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格格"为满语音译,大约相当于"小姐",不过此名称平民百姓不能用,它仅限于对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呼:皇帝的女儿封为公主, 称固伦格格;亲王女儿封为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女儿封为县主, 贝勒女儿封郡君,都称多罗格格;贝子女儿称格格.电视连续剧《还 珠格格》的名称,有杜撰之嫌. 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固伦格格,品级相当于亲王;嫔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和硕格格,品级相当于郡王;亲王之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之女封县主,称多罗格格;贝勒之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称格格。 "阿哥"也是满语音译,其意为"哥哥",它有两个义项.一是 清代满族宫廷称皇子,可按排行称阿哥,如大阿哥,二阿哥等.二是 旗人的贵族称儿子,此处尤须注意"阿"读四声,"哥"读轻声. 贝勒,贝子在满语中原意是对男子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贵族男子的通称。依清例,满洲男儿都是旗兵。所以每旗都有很多个姓。例如正黄旗就不单是爱新觉罗一姓。反之同一姓也分布于不同的固山之中。和硕是指城或国(等同于汉朝的国,不是国家是王国)。多罗是指汉人的乡。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见上表。“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
王妃亦为藩王妻妾。
每位藩王可拥有一名正王妃,一名尊王妃,两名侧王妃,侍妾不限。王妃品级共分十等。正一品: 正王妃(一名) 正二品: 尊王妃(一名) 正三品:侧王妃(两名) 正四品:庶王妃 正五品: 正王嫔 正六品: 侧王嫔 正七品:贵王嫔 正八品:庶王嫔 正九品:正王妍 侧王妍 贵王妍 正十品:藩王侍妾 清 三个福晋:嫡福晋、侧福晋、庶福晋,福晋乃是音译词,意为夫人。顺治十七年(1660)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亦用以封蒙古贵族妇女。康熙时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福晋一词专称亲王、郡王及亲王世子的正室,侧室称侧福晋。为了强调福晋的嫡妻地位,又称其为嫡福晋。皇子的妻妾称谓又有庶福晋。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见于《大清会典》。庶福晋地位比较低了,相当于婢妾,不入册,也没有冠服。庶福晋则只是别人对她们的客气称呼,是没经过朝廷册封的。庶福晋仅仅比自己所在府中的婢女侍从略高一等而已。康熙四贝勒是胤禛,以后的雍正皇帝。
康熙爷时期是大清的初期,当时对于爵位的封赏相当严格,亲王和郡王没有十足的功劳是不会加封的,贝勒和贝子的加封也很严格,胤禛在康熙三十七年才加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才加封的亲王,可见大清前期贝勒还是比较高的爵位。
乾隆十六年,定制世袭七品为恩骑尉,这样,正式确立了清代的世爵制度,分为九级二十七等,它们是: 公爵,分为一到三等,超品。
侯爵,分为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侯,超品。伯爵,分为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伯,超品。子爵,分为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子,正一品。男爵,分为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男,正二品。轻车都尉,分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分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一到二等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一云骑尉在清代俗称“半个前程”。清朝贝勒排在亲王郡王之后贝子之前。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