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 科技引领未来
大家好!我是墨韵书香1314,感谢各位支持及关注,谢谢!
众所周知,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其中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其中苏东坡、袁文、施宜生、赵秉文等都给予了极其最高的评价。比如郑永晓的评价说: 黄庭坚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显位执掌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屡遭厄境。在冤屈贬谪生涯中度生,其高风亮节为众敬仰,丰绩万年。
不管从文学还是其书法角度来说,都后世都产生了极高而又深远的影响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十年寒窗(实际上了九年)所读过的文言文屈指可数,非常喜欢读背,几乎都背了下来,到现在尽管已是年过半百,可能昨天说过的话今天就忘了,但上学时候学过的每一篇文言文及诗词,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呢!我妈有时候说我记忆差,我很不服气哈哈,我自己都糊涂了,到底是记忆力好还是不好呢?不论怎么说,对我的人生的确是影响很深受益匪浅啊。
你像: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卖炭翁,伐薪砍柴南山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等等等等,各有其妙,各有所长。令我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为人处世之本,真的是受益匪浅啊!
正如张爱玲所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
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等方面。
第一、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多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华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传播的结果,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华文化并非单独的汉族文化或黄河流域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包含有“同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的融合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表现。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是少见的。
第三、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表现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东亚大陆的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中缘由之一。而中华文化长期以来以其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上演“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文化虽未受到远自欧洲、西亚、南亚而来的威胁,却屡次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如春秋以前的“南蛮与北夷交侵”,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人接连南下,明末满族入关。这些勇猛彪悍的游牧民族虽然在军事上大占上风,甚至多次建立起强有力的统治政权,但在文化方面,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原文化所同化。这些游牧或半农半牧民族在与先进的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几乎都发生了由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或飞跃。军事征服的结果,不是被征服者的文化毁灭,而是征服者的文化皈依和文化进步。
以上三方面,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能生生不息传承至今,屡历沧桑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样的成语有:
坐享其成、好大喜功、功成不居、贪天之功、鸠占鹊巢、占为己有。
坐享其成: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
好大喜功:指一意想做大事,立大功。
功成不居:《老子·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一作弗)居。” 后用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贪天之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意思是把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由于自己的力量。后指抹杀别人的作用,把功劳归于自己。
鸠占鹊巢: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
占为己有:意为将不是自己的东西占为自己所有。【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姓》:“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出自《国风.郑风.出其东门》,意思是我走出了城东门,只见女子多如云。虽然女子多如云,但不是我心上人。
原文是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翻译为:我走出了城东门,只见女子多如云。虽然女子多如云,但不是我心上人。身着白衣绿裙人,才让我乐又亲近。
我走出了外城门,只见女子多如花。虽然女子多如花,但不是我爱的人。身着白衣红佩巾,才让我爱又欢欣。
《国风·郑风·出其东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位男子表示对爱恋对象专一不二的小诗。全诗二章,每章六句。此诗朴实无华,明白如话,表现了当时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也蕴含着是对那些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人的曲折婉转的批评之意。
robots