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女王下葬乔治六世教堂,名字很“大气”,其实就是一“小包间”,地下墓穴首次曝光,棺椁上下重叠排列,内藏一骨灰盒,英国《每日邮报》进行了详细解读。
女王的葬礼已经过去好几天,大家应该还记得这样的画面:
在圣乔治教堂,女王的灵柩摆放在一处支架上,两边是王室邀请前来送别的宾客。当主教祈祷完毕后,灵柩在原地缓缓下降,旁边一直忍住不哭的查尔斯三世,此时流下两行热泪。
此时,他不是一国君主,就是一孩子,因为他知道,这一别就是永恒。
为什么女王葬在教堂,而不是墓地?有人可能觉得好奇,人死后不是葬在土里吗?为何要葬在教堂,那教堂不是一个大的墓坑吗?
其实,这属于宗教信仰的范畴,欧洲人普遍信仰基督教,他们以土葬为主,火葬只是极少数。
教堂,既是“祈祷和做礼拜”的地方,也是西方人“结婚和葬礼”的场所。起初教堂只存放圣人的骸骨,以作纪念之用。
后来有信徒认为,教堂离主最近,死后如果葬在这里,既能离主近些,每天还有信徒不停地祷告,这样更容易进入天堂。有了这样的共识后,每个人都想葬在教堂了,这显然不现实,于是就设定了门槛。
只有一些大人物才有资格葬在教堂,比如主教、国王、王后,当然一些领域的杰出人才也是有机会的,比如说牛顿。安葬英国君主的有两座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乔治教堂。
①只不过威斯敏斯特教堂早就人满为患,自1760年后,再也没有君主葬在这里。
在教堂的角落以及墙上会出现石碑,那石碑的下面或者后面都放有先人的遗骸。②19世纪初,圣乔治教堂专门辟出了地下墓室,用来安葬王室成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面的墓室也只剩几个空位了。这两座教堂,如今都是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观一下。
女王“另起炉灶”——建造乔治六世纪念教堂本来英女王也是可以安葬在下面的皇家墓室,但因为妹妹的一句话让她改变了主意。
1952年,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因病去世,当时的葬礼也在圣乔治教堂,同样是棺椁通过滑轮缓缓下降。当时,女王和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就站在母亲的身后,亲眼目睹父亲被送入了下面的狭小空间。
后来,妹妹对女王说,她看到父亲的棺椁放在阴暗的地下室,觉得很压抑,她不想死后葬在那里。
1969年,英女王重新想起了这件事,就想把父亲的棺椁从地下室迁出来。然而,圣乔治教堂内,已经没有办法再放的下棺椁了,能放的早就被人“鸠占鹊巢”了。
后来,只能在教堂的北侧,在外面挖了一块地,建造了一个附属建筑。
地方虽然不大,但也能放下好几口棺椁,于是就预留了女王父母和女王自己,以及丈夫菲利普亲王的四口棺椁的位置。妹妹当时已经嫁人,所以没有给她留位置。
只是令女王没想到的是,1978年这位漂亮的玛格丽特公主离婚了,后来因为身体欠佳,一直未嫁。
墓地建好以后,女王以他父亲乔治六世的名义起名——乔治六世纪念教堂。
当年,就把父亲的棺椁给迁到这里来了。
2002年2月,女王的妹妹因多次中风去世,这位公主的身世也是可怜。
年轻的时候长得非常漂亮,性格有些反叛,一生想得到爱,追她的人也挺多,最后还跟丈夫离婚了,后半生却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上图:年轻时,妹妹的气质很高,老了反而不如女王了。)
妹妹去世之前,告诉女王,自己不想孤独了,一定要跟父母葬在一起。
女王一想,那里总共才四个棺椁的位置,你去了,别人就没地方放了。妹妹后来说,自己愿意火化,放在骨灰盒,这样就不占地方了。一个月后,女王的母亲也去世了,所以就连同妹妹的骨灰盒,一同葬进了他们家的私人墓室。
2021年,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也去世了,他的棺椁先存放在地下的皇室墓地,等女王百年之后,再一起葬进去。如今,耄耋之年的女王,也经受不住岁月的蹉跎,跟着菲利普亲王去了。
如何移动棺椁葬礼仪式当天,女王的棺椁被降到了地下5米后,跟随着丈夫菲利普亲王的棺椁,一起移入乔治六世纪念教堂。
至于说如何摆放,上图(英国的《每日邮报》)很好地说明了一切。
移开顶部的黑色花岗岩,再把棺椁放进去;左边是女王父母的棺椁上下排列,前面是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骨灰盒;而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的棺椁如箭头所示,依次放入。最后,说些女王葬礼相关的冷知识女王的棺椁30年前就用橡木制作完成了,内层藏有铅板,用来隔绝空气和水。
原先放在女王棺椁上的三件物品:
①国王冠,1937年为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制作的,后来传给了女王,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上面有大大小小钻石3000多颗。
②金色权杖自然代表女王的权利。
③王权宝球,很多人可能第一见,金色的球体上还有一个小十字架,看到十字架也就说明它跟宗教有关,代表着所在基督教的权利。
棺椁上盖有皇家国旗和花圈,这个皇家旗永远不会降半旗,除非出现了国王或者女王不在位的特殊情况。如今,影响“英国半个多世纪”的女王已悄然离开,未来的英国又将何去何从呢?
拜路祭是出殡时,亲友在灵柩或丧车经过的路旁设供品祭奠、祭拜。是亲友对逝者最后的送行。
中国传统葬礼流程: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
出殡: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 ,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 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
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百善孝为先",孝文化遂成为社会伦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养死葬"两个方面,故葬礼的隆重程度遂成为考验子孙是否孝顺的一项重要礼仪。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指导下,古人对祖先的葬礼,是倾其所有、不厌其烦,其复杂繁琐、劳民伤财,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儒家思想又推崇以"孝"治天下,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百善孝为先",孝文化遂成为社会伦理的核心,"孝"主要包含"生养死葬"两个方面,故葬礼的隆重程度遂成为考验子孙是否孝顺的一项重要礼仪。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指导下,古人对祖先的葬礼,是倾其所有、不厌其烦,其复杂繁琐、劳民伤财,已到了令今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葬礼已大大简化、改革,新式的追悼会已现普及之势,但在兰州民间的葬礼上,依然可见古代葬礼的遗风遗俗。
做寿衣,兰州人讲究,年过六十的老人要在活着的时候提前做好寿衣,俗称"做老衣"。做寿衣要选闰年闰月里的吉日,由女儿制作,寓意老人多活几年。
寿衣多为五件套或七件套,质料多为轻薄柔软的丝麻织品,讲究内棉布、外丝绸,忌用缎子(谐音"断子")面料,忌用斜纹布及黄、绿两色布料,特别忌用皮、毛质料。样式以中式大开襟为主,外罩棉袍,男以青黑色为主,女以红色为主,裤子是老式大裆裤,忌穿短裤和背心。
寿衣讲究穿单不穿双,一般有衬衣、短棉衣、罩衣、长袍马褂或长罩衫、衬裤、棉裤、罩裤等。寿衣的衣袖要长,须将双手完全盖住;女寿衣中至少有一件必须是红色的,另外,配有铺褥盖被、荷花枕头、绣花便鞋。男戴小帽、女苫巾帕。鞋和枕头均要绣花,枕头的形状除一般的方枕外,还有锁子枕、荷花枕。男用枕头绣"寿"字,女用枕头绣"万"字,字周围再绣上花卉、蝴蝶等图案。男戴软帽,式样各异,如瓜皮小帽,旧时秀才戴方形软帽等;女则头包黑丝手帕。逝者为男,则"女铺男盖"即由女儿做褥子,儿子做被子;逝者为女,则"女盖男铺"即女儿做被子,儿子做褥子。
盖老房(做棺材),棺材俗称"老房"。选做棺材的木料,俗称"材枋",也称"枋"。其材质有"头柏,二杉,三松木"之说,因柏木棺材有防虫、防腐之功效,故为棺木中的上品。忌用柳、榆等杂木制作棺木。制作棺材,讲究"铜帮铁盖豆腐底",即棺盖最厚,棺底最薄。在棺材制作好以后,不能空放,要在棺材中装入粮食(实际是旧时存粮以备老人去世时发丧用),每年过春节还要在上面贴上祈寿对联。
旧时,为官者和富豪人家以柏木为棺,箍帮箍盖,虎头棺椁,彩画雕刻,或加"紫盖"。贫苦人家则不得已用杂木作棺或用四块木板钉做的"匣子"。家境十分贫寒者便"软葬",即以草席裹埋。
棺木色彩讲究大红色,上绘"前蟒后鹤"、"五龙捧寿"、"仙子祝寿"、"二十四孝"等图案,棺内裱糊,且漆丹红。兰州民间曾有蟒蛇为报妇人的养育之恩而在其死后前往墓穴陪葬的传说,从那时起,人们便将仙蟒画在棺材头部,此习惯沿袭至今,表达民间对仙蟒以命报恩的崇拜和纪念。
停丧,死者弥留之际,子女要及时给死者修剪指甲,梳理鬓发,擦洗后穿上寿衣,寿衣、铺盖讲究里外全新。死者一咽气,赶紧掐死一只公鸡,接着将死者停放在堂屋上首的一块门板上(停尸不能动哭声,烧纸才动哭声。),用黄纸盖住脸面,用红线扎住双脚(三天"送亡"时解开绑脚红线,让灵魂出走),为了黄泉路上安全顺利,还要在死者的双袖口内装上死面方饼、纸钱、一双筷子,称"打狗饼"、"买路钱",最后,再杀一只鸡,收拾干净供在灵桌上。
守灵,死者安放停当,灵床两边铺上麦草,子孙开始披麻戴孝,子女、儿媳、女婿、长孙戴全孝,然后跪坐在草铺上焚香燃纸,昼夜守灵。
灵前摆放供桌,供献"倒头"饭(一碗黄米饭,插一双筷)、一副"盘"(即10个枣鼻馒头)、燃灯、香炉、供酒、茶、糕点、果品之类,烧纸盆放置在供桌前,供吊唁者焚纸。
整个丧礼期间,由"大东"(总管)全权安排,子女们不再插手,专心一意当孝子。孝子身着孝服,纽扣不整,麻绳束腰,靸拉鞋子,手持丧棒,不梳洗打扮,低头躬身,只在灵堂前烧香化纸,迎来送往。灵前不能离开人,也不能让猫、狗动物近前。男孝子在屋内,女孝子在屋外台阶上,均坐草铺,一切事务均由请来的大东负责安排。
其间,还要请阴阳先生择定送殡、下葬的日子和时辰,派人前往亲戚朋友家报丧,对死者的"人主"(女性的娘家人、男性的舅家人),必须由孝子登门叩请。同时,请风水先生勘定墓穴,并请人打墓。
吊丧,吊唁时间从丧礼的当天(正日子)早上开始,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亲房当家、左邻右舍等闻讯前来吊唁、焚纸,吊唁者的奠仪礼为现钞、祭羊、盘纸、纸幡、挽幛等,多为花圈。
来宾前来吊唁,大门口要有专人迎接,一边热情招呼,一边向里喊"看客",院内一人接着喊"压纸",孝眷们要举哀相迎;来宾来到灵堂前点香、化纸、跪拜,男客自己点香,女客可由孝子代点,孝子要一一陪来宾叩首施礼。
如果是"人主"到来,则要抬上酒桌到路口迎接,孝子们手拄丧棒,号哭举哀。"人主"接过执事人斟上的酒,将酒洒在地上,然后在执事人的引导下,进入灵堂点香化纸跪拜,孝子们则举哀尾随。
来宾吊唁后,东家以"流水席"客人凑够一桌,即开一桌席)待客;若凑不够一桌,即先以"头肴"招待,人齐后再正式开席;有的地方则一人一碗烩菜,随到随吃。席间虽备酒,但不得猜拳行令,以示哀诚。
盘丧,是指族中男子和邻居到灵堂陪伴孝子守灵。盘丧的时间是从停丧的头一晚直到葬礼结束。这期间,除去女人,族中人人都可去盘丧。主家热情欢迎,诚挚招待,备有夜饭、茶点等,盘丧的人只在灵堂内活动,下棋、打牌、玩麻将,陪伴孝子消磨时间,化解悲伤。
修茔,俗称"打墓",死者瞑目之日,即要请阴阳踏勘墓地,同时请人着手打墓。打墓是一项十分辛苦的体力活,既要赶时间,又要保质量。为了保证死者按时入土,有时要风雨不辍、挑灯夜战,必须要在出殡之前把墓修好。其间,打墓者的饭食,由女婿或孝子送去,送饭者一路不能言语,默默将饭食盛进碗里便跪在一旁,等到打墓者吃完,方能起身离去;饭食若有剩余,就送给附近的放牧人或过路人吃掉,否则就泼掉,不能再带回家;回去的路上也不能说话。
祭奠,祭奠是丧礼最重要的内容,祭奠仪式繁琐复杂、庄严肃穆。祭奠仪式的主持人叫"斋爷",由当地有威望、有经验的文化人充当,其职能是撰写祭文和主持祭奠仪式。因此,其地位显要,待遇特殊,祭奠前阴阳要亲去迎接,往要由专人接送和伺候。"斋爷"住的房子,要贴上红对联,以示尊敬。
祭奠时灵堂前必须扎起彩门,"斋爷"站于彩门之下,长袍马褂,仪容威严,声音洪亮。仪式开始,由披红挂彩的青年学子宣读祭文,过去的祭文是一篇四六句式的骈文,内容如同今天的悼词,总结死者的一生,赞美其德行,肯定其贡献,告慰死者,激励生者。整个过程,庄重严肃,充分展现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的祭奠原则。
祭奠期间,一般要请阴阳或和尚为亡人念经超度,时间长短不等,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死者过于年轻则不念经。念经的内容有"招亡"、"搭坐"、"渡桥"、"沐浴"、"破狱"、"放亡"、"撒灯"、"送殡"等。
祭奠、念经的仪式依时间长短主要分以下几种:
打鼓送殡,家境贫寒者,当天"发引",当天送葬,只用一两个吹鼓手吹打送葬。
"桥榜大字",家境略贫者,祭奠的当天,只请三个阴阳念《对灵经》,晚上在阴阳的诵经声中举行亡人渡桥仪式,第二天乐师吹打送殡,并举办丧宴一日,凡参加祭奠者每人一碗烩菜,以表谢意。
"小三元",一般家庭祭奠三日,头一天晚上由阴阳诵经,举行亡人渡桥仪式和招亡仪式,第二天举行简单的祭奠活动,晚上举行阴阳打坐诵经和送亡仪式,第三天送殡。
"整三破五",富有人家,请阴阳做道场三天,加上头一天阴阳书写榜文、设置神龛和第五天送殡,共五天时间。正日子那天每人一碗烩菜,至少放三片肉,俗称"三片子"。做道场的第三天晚上要放河灯,孝子们人手一灯(即在碗边贴上红纸做的莲花瓣,碗内点燃蜡烛),在阴阳的诵经声中,依次将碗放入河水中,任其漂流,直到蜡尽灯灭。
"大三元",大富之家,则做道场五天,加上前一天准备和最后一天送殡共七天。其中诵经五天,设宴五天,每天为八碟八碗的重八宴;也做道场、放河灯。大三元要阴阳和尚齐全,祭奠程序繁杂,耗财费时,既显丧仪隆重,更显其家豪富。
领羊,也称"领路羊",是一个略带神秘色彩的民间丧俗。领路羊一般多选白头、白蹄的全纯白大尾肥羯羊来充当。三天或出殡前一天的灵堂前,由女儿、女婿敬献上羯羊,孝子们跪在羊的周围,主持人手持水壶,往羊颈背和耳朵及四蹄内淋洒清水白酒用黄表纸撩擦,边洒边祈祷,羊若发抖,即意味着死者无怨无悔、死无遗憾;羊若不抖,则意味着死者心有不甘、死不瞑目,如此则要继续浇水、祷告,直到羊浑身抖动,孝子们放声大哭,烧纸叩拜。"领羊"结束,随之屠宰,入厨烹调,次日待客。也有浇水遍地,羊始终不抖者,令敬献之人尴尬,最后只好在围观的众人的起哄圆场声中草草收场。
说娘家话,出殡前,要请"人主"对死者的一生和子女的奉养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叫"说娘家话",也叫"摆威"。旧时有"人主不发话、亡人不脱化"的说法。说话时,要请村上德高望重的人作陪。"人主"先评说死者功德,再论子女在死者生前是否孝顺。孝顺者,当众褒奖,可披红挂彩;反之则当众训斥。对死者有虐待行为者,则用丧棒抽打,甚而让其跪地,头顶烧纸盆,以示惩处。此时,不论"人主"如何挑剔责难,孝子们都不敢有丝毫的不恭和不敬。说娘家话,实则是一场孝敬和赡养父母的现场教育评审大会。
入殓,又称"殓棺"、"掩棺"。即将死者遗体由灵床移至棺材内,一般在午夜后进行,多由村上老年人亲殓。棺底要用铜钱或硬币摆"七星"(即北斗七星),铺上三道麻,再铺黄纸、褥子,最后将遗体轻轻放入棺内。遗体要摆放端正,平躺仰卧,四肢并拢,手足成一条直线,再把阴阳写的"符"放在身上,脸部盖手帕,身上撒避邪、祛毒、防蛀的名贵中草药和五谷粮食。子女们绕棺瞻仰遗体后,合上棺盖。瞻仰遗体时要肃静,切忌喧哗哭泣。出殡前由"人主"砸上棺材的"阴钉"。
出殡,出殡有早丧、晚丧两种。殓棺结束,一切就绪后,大家喝"起灵汤"(碎面条),时刻一到,执事人喊"起灵",此时鞭炮齐鸣,由长子背灵柩材头,送葬人帮抬出门,同时将一只碗砸向棺木击碎,一孝子头顶烧纸盆倒退出大门,将盆内的纸灰抛撒在大门外。出了大门,将灵柩绑好抬杠和牵绳后,由八个强壮的小伙子抬起灵柩(另有若干人分组、随后准备随时替换),让灵柩从火堆上穿过,孝子们在前方拉纤绳,阴阳随后吹吹打打,小跑奔向墓地,一路不得停留。送葬路上,死者的长女婿或长孙举引魂幡和死者遗像跑在最前面,并有孝子中专人负责抛洒"路钱"。沿途所经人家都在路旁、家门点燃麦草,为亡者送行。鼓乐齐鸣,爆竹声声,甚是壮观。
下葬,下葬要按阴阳事先选好的时辰进行。大多在日出前下葬。灵柩到达墓地后,要绕墓地环跑三圈,顺向停柩。孝子们要先往墓坑里抛撒钱币,以示祭奠,实则是给打墓人(俗称"扫堂人")的酬金。"扫堂人"用"麻钱"或硬币摆成北斗七星状,扫净墓底的脚印,退出墓坑。接着众人搭手,把棺材徐徐下到墓坑,摆正灵柩的首尾方向,孝子们再最后看一眼遗容,盖上棺盖,把铭旌展开放在棺盖上,并在墓坑顶端的小龛里安放"倒头缸子"和长明灯。接下来,由长子背对墓穴先扔三锨土,并以茶酒祭奠,焚燃黄表,随后,孝子、孝眷依次填土后,送葬的众人一起上前填土成坟。众人填土时,不能铁锨空落于地,有需接替者,必先喊一声"锨落了,锨落了"以提醒在旁的人及时接替,一气呵成,将坟垒起,孝子们在墓前下跪,焚烧纸活、祭品,最后在坟头放一花圈以备"攒三"时用,最后离去。
净宅,灵柩一出门,家中就要进行打扫,先烧掉无用不洁之物,再用药水、烈酒泼洒内外,以"驱邪"灭菌。在停放过亡人的地方放一大袋粮食。同时将孝子头顶过的烧纸盆洗净和上发面,等送葬的人回来,面若发起,说明其后代家道兴旺。另在大门口摆放干净的水盆和火盆,水盆里放一把菜刀,以待送殡回来的人净手,寓意刀割水洗。进门时须从火盆上跨过,以祛邪去晦。
祭祀,送殡后三日内,每天晚上亲属要给逝者送"水火",即用纸扎上草捆,提上开水,到坟头焚纸煨火,用开水祭奠。第三日,孝子们要到坟上去烧纸填土,叫"攒(音cuan)三",但忌哭泣。从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分别叫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尽七。首七在村头烧纸,以后烧纸处逐渐靠近坟地,共烧七次。尽七时在坟地烧纸,谓之"七期纸"或"尽七纸",之后一百天(卒泪),孝子们到坟头烧"百日纸"。孝子百日内不准剃头刮脸,也不准赴宴饮酒娱乐。以后,还烧"头周年纸"(小祥)、"二周年纸"(大祥),三周年谓之"谭服" (或称"脱孝")。除了烧纸,家境好的还要举办家宴,款待亲朋。
旧时在守孝三年内,子女们切忌吵架、争执,并要素衣、素鞋、素食,有的还要在坟头搭棚守孝。第一年春节,家里不贴春联或贴黄对联。第二年贴绿对联。三周年脱孝后,方可贴红对联,穿新衣裳。十周年时,可大办宴席,以示纪念。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年轻男女,一般实行火化。旧时,死者无嗣,不入祖坟。在外死者其灵柩不得入家。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黑嫂小时候有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村里一位老人去世,到出殡那天下了好大的雨,怎么说呢,我个人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雨,简直就像是盆子向下直接倒的大雨。
出殡时,32人抬的棺材在雨中根本走不动,那时候农村的路都是泥土路,人一走陷进泥中多深,根本就睁不开眼睛。
孝子们在雨水中也非常狼狈,村里人都说这样不好,以后家里只怕会穷。因为农村有句俗话叫“雨打灵辈辈穷,雨打墓辈辈福”,他这明显是雨打灵,而且墓坑里也全是水,人下葬也不好。但事实却是,人家家里现在生活很好,比大部分人家生活都要幸福。
黑嫂平时对农村俗话是特别有兴趣的,加上自己对丧葬民俗感兴趣,所以对于这方面的俗话知道不少。
黑嫂说一下这句话中包含的意思,以及这句话有没有道理。(照片我自己拍的)
一、这句话的意思过去的出殡下葬,是一件特别麻烦也特别严肃的事。因为过去没有机械化,过去的棺材是放在一个“棺罩”里的,这个棺罩有一间屋子大小,下面全都是木头,上面有顶,如此重的一个东西,加上棺材,里面还有一个人,整体重量是惊人的。
而且,以前是全部由人抬着从家里走到地里,这个过程中,棺罩不能落地。当然了,并不是抬着一直走,中间也休息,休息时,抬的人手里拿根棍子,这根棍子顶着放在肩膀上的棍子,等于是把棺罩给支了起来。
所以,如此重量之下,需要抬的人很多,32个人,四个角,一个角八个人。这32个人需要配合,但如何配合呢?得有个指挥的人,也就是农村人说的“喊灵人”,这个人负责指挥,抬的人不看路,只听这个人的指挥。
比如他会喊“搭肩离板凳,抬得越高越稳定”这类的话,抬的人听他喊什么,然后就怎么发力。
然后就是这件事非常严肃,你只要抬起来了,那么喊灵人不让休息时,你是不能休息的,你更不能因为抬不动就扔下不抬,那样会出大事,这个东西不沾地,你抬不动了,可以喊喊灵人,让他赶紧找人替你,如果你觉得抬不动就扔下不管,那以后你家里有任何事都不会有人去帮忙,这非常严重。
所以,喊这些话,指挥这32个人,需要有个好的传播环境,如果是下大雨的时候,人的喊声会大打折扣,就会出现指挥不利的情况,有可能喊灵人喊的话不被接收,也就是听不到,这样容易出乱子。
所以,这个下雨时出殡时件很无奈的事,一方面下葬时间不能等,但却又下着大雨,任何人家碰上这样的天气都会沮丧和恼怒。
不光是这种事,我们办任何事碰上下雨都会影响效率。所以,很多人总结出了不少这方面的俗话,雨打灵辈辈穷,其实是人们从这方面的延伸,意思就是说,你看别人家老人去世后,出殡都好好的,你们家出殡就下雨,是你家老人不满意,不愿意走,以后你家过不上好日子。
这是延伸出来的一句话,久了就成了俗话。
二、这句话有道理吗黑嫂在这里首先摆明态度,这句话毫无道理,而且是无稽之谈。
为什么这么说?人无法左右天气的变化,而且人去世后,停灵几天是有说法的,你不能因为天气的变化就不出殡了,比如说有停灵七天的,有五天,有三天,到时候了必须要出殡,不能因为天气不好就不出殡了。
那么,既然雨无法被控制,就一定会出现人去世后碰上下雨天,这是个概率问题,不是什么该不该的问题。
所以,这个雨打灵辈辈穷怎么会有道理呢?同理,我们前面就说了这个概率问题,那么,也肯定会发生人刚下葬就下雨的情况,这同样也是个概率问题。
没错,这个出殡时下雨没有下葬后下雨好,因为出殡时人们需要抬着,孝子需要哭,这时候下雨不免尴尬和恼怒,干活也不好干。而下葬后,等于这件事完成了,这时候下雨,什么也不影响了,这让人心理会放松。
但这个不能跟命运上扯,都是个概率问题,怎么就能说雨打墓辈辈富呢?如果人的穷富,一个家庭的穷富被这件事所左右,那岂不是个天大的笑话?
如果穷富能左右,那么奋斗、努力、不折不挠岂不是被侮辱?这是对努力的严重不尊重,也是迷信的表现。
故,黑嫂认为这句话完全没有道理,碰上下雨时出殡的确不容易干活,但这跟命运扯不上任何关系,只是人们的想当然。
最后:其实,黑嫂在村里也经历过不少的出殡和下葬,主要是去给人家帮忙,总是会发生一些突发的事件,因为人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忽略的时候。有问题了赶紧解决就行了,不要向命运上想和扯,这纯粹是个概率问题,而不是什么命运问题。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英国火葬极少,几乎没人去选择,大都以土葬为主,王室成员的葬礼更是讲究,女王妹妹之所以火化,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红颜薄命,造化弄人。
再反观,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会跟以往的历代君王一样,非常隆重,最终安葬在教堂的地下室。那么,作为英女王的亲妹妹,同是王室成员,为何会选择“普通人都不选择”的火化呢?她到底是怎么想的?
看似不合情理,其实是她内心深处的表达,她这一生,既有不幸也有不甘。
我们可以从她的个人经历,窥探到她真实的内心世界,看了或许就能明白:为什么除了家人外,她谁也不信。说句实话,吸引很多人的注意,确实是玛格丽特的美貌,她跟女王在一起合影,女王都没那么光鲜动人了。
照片里的她,明眸皓齿,那么的芳华绝代,可惜造化弄人,红颜薄命。
出生在帝王家玛格丽特公主比女王小4岁,两人都是父亲眼里的掌上明珠。
6岁的时候,她们的伯父爱德华八世“为了一位女人”放弃了王位。
作为爱德华八世的亲弟弟,也就是伊丽莎白的父亲一下就当了国王,这也让姐妹俩以后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英国王室的继承规则,伊丽莎白二世成了未来储君,跟姐姐不同,妹妹没有王位的压力,更无拘无束,爱好芭蕾和音乐。
总共就这两个宝贝女儿,而未来的王位只有一个,姐姐当了王储,妹妹却只能永远地站在姐姐身后。父亲想着有所亏欠,所以对妹妹格外溺爱,这也间接导致了玛格丽特成年后张扬的个性。
作为公主,玛格丽特少了继承王位的压力,她有富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包括找自己喜欢的男人。
玛格丽特公主的初恋17岁时,他喜欢上了一个离婚的男人,这个男人一开始在父亲身边做待卫。
后来老国王去世了,又在伊丽莎白二世身边做侍卫。被发现时,他们已经秘密交往好几年了。
这位离婚的男人叫彼得·汤森,长得挺帅,在二战中表现神勇,曾自己驾驶战斗机击落了对方11架战机,可谓是战功赫赫。
那段时间,伊丽莎白忙着结婚,父亲也肺病加重,王室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两件事上,两人的恋情才没有被察觉。
直到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上,玛格丽特为汤森抹去身上的灰尘。这本是妻子对丈夫才有的小动作,却被刚好被摄影师拍到了。
而后,媒体顺藤摸瓜,还发现了他们更多的秘密,当时成了报刊的大新闻。
虽说这位“为国战斗”的将军神勇,但错在“他结婚太早”,没有再等一等,如果等到玛格丽特出现的时候,说不定真会成为一段佳话。
这位将军年龄比公主大10多岁,不仅离过婚,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就这两点,王室和教会说什么都不会同意。事件被曝光后,为了以防万一,汤森被调去了比利时。
王室也在劝说公主,放下恋情,否则会失去继承权,教会也会开除她的教籍。
刚当女王的伊丽莎白,深知妹妹的性格,主动找她谈心,让她多等两年,自己刚做国王没多久,需要内阁们的支持,现在做不了主。
两人从此分隔两地,公主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社交和酒会上。
两年后,汤森回来了,伊丽莎白也已经和议会周璇好了。
只要妹妹放弃继承权,以前该有的待遇,以后同样会有,婚后的汤森也会享受到王室的规格。然而,这回公主却放弃了,并公开声明不会和他结婚。
一段失败的婚姻后来,公主又在1958年认识了一位皇家摄影师琼斯,他那“玩世不恭的性格”深深地吸引着公主。
经常带公主去乡下住,戴着头盔在乡间小道疾驰,让公主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自由和快乐。30岁的公主被他迷得神魂颠倒,还决定嫁给他。
然而,他们的性格相像,个性都不妥协,注定了后面的结局。
公主认为:男人照相没什么意思,现在你也是王室一员了,应该陪我履行王室义务,经常去参加酒会。而琼斯并不认同:去参加酒会有啥意思,每次你身边围满了很多男士,全是溢美之词,太无聊了,也毫无意义。后来,琼斯选择逃离了家庭,去了日本和纽约,继续他的摄影事业。
时间和距离会拉远两人的情感,虽然两人打长途电话,但通话次数却越来越少。玛格丽特公主对这样的婚姻,失去了信心,一心一意地沉迷于社交,经常喝酒到通宵达旦。
结交情人,婚姻彻底破裂之后,公主和“小自己17岁”的园艺师玩到了一起,又被媒体拍到了,这园艺师也不是省油的灯。
看到有记者采访自己,大谈自己和公主很多的交往秘史。
这让王室的形象大加受损,与此同时原来国外的丈夫也趁机回来提出了离婚。
这也让大家把婚姻破裂的原因,归咎于公主的喜新厌旧。
玛格丽特不久后,便患了抑郁症,状态大不如从前,常年的喝酒吸烟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多次中风后,在2002年2月芳魂永逝。
上图:当年结婚时的玛格丽特公主
写在最后离婚后的玛格丽特,始终孤独一人,她害怕死后还这么孤独,于是希望能跟自己的父母葬在一起。
但乔治六世纪念教堂又没有她的位置,于是只能采用火化的方式,让她和自己的父母常伴在一起。这样的结局,也算是给“孤独的灵魂”有个依靠的地方,不至于那么“落寞”和“无依”。
如今,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已“老去”。
她的棺椁同样会安放在乔治六世纪念教堂,一家人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在一起”了。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