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据日本统计,中条山一战,国民党军阵亡4.2万人,被俘3.5万人;而日军死亡673人,负伤2292人。
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各个据点基本沦落到了日军的手里,此役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中最大之耻辱”。
究竟有多惨烈,除了日本统计的这组数据之外,我们还可以看看另外一组数据。
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有12位少将以上职衔的将领殉国,其中,有9位战死或者自杀,有3位被日军俘虏后惨遭杀害。
还有在1939年的中条山“六六战役”中,一支由陕西“冷娃”组成的部队,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且战且退,被日军逼到悬崖边上,因不堪被俘受辱,数千名士兵纷纷跳进黄河壮烈殉国,尸体漂满大河河面,三日不去,值得说明的是,他们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娃娃。
这在整个抗战史中,是非常少见的。
下面,我们通过12位少将以上职衔将领的事迹、“冷娃部队”牺牲经过以及人心惶惶的洛阳城说起。
12位将领宁死不屈,彰显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1. “滇军名将”唐淮源:第三军军长,突围无果,拔枪自杀。
1941年5月7日,日军发起全面进攻中条山的战役。两日后,国民党军第一战区的总司令卫立煌下令让唐淮源的第3军和高桂滋的第17军主力转移到夏县通皋大道两侧,合力阻挡日军的进攻。
可惜,地形复杂,又遇大雨,联络困难,加上日军用飞机严密封锁黄河各个渡口,这两支军队很快陷入了孤立被围的困境。
5月11日,日军主力以合围之势围剿唐淮源的第3军,唐淮源部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多次突围未果。
5月12日,日军集中兵力,向唐淮源部发起猛攻,在这种形势下,孤立无援的唐淮源悲愤交加,为没能成功守住中条山深感自责,眼看日军突破防线,他仰天长叹:“我怎能做俘虏?”
说罢,他举枪自尽,时年55岁,保全了民族气节。
2.“虎将”寸性奇:“我腿已断,不必管我”
寸性奇与唐淮源一样,滇军出身,隶属唐淮源的第3军,是一名师长。
5月11日,在日军重兵合围之下,唐淮源深知危局难挽,他依然指挥若定,无所畏惧,鼓励官兵与中条山共生共死。
寸性奇听后,率先表态:“枪在手,剑在腰,不令为贼服也。济则为国争光,不济以死继之。”
5月12日,寸性奇挽起袖子,亲自率领将士与日军展开厮杀,乱战之中,其胸部不幸中弹。
这时,又传来唐淮源壮烈殉国的消息,他悲痛万分,强忍疼痛,大声疾呼:“杀贼!”
边喊边冲锋在前,率领将士杀向敌阵。
5月13日拂晓,寸性奇率领第12军突围至胡家峪,不料,又遭到了日军的截击。
本就有伤的他,再次率领将士与日军苦战,到了傍晚,一枚日军炮弹飞来,正好落在寸性奇将军附近,将寸将军的右腿炸断。
寸将军毫不畏惧,他拖着重伤之躯,且战且走,率领数十人突击至毛家湾,可惜,再一次遭遇了日军的拦截。
在这次交战中,寸性奇的左腿不幸中弹,血如泉涌。
危机重重之下,寸性奇不愿拖累其他将士。
他喊来身边的黄仙谷团长,告诉他:“你带兵快走,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
说罢,他使出最后一把力气,挥剑自杀。
此情此景,在场将士,无不痛哭流涕。
虽然日军马上冲到跟前,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要离开,反而是全部留了下来,与寸性奇将军一起殉国。
寸性奇将军牺牲时,年仅46岁,被蒋中正称为“抗日军中一虎将”。
3.邢清忠:第65师师长
关于他的牺牲,有两种说法。
据中华英烈网记载,5月14日,邢清忠率领将士向太岳山区突围时,中弹牺牲,年仅42岁。
另一种说法来自《嵩县县志》。
据记载,1941年春天,邢清忠患上了肺结核,而且愈发严重,但是,由于中条山战线吃紧,他本人拒绝治疗。
后来,刘茂恩军长看不下去了,他强令邢清忠去洛阳住院治疗,可惜,在就诊途中,咯血不止,病逝,年仅42岁。
4.金述之:国民革命军第3军少将军械处处长
金述之在唐淮源部中任职,是第3军的军械处处长。
在中条山战役中,重围之下的国民党第3军孤立无援,这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保障第3军前线的弹药补给,金述之不顾日军的飞机大炮,亲自扛起弹药箱运送到前线,在途中,不幸遭到了日军的飞机轰炸,壮烈牺牲,年仅49岁。
5.“新编第27师少将师长”王竣:奋力死战,为国献身
6.“新编第27师少将参谋长”陈文杞:有我无敌,有敌无我新编第27师隶属于孔令恂的第80军,这支部队担负着中条山西部的西村、牵梨村、王家窑头等守备任务。
5月7日下午3点,日军向这一带发起进攻,新编第27师上下官兵勠力同心,奋起抵抗,可惜,到了第二天傍晚,三道防线均被日军突破,而且,伤亡极大。
5月9日中午,军长孔令恂命令还未来得及休整的新编第27师退守太寨村。
无奈的是,一番激战后,日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从新编27师手中夺得了很多据点。
为了收复失地,师长王竣和参谋长陈文杞亲自登上前线,率军反击。
王竣鼓励官兵:“奋勇杀敌,万一不行,大家都为国捐躯。”
陈文杞则带头宣誓:“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不成功,便成仁,此其时矣。”
可是,日军的装备太过精良,他们利用轰炸机进行低空扫射,在混战之中,王竣和陈文杞相继牺牲,一个年仅39岁,另一个年仅35岁。
7.“新编第27师少将副师长”梁希贤:跳河自杀
梁希贤隶属于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和参谋长陈文杞牺牲后,身为副师长的梁希贤率领部队继续死守太寨村。
5月10日,太寨村被日军攻破,梁希贤带领残兵且战且退,一路退到黄河边。
他们想渡过黄河,摆脱日军的追击。
可是,当他们行至黄河渡口的南沟时,发现岸边没有足够的渡船。
眼看后面的日军就要追来,不愿做俘虏的梁希贤“扑通”一声跳进了黄河,年仅41岁。
8.“第17军少将参谋长”金崇印:坚决不肯投降
5月11日夜晚,第17军转移到了申家沟,还没有扎稳脚跟,就遭遇到了日军的冲击,为了保护军长的安全,金崇印亲自率领一支军队拦截日军的冲锋,乱战之中,不幸中弹受伤,随即被日军俘虏。
日军知道金崇印是国民党军的少将参谋长,遂对他许以高官厚禄,威逼利诱,劝他投降,甚至,还对外伪造金崇印已经投降的言论。
面对这些,金崇印毫不为所动,拒不投降。
日军见劝降无效,便将他枪杀了,死时,年仅46岁。
9.“第15军少将附员”万金声:中弹身亡
5月15日凌晨,第15军转移到阳城县境内,在这里,遭遇到了日军的突袭,战斗中,万金声中弹身亡,时年51岁。
10.“第14集团军参谋处少将处长”张世惠:被日军的机关枪无情地扫射
5月13日夜晚,刘茂恩率领第14集团军总部向南转移,张世惠负责殿后。
到了5月16日上午,张世惠遭到了日军的攻击,激战中,张世惠受伤被俘。
他和30多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被日军带到了一个山沟沟里,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张世惠拒不开口。
恼羞成怒的日军用机关枪扫射张世惠和10多名国民党军官,这一年,张世惠年仅44岁。
11.“河北民军少将参谋长”刘克信:托着肠子作战
在一次冲锋时,刘克信遭到了日军的机枪扫射,腹部中弹,肠子外溢。
在这种情况下,刘克信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仍然坚持在前线作战,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年仅49岁。
12.“第12师政治部少将主任”李石安:坦坦荡荡,顶天立地
5月10日,李石安被日军俘虏。
面对日军的严刑逼供,李石安拒不投降。
日军便当众调戏李石安的妻子。
李石安见此状况,不堪受辱,他强力奋争,挣脱掉日军的束缚,冲到墙角下,随手操起一把斧头,朝敌审讯官砍去。
敌人见状,蜂拥而上。
李石安毫不畏惧,他一个人单挑10余名日军,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军乱刀刺杀,其妻和刚刚几个月的孩子也被一同杀害。
除了这12名军官壮烈牺牲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的士兵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像之前提到的“冷娃部队”。
在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六六战役”中,数千名中国士兵跳进黄河,壮烈殉国。
此战除了造成大量中国士兵伤亡之外,我国后方的一些城市也遭到了严重的空袭,就拿洛阳来说,这座城市是中国军队第一战区总部机关所在地,居民有10多万人。
它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面不仅有中条山的险要工事,还有急湍迂回的黄河天险,按理说,日军的陆军部队是无法轻易攻占洛阳的。
但是,这样的天险屏障挡不住日军的飞机轰炸。
一时间,洛阳城内陷入了恐惧、惊慌之中。5月11日,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洛阳城内的电厂损坏了,学校停课了,商店关闭了,物价也上涨了。
每天的轰炸,让这座城市变得七零八落,破烂不堪,大街上的人们竞相正跑,甚至,还为了争夺财物,大打出手。
5月16日,日军出动飞机700多架次,投弹700多枚,再一次多洛阳城进行了惨重的轰炸。
轰炸之后,城内到处是一堆堆死去的遇难者,而在黄河沿岸,逃难者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哭着,彷徨着,呼唤着,寻找失散的亲人,一幕幕亲人的离散,增添了战役之后中条山地区的恐惧和荒凉。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次战役的失利呢?作为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重地,又有国民党军重兵把守,在短短20天的时间里,中条山却被日军占领了。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蒋介石力图避战,卫立煌远离战区。
抗战以来,中条山军民共击退日军13次进攻,1941年前后,日军无力再次大举进攻,卫立煌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准备反击。
当他将作战计划上报给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时,蒋介石内心十分矛盾,他不仅不同意卫立煌的作战计划,还将卫立煌召至重庆述职,甚至,还命令卫立煌“暂住重庆待命”,并且,在此期间,蒋介石还从中条山地区调走了部分主力和炮兵团。
及至战争爆发前,卫立煌还远离战区,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军群龙无首,人心惶惶。
后来,卫立煌日夜兼程,仓促赶回洛阳,但是,面对眼前的瞬间混乱,他一时没有找到有效的指挥方法,这为中条山战役的失利埋下了隐患。
2.防御积极,指挥保守。
中条山地区无险可守,背靠黄河,又无路可退,所以,国民党军应该采取积极防御、主动出击的战略。
但是,卫立煌寄希望于所谓的“马奇诺防线”,没有集中优势兵力,更没有主动反击,而是把第80军、13军、3军、17军和98军等部队一字儿摆开,试图拦截日军的进攻。
可是,装备精良的日军集中兵力从中间突破,撕开了卫立煌所认为的“马奇诺防线”,致使国民党军陷入“前临强敌、后背深水”的窘境。
3.军中有些将领过分自信。
比如曾万钟所部,他们在晋南驻扎多年,军机松弛,戒备不严,日军特务混入营地侦查,致使曾万钟部的指挥机关暴露在了敌军的枪口之下。
除此之外,军中有些将领还存在消极厌战的情绪、临阵自保的错误想法以及缺少配合的做法,种种原因混合在一起,注定了这次战役惨败的命运。
若说李自成是怎样的人?得看看他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 李自成一个平平凡凡的陕北农民,是如何变成灭亡明朝的罪魁祸首,他是在什么条件下脱颖而出,被历史选择,最终改变历史轨迹。首先说李自成,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明朝和清朝世纪性大战,李自成为什么无缘无故的被两者绑在中间。说起此事,得看看他的历史背景。
1644年是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那一年东方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政治事件,清朝成功取代明朝,如果没有清朝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中国版图,在这一点,清朝是功不可没的。是谁成就了清朝成功入住中原的,是清帝国本身吗?
1644年这一年明帝国不算什么弱国,清帝国那时还被明军拒之关外,虽然几次踏入帝国首都京郊,但不至于能消灭明帝国。唯一想把明帝国作为消灭梦想的清帝国这时正做为长远的筹划中。而真正实践的人却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那就是陕西的李自成。若不是李自成,清帝国怎么入住中原,换而言之明帝国仍继续存在,这一切功劳得归于李自成。李自成帮助了清朝消灭了明朝,让清朝成功过渡为中原政权。
李自成出现的时候,明朝后期明显走下坡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它逐渐落后了西方,闭关锁国导致它不得不面对现实,全球渐渐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吞并,那一年的明帝国可是战火连天,欧洲西方殖民帝国向亚洲扑来,葡萄牙和西班牙老牌殖民帝国占领了菲律宾,马来群岛。台湾和澳门随之遭殃,欧洲不断派传教士进入明帝国,描写明帝国风土人情,想象中的明帝国版图只有江南和华北甘肃一带,还夸其富庶超出任何国家,但他们骨子里却对明帝国埋藏着侵略的野心,西班牙扬言一两万人就可以征服明帝国,时时紧盯着明帝国政局。明帝国以北分界线就是长城,长城以北就是清帝国,清帝国就像一头狼紧紧咬住它的东西防线。
李自成的出现似乎是里应外合,对付明帝国,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官逼民反。 在陕北一个小地方,李自成当时也不想造反,他年青时还是明朝的公务员,但由于崇祯帝初期的改革精简驿站,致使他丢失这份工作,生活困苦的他当过和尚,给别人放过羊,为了生活还欠下许多高利贷,致使债主上门讨债,吃官司,受厉刑,李自成无法容忍干脆杀了那债主。接着一桩桩悲剧接踵而至,她的媳妇韩金儿嫌他穷好上了同村人盖虎,在他眼里他成了武大郎,这岂能容忍,干脆一刀干掉两个,这下他官司吃大了,于是选择逃跑,后来又去甘肃投了兵。这时的明帝国遭受另一个对手的进攻,后金汗国皇太极南下一举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大军追不上后金军,崇祯帝这时已感觉到京师危在旦夕,于是召集四方布政司援军,护卫京师。甘肃一方援军被李自成拦下,开始在甘肃榆中造反,这是李自成打响人生中的第一声枪响。他后来投靠先闯王高迎祥,成了正规起义军。从此,他的人生彻底转型,他们的一举一动渐渐引起朝廷的注意,从地方到国家,崇祯帝命杨嗣昌率十万南下镇压,老闯王被俘,七十多万的队伍被零星打的只剩下七八个人,这七八个人中,李自成接下了这一把旗子成了新闯王,他们为逃避通缉躲在山里,还勉强娶了媳妇。
在明帝国上层镇压农民军并不彻底,李自成没有抓到,这为以后死灰复燃埋下了祸根,李自成走出大山,队伍回温,趁天灾人祸打着均田免赋旗号,转战河南和湖北,攻洛阳活煮福王,十月潼关攻陷,杀了明将孙传庭,占领全陕,次年定都陕西西安,改西安为西京,建大顺朝,称永昌皇帝。李自成队伍就这样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发展到一百万,他将进军目标直指明帝国首都北京,七十万北上横扫山西居庸关兵临北京。三月,北京城沦陷,崇祯帝上吊自杀。北京拿下了,他这下铁了心,认为天下已定,于是大封部将,明朝遗臣聚集武英殿高呼万岁,李自成皇帝宝座刚没坐热,就闻风关外满清就蠢蠢欲动,还有起关键作用的山海关吴三桂,为了笼络住他,释放善意,把他的父亲放还府邸。
吴三桂接到李自成诏书同时又接到满清诏书,他左右掂量,无法下注,最后又收到父亲写给他沉甸甸的家书,李自成还派人不远万里送来几千两军饷,还有吴三桂所要的高官厚禄,他以此顺头给李自成回信,明里投顺暗里却打探虚实再做决定。十多万明军把山海关移交给大顺军,准备回京,在回京路上,吴三桂行军步伐相当缓慢,路上突然遇到他的家奴,当得知他的爱妻陈媛媛被李自成部将霸占时,事实并非那么简单,于是调转马头返回山海关,他又重新占领了山海关。 消息传到李自成耳边,他立马取消登基仪式,换上战袍御驾亲征,率领近五十万从尧化门和阜成门出发,直奔山海关。
面对家仇和国仇,吴三桂于是决定顺清,清军由多尔衮为统帅,二十多万奔赴关内,李自成为了堵住吴三桂和清军必经之路,目的就是让他们不能联合,兵分两路在一片石附近展开决战。首先与吴三桂十三万精锐打成一片,吴三桂的号称英勇的关宁铁骑招架不住,后续的二十多万清军跟上,将农民军士气压了回去,近五十万农民军被明旧臣洪承畴喻为乌合之众的草莽和三十万明清正规军相遇,最终不敌对手,落下败阵。
李自成只带唯剩几万残兵仓皇而逃,逃到京师的他预想翻本,最后留在京师的那五十万被穷追不舍的清军给击败,兵败如山倒,不得己退回西安,清军追击步伐超出想象,英亲王阿济格等两路入陕,攻入西安,李自成逃到哪清军就追到哪,一直追到湖北九宫山。后来,清军分兵继续对农民军残余作战,西路肃亲王豪哥攻入四川,大西的张献忠大败,五十多万被消灭,南明也一样,东路豫亲王多铎由扬州攻入南京,随后残明百万一触即溃,这和五个世纪前的南宋和金战争形成严重反差,很快清朝一举统一中原。
由以上经历可知李自成是怎样的人了,能让他既能短暂的兴起,却短暂的覆灭。说起他有干头,是因为他在挫折中不断爬起,接起反明大旗,明显明朝不是他对手。可一向被明朝阻碍于关外的满清却很短时间剿灭李自成,而且很彻底,李自成大军被冠以草寇称号,他们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是他们梦想和满清不一样,他们只苟安于现实的小富即安,清朝的成功也正是紧紧抓住他的弱点。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日本马关求和谈判的时候,被人打了一枪,痛的李鸿章在发给慈禧的电报中撒起了娇:“痛呀!”
对李鸿章开枪的是一个日本人,小山丰太郎。
小山丰太郎这一枪一打,日本人和清政府的谈判形势看上去瞬间“急转直下”,日本人勒索的赔款也从3亿两白银,缩减到了2亿两。
于是,李鸿章被吹上了天,将日本对清政府少勒索的那1个亿的功劳全算在了李鸿章的头上,算在了李鸿章挨的这一枪上。
可是,日本突然减少了向清政府索要的“赎金”,真的是因为李鸿章挨的这一枪?这一枪真的有这么贵?
显然不是,当然,小山丰太郎这一枪确实成为了清政府少赔1个亿的一个小小的导火索。
1894年11月,慈禧忙着操办自己的“万寿节”,可是,前线的战事连连失利,怎么办?贸然求和的话,不好听,所以清政府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洋人出面“调停”。
当时,清政府总理衙门会见了英、美、德、俄、法五国驻华公使,让他们出来调停。可是,这五个洋国也是各怀鬼胎,一时之间没有达成一致,英国人说“不便与日再言”,德国人说“现时和议无济于事”,即便是美国人也没同意五国联合出面调停。
这回可吓坏了慈禧,洋人怎么了?送上门的好处也不要了?
实际上,美国是想单独操纵清政府和日本人的和谈,从中牟取暴利。所以,当清政府单独找到美国人的时候,美国人便同意出面了。
美国人对日本人说了一句,你们日本人真要将清朝打垮了,英、法、德、俄这几个强国肯定会趁机打着维持秩序的旗号瓜分中国,到时候你们日本的利益也没有保证,适可而止吧。
日本此时虽然也已经发展了起来,可是综合国力到底不如中国,继续打的话,即便打赢了,也确实会发生美国人所说的情况,所以同意和谈。
1894年11月22日,受到清政府和李鸿章委托的德国人——德璀琳,上了一艘去日本的轮船,代表清政府、李鸿章和日本和谈。
美国人听说了此事后,闹了一闹,日本人也不接受德璀琳代表清政府,所以,德璀琳只能无功而返。
1894年12月,清政府又任命张荫桓、邵友濂二人作为全权大臣,想在上海和日本谈判。
日本人此时则想着打垮北洋舰队,然后占领威海卫,从而获取更多的谈判筹码,所以日本人告诉清政府,想和谈也可以,派代表来日本广岛谈!
可是,当张荫桓、邵友濂到了日本后,日本人又找茬了,他们质问张、劭二人:“究竟敕书中曾否载明便宜行事全权字样,贵大臣能否遇事自专,毋须电请裁决?”
张、劭和日本人打了一顿嘴炮之后,在日本人的刻意逼迫下,只好安然返国。
这时间一拖,日本打下了更多的地盘,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没!
美国人及时地跳出来当起了和事佬,日本想了想,给了个回复,让恭亲王奕訢或者李鸿章来谈!
奕訢是皇族,事关清朝脸面,再说慈禧也不是很信任奕訢,所以便选择了李鸿章。
慈禧这个老妖妇也贼精明,为了不让和谈、割地赔款的帐算在自己的头上,她将光绪推了出来,让光绪负责此事。
当时,光绪和翁同龢的想法是可以多赔钱,但是绝不能割地。李鸿章为此几番奔走于洋人之间,想让洋人掺一脚,让他们干涉干涉,可是没人理他,所以他只好从光绪手里要来了所谓的“商让土地之权”。
日本人在听说了李鸿章将成了清政府的和谈代表后,或许是出于对李鸿章的了解,他们又趁机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
日本人这个算盘打的很好,先抬价,再在和李鸿章谈判的过程中,给他打个折,照样赚的盆满钵满!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马关,20日便迫不及待地到春帆楼和日本人展开了谈判。
不过,纵使双方已经处于谈判状态,但是日军的动作并没有停止,然后在继续攻打清军。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和日本人结束了第三轮谈判,在返回住所的途中,小山丰太郎持枪从人群里冲了出来,对着李鸿章便开了枪,打中了李鸿章的左颊。
1895年4月1日,在第四轮谈判中,日本人突然抬了价,割台湾,割澎湖,割辽东,赔款3亿两白银!
不是说,李鸿章挨了一枪,让清政府省了一个亿吗?怎么反倒加价了?先抬价,再打折呗!
清政府少赔了吗?没有,最后这2亿两白银甚至已经超过了日本人的预期,这两个亿是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是日本四五年的财政收入,已经赚翻了。
李鸿章像条狗一样求伊藤博文,能不能再少赔5千万?5千万不行,能不能少2千万?不肯少勒索点钱,能不能少勒索点地?
伊藤博文的回答,统统是不能。
日本要求清政府一个月内交割台湾,李鸿章急了,能不能多给一个月?贵国何必这么急,台湾已是你们口中之物!
伊藤博文直接甩了两个字,饥甚!
清政府原本可以借助李鸿章遇刺一事,让洋人干涉进来,可惜,李鸿章怕了,慈禧怕了,清政府怕了,所以对此选择了忍气吞声。
日本之所以会将赔款从3亿降到2亿,一则因为谈判本便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他们故意设了高价,本来也是让清政府讨价还价的;二则日本人截获了李鸿章发回中国的电报,知道了清政府的底线,也考虑到了清政府的财力;三则是因为谈判拖了太久了,日本人也不由得担心洋人会忍不住跳出来插手,或者李鸿章狗急跳墙,用遇刺一事中断谈判,这么一来到手的肥肉便飞走了。
所以说,李鸿章挨的这一枪值不了一个亿!
小山丰太郎之所以会刺杀李鸿章,不过是为了敲断清政府和日本的和谈,让日本继续打清朝罢了。
他是一个激进的右翼分子。
小山丰太郎被捕之后,日本为了给清政府和李鸿章一个交代,也为了做给国际世界看,对他进行了起诉,后经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可是,李鸿章死后过了6年,即1907年,日本政府在看到当年的“刺李”风波早已经风平浪静,早已经退出了所有人的视野,受害人李鸿章也已经死了之后,便释放了小山丰太郎。
在小山丰太郎被释放了27年之后,即1928年,日本人河本大作策划和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之后,河本被日本政府象征性地监禁了一年之后,又再次来到了中国。
所以,千万别期待日本政府会因为日本人刺杀中国人而对他们进行应有的处罚。
1947年,小山丰太郎在被释放后又活了40年之后,这才死去。
想念是一件很玄的事情,它可以是甜蜜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它可以让人嘴角上扬,也可以让人泪眼汪汪。想念,像是处在黑夜里的精灵,既畏惧不安,又怀抱着对光明的希望。
世上有很多关于“我想你”的委婉表达。
比如,我在屋里,你在我心里;
比如,我见到的所有人都是你的样子;
比如,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心里记着我。
关于“我想你”的几种表达方式如下:
1.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我想你”
以前,说出一句“我想你”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可是经历的多了,连这句话都不容易说出口。尤其是感情中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心思,深怕对方察觉到我们的想念,便不懂珍惜。
可是啊,感情中最幸福的就是,我想你,可以直接告诉你,不用隐藏,不用试探。最好的感情是,我想你时,你恰巧也在想我。
2.最含蓄的表达方式:“你在干嘛”
想对你说“我想你了”可又怕你说我矫情;
想对你说“我想你了”可又怕得不到回应;
想对你说“我想你了”可又找不到合适的身份;
可是,忍住了一句“我想你”却忍不住想念的情绪,于是多少人曾把所有的想念化作一句轻飘飘的“你在干嘛”?然后盯着手机屏幕,从亮起到变暗,再到自动锁屏,心惊胆战的等待对方的回复。
真希望某天,当我发了一句“你在干嘛”,会有个人回复我说“在想你啊”;真希望某天,你能看懂“你在干嘛”其实就是“我想你了。
3.最吸引注意的表达方式:“撤回一条消息”
撤回消息,就像一个秘密,总能让人引起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于是有一些人,会借着撤回消息的名义希望对方能主动跟自己打开话匣子。
前两天在后台看到一个听友发来她和男友的聊天记录。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聊的热火朝天,就连她因为打错字撤回了消息,男友都会立刻追问她发了什么。后来,两个人的聊天越来越少,而之后无论她撤回多少条消息,也无法引起对方的注意。
她说:“其实我知道他没那么爱我了,可我还是很想他,想告诉他我想他了,又怕自己太主动得不到回应,于是撤回一条消息,成了我最后的倔强。”
“对方撤回一条消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有对心里有你的人才有意义。
4.最委婉的表达方式:默默给TA的朋友圈点赞
你有太多的想念说不出口,也有太多的话无从说起,于是你只好默默地一遍遍看着TA的朋友圈,TA的每一条动态都点了赞。
你希望TA能读懂,却又害怕TA看穿这份想念。
5.最心酸的表达方式:什么都不说
有一类人,再喜欢也会不主动了;再想念也不会说出口了。他们把自己的情感都小心翼翼的封存起来,不敢轻易让人看透。也许是因为之前受的伤害,于是给自己穿上重重的盔甲,只求不再受伤。
于是,他们把所有的想念深藏在心底,午夜梦回时沾湿枕头的眼泪有多少,思念便有多深。
当你想起一个人时,你会怎么表达?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能留在最简单的时候,想念谁就直接告诉谁;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都能可以无所顾忌的表露心意。
愿你拥有最简单的幸福:梦里想念的人,醒来就去见。
泹:普通话读音为:dàn。
“泹”。简单地说,焯水就是将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开水锅中加热至半熟或全熟,再取出备用。
焯水是很多食材烹调前需要经历的步骤,但焯水用冷水还是热水,焯水多少时间合适。
而且肉类、海鲜类、蔬菜类焯水的方法是否通用,这里面都是有讲究的。
部外笔画5
笔顺丶丶㇀丨ㄱ一一一
笔顺读写点、点、提、竖、横折、横、横、横。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