构庞大、内容看起来密密麻麻的超长导图(就下面这种,你们不用点开,因为压根看不清罒ω罒)。但事实上,这种超长的读书笔记导图,不仅绘制起来不方便,而且后续查看起来也不容易。
超长导图
相比从头到尾画一张,我更喜欢用“一张总图+若干张分支图”的绘图方式,比如《爆款文案》这本书,我就拆解一张总览图和4张分支图:
《爆款文案》思维导图总览
《爆款文案》-标题抓人眼球
《爆款文案》-激发购买欲望
《爆款文案》-赢得读者信任
《爆款文案》-引导马上下单
关于总览图和各分支图之间的联系,我会借助MindMaster“插入超链接”的功能实现,它支持将当前文档的页面设置为超链接对象,完成后即可实现页面间跳转。
插入文档页面超链接
2. 读书读到哪个阶段开始绘制了?开始前、读完、还是一边读一边记?
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说贯穿我的整个读书阶段。
(1)在开始前,我会去看封面、腰封、目录部分,先对全书有个简单的了解,然后针对自己在这些部分存疑、感兴趣的部分,提出几个主要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已经开始在绘制导图了,虽然更多还是在纸上涂涂抹抹。
(2)在读的阶段,我一般只记录几个关键词,数量不多,大概维持在方便后续做笔记时回忆,又不会打断当前阅读状态的数量。
(3)读完后,我就会根据自己前面提出的问题以及关键词,进行笔记梳理。这个阶段一般就会用到导图工具了。
3. 你是侧重梳理书的大纲、还是记录要点,或是记录自己联想到的想法?
我在前面第二个问题中略微提到,这里进一步展开,根据不同的书籍,读书笔记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1)比如小说,我主要记录自己联想到的想法;
(2)比如工具类书籍,尤其是成系统的工具书,我就会梳理书的大纲,然后找到大纲中自己的薄弱点,进行要点记录。前面关于《爆款文案》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就是遵循这个原则。
4. 你是用手绘的还是其他工具?
都用。
如果只是简单的书,手绘一般足够了。不过我自己后续还是会用MindMaster整理成电子版,方便存档。
如果是知识体系比较庞大的书,手绘已经不太支撑我绘制了(因为不太好调整),思维导图软件的优势这个时候就显现出来了。
5. 画完后的思维导图你如何保管?电脑文件夹?把纸张夹在书里?
以前手绘的时候,就是把思维导图的纸张夹书里。不过让我很苦恼的是,之前不少都遗失了。一大憾事。
现在基本都是用MindMaster做读书笔记,做完后直接保存在软件内的个人云文档上,不用担心换电脑后文件搬运的问题。
MindMaster个人云文档
6.下次再看这本书之前你会马上找以前画的思维导图来看吗?
看书前不会,看完后会进行更新补充,主要是一些新联想和新观点。
MindMaster思维导图~长期关注效率提升,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你在地面上跳起来会落下,这是因为引力,火箭“跳”起来不落下是超过或达到了临界的速度,这个速度我们称之为逃逸速度,也叫第二宇宙速度。而光速是极限速度,如果在一个天体的表面经过都会被引力“拽下去”,那么这个天体就是黑洞。
什么是黑洞图:黑洞与光
引力是维系宇宙的四种基本物理力之一(还有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引力之中,时时刻刻都在体验它。从更大的尺度看,引力是宇宙中一切可见结构的“搭建工”,太阳系,银河系和整个宇宙都离不开引力,而黑洞把引力利用到了极致!
图:爱因斯坦的履历
1916年,在《广义相对论》发布不到一年,德国物理学家史瓦西就基于此构建出黑洞的数学公式。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大卫·芬克尔斯坦描绘出了黑洞的构想图:太空中一个黑色的区域,在这个这里,引力非常大,大到任何物质包括光子都无法从这个区域中逃逸出来。
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场方程:
图:Rμν里奇曲率张量,R是标量曲率,gμν度规张量,G是牛顿引力常数,Tμν应力能张量。张量描述了时空中物体的几何形状。
史瓦西构建的黑洞——史瓦西黑洞(不旋转、不带电荷)
图:Rs是史瓦西半径,G是万有引力常数,M是质量,c是光速
据目前所知离我们最近的黑洞是HR 6819三星系统,距离我们1000光年。天文学家根据其他两颗恒星所受引力大小模拟出了黑洞的位置和轨迹(红色轨迹)
图:什么?你看不见它?你当然看不见它,因为它是黑洞。
黑洞大多数由恒星演化而来,能否成为黑洞则取决于恒星的质量。我们的太阳是颗黄矮星,还不足以形成黑洞。大约50亿年左右,太阳会耗尽“氢燃料”,缓慢地膨胀成红巨星,它会吞没周围的行星,甚至是地球,然后引力继续将它坍缩成暗淡的白矮星,最终“溶解”成星云。
图:恒星的演化
如果恒星的质量达到30倍太阳质量,上述还不是它的宿命,黑洞才是它的归宿。与太阳一样,恒星会更快得耗尽氢,核聚变产生氦,氦还会继续聚变,氦的产物也会继续聚变。一次次的废料成为下一阶段的原材料,再成为废料,再进行聚变,直到聚变再也无法产生足够的能量来抵抗引力。于是恒星的核心向内坍塌,产生超新星爆炸。
图:超新星爆炸
爆炸会冲散核心外层的物质,如果它剩下的质量大于3倍太阳的质量,引力会再次使它坍缩,最终形成一个密度无限大的点,我们叫它奇点,这就是黑洞。
图:《星际穿越》中黑洞
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包括光,在黑洞附近运动时都会被拉向黑洞,如果进入黑洞的黑色区域,将无法逃离,无论任何物质,任何速度,这个区域被称为视界,视觉的界限。
黑洞的利用70年代,霍金通过量子力学推论出黑洞并非只进不出,它会向外释放物质,我们称之为霍金辐射。20世纪,大量物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收集霍金辐射的可行性方案,例如:将超强的弦放入辐射场中,还有说拿“桶”接的,当然这不是一般的桶。
图:黑洞与霍金辐射
这些想法都纯粹是理论上的,因为受制于材料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许能够开发出既能经受住黑洞的引力,又能经受住霍金辐射的极度高温的工具。
除了利用“天然”黑洞的能量,我们或许还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微型黑洞作为能源,当然这一切都是霍金说的:
可能会有更小的迷你黑洞。如果宇宙是混沌的、不规则的,它们可能形成于非常早期的宇宙。一个质量相当于一座山的黑洞,会释放出x射线和伽玛射线,其速度约为1000万兆瓦,足以供应全世界的电力。然而,驾驭一个迷你黑洞并不容易。你不能把它放在发电站里,因为它会从地板上掉下去,最后落到地球的中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黑洞绕着地球转。
——史蒂芬·霍金
图:爱因斯坦-罗森桥又称虫洞
除此之外,黑洞或许还可以帮助我们穿越遥远距离。在虫洞的理论中描述了时空中的两点虽然相隔许多光年,但可以通过"黑洞与白洞”连接起来。虫洞是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符合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是可行性的。
图:恒星接近黑洞后被撕碎
虽然我们找到了黑洞存在的实际证据,并且拍摄到了它的吸积盘,但要用目前的技术证明虫洞的存在是完全不可能的。要想证明唯一的办法是驾驶一艘飞船中穿越它,难点在于这艘飞船在进入黑洞之后可能会被解体或是直接被撕碎。即使虫洞真的存在,无论这艘飞船是探测器还是载人飞船,黑洞几百光年或是上千光年的距离都不是目前人类敢想的。
图:黑洞吞噬
最后这一切只能留给我们的后代来考虑,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为他们铺好路,增加人类对黑洞和宇宙运行的基本了解。也许有一天,人类最终会解开宇宙的一切答案,穿梭于星系之间。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